企业信用及其系统模型探讨_企业信用论文

企业信用及其制度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用论文,模式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07(2002)11-0034-04

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信用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其信用的构建就成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本文拟从理论上探讨企业信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提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

一、企业信用及其特点

信用一词常指市场中的借贷行为,如“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是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发生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等。由于借贷行为和偿还行为在时间上的差异,借方对贷方按期偿还的可能性就要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是否借贷和借贷多少。这一预期的大小就是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不仅体现在按期还贷上,还体现在履行各种法律和道德规定的义务上,如保证产品质量,不欺诈,不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偷逃税款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要求企业履行的承诺。因此,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社会对企业履行符合当事人利益的承诺的可能性的稳定预期。这里的承诺包括基于法律的承诺,基于社会道德的承诺和基于契约的承诺。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把法律和道德看成是企业与社会的契约,则可把企业信用定义为社会对企业履行契约义务可能性大小的稳定预期。

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对契约中承诺的履行,这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履约的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履约的意愿。企业通过一贯的履约表现,使得社会对其信用形成了共识,就对企业建立起了信任。在市场经济中,信任是促进合作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使得市场交易存在着高昂的交易费用,信任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手段。企业信用形成以后,能够增进企业与契约方的信任关系,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使企业获得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倍加珍惜。

相对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积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企业是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实体,其信用虽然与其员工行为有关,但作为一个整体,其信用主要通过企业整体形象为社会所感知,而不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即具有非人格化的特点。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相对于其所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所有者行为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较小,对企业信用影响较大的是企业经营者。由于经营者与企业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更换经营者来改变由于个人失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而企业信用对个人的依赖较小,有较强的稳定性。企业信用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社会成员与企业在一个长期、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共识,建立信任关系。“百年老店”有很强的影响力,原因即在于此。

二、企业信用构成因素分析

企业信用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企业履行承诺可能性大小的预期。因此,能够对这种预期产生作用的因素就是企业信用的构成因素。理论上,企业信用的构成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企业承诺的范围、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履行承诺的意愿和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知程度。

履行承诺的范围。企业履行承诺的范围一般是由社会法律、道德或合同界定的。遵守法律、履行合同,是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按期交货,按时还贷,不进行不正当竞争,按时纳税,按期支付职工工资、保护环境等等,都是法律赋予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信用建立的基础。对企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范围,则一直存在着争论。不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开始承担广泛的社会义务。

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的履约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实力。企业实力可以通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类指标来反映。静态指标反映企业当前实力,如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企业产品质量、企业财务状况(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等;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如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财务水平(反映中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员工素质、所在行业前景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反映企业能力的指标会有所不同。

履行承诺的意愿。企业的履约意愿取决于企业的道德素养和失信的预期损失。企业的道德素养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水平,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的素质和品德。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指导作用。而企业家特别是企业的创始人的道德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也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行为的一致性程度,即企业的行为理性。失信的预期损失取决于损失的大小和损失的可能性。失信损失包括直接损失(根据法律或合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造成的损失)和间接损失(由于信用降低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和交易量下降造成的损失)。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监管力度和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社会监管理力度越大,企业失信被惩罚的可能性越高,失信的直接损失就越大;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越高,一次失约对企业信用的损害会越大,失信的间接损失就越大。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它与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可靠性和信息成本有关系。在一个信息系统很不完善的社会里,不但企业失信的直接损失减小(惩罚的可能性变小),失信的间接损失(信用下降)也会减小。这样就不能对守信行为形成有效激励,会出现“守信吃亏,不守信得利”的现象,造成信用的逆淘汰。另外,通过抵押或担保,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降低信用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信用的作用。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企业信用价值的理论公式:

C[,FIRM]=A[,FIRM]*(αE+βL*p)+G…(1)

其中,C[,FIRM]:企业信用;A[,FIRM]:企业履约能力;E:企业道德素质;L:失约损失;p:损失的可能性大小;G:担保品价值;α、β:参数。

三、企业信用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信用是企业与外部交易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关系是企业在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和作用强度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企业信用形成的典型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环境和社会信息体系。

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群体区别于别的群体的稳定的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文化对该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构成约束。文化对信用的作用首先在于影响社会成员认知。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家族文化导致对外人较强的不信任和对亲属圈的较高信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低信任度。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受基督教文化影响较深,基督教文化中提倡的博爱思想和鼓励对广泛的他人的信任有助于提高社会的信任度。中国社会的低信任度使社会成员对企业信用的认知程度较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信用形成的成本,也使得信用的价值降低,会对企业守信的意愿起反作用。文化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影响企业承诺的范围。一定文化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企业的行为提出要求,并对企业的行为价值做出判定。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一诺千金”、“以诚待人”等价值观对企业信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文化中注重相互关系的社会特征、注重个人关系的交往方式,以及市场;文化的缺失等,都使我国信用局限于个人小圈子,而不注重基于整个社会的普遍的信用的建立。

制度因素。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在企业信用形成过程中,制度的作用首先在于影响企业的承诺范围,如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或限制一定的行为,使企业做出符合利益相关人利益的承诺;对消费者权益的界定,使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承诺;又如,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明确,限制了企业的相应行为等。其次,制度的作用在于影响企业承诺的意愿。一定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建立,可以影响企业承诺的收益和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承诺的意愿。再次,制度的作用还在于影响人们的认知,如通过法律监督和惩罚手段,对企业行为构成威慑力,使人们形成基于法律的信任,提高认知程度;又如通过一定的资格认定制度,使人们获得关于企业能力或动机的认知。就目前来看,我国信用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整个信用体系发展程度低,失信现象严重,不但企业信贷、信用销售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而且拖欠贷款、偷逃税款、商业欺诈等现象时有发生。

信息因素。信息的功能在于可以获得建立信任所需的知识,消除不确定性。信息的作用在于影响人们的认知,进而影响企业的行为意愿。在信息较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人们对企业能力和动机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信用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在信息成本较高或信息容易失真的情况下,人们不易形成对企业的认知,信用形成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信息的获得成本也决定了监督企业信用的行为成本,从而决定了监督效率。在信息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比较容易,企业失信受处罚的概率较高,失信的成本也较高,企业倾向于守信。反之,如果社会成员(司法部门、交易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则会减少对企业的监督,企业失信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市场因素。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市场竞争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一般来说,在一个较完善的市场中,公平竞争和诚信原则比较容易得到彰扬。这是因为在完善的市场中,信息成本较低,交易方通过长期的博弈最终倾向于选择诚实信用。反之,如果市场体系不完善,则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均较高,失信有时会更有利可图。同样,当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时,企业随时面临着被竞争者替代而失去市场的危险,其行为受到竞争者和消费者双重制约,企业倾向于选择守信;而当市场供不应求,企业产品颇有销路时,企业失信的可能性较大。

四、企业信用制度的基本模式

企业信用制度指企业信用赖以形成、传递、起作用的制度体系。由于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和社会的认知,企业信用制度应包括对企业行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企业信用的传递机制以及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按企业信用的传递方式不同,可以把企业信用制度分为三维的市场模式和四维的中介模式两种。

1.市场模式

市场模式主要通过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的互动来传递信用。企业通过一贯的守信行为来形成一定的声誉,通过声誉机制把信用传递给市场成员;市场成员根据企业的声誉的好坏来决定是否与企业进行交易。市场模式要求有规范市场交易的基本法律法规,以对失信实行监督惩罚和声誉保护,确保声誉的建立和声誉信息的有效传递。

图1 企业信用制度的市场模式图

在市场模式中,参与者有企业、社会成员(企业的交易对象)和政府三方。企业是信用的主体,通过自身的守信行为表现来赢得有信用的声誉。由于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其守信行为选择取决于信用形成的成本和其产出之间的差额。企业的交易者根据企业的声誉来估计企业守信的可能性,并决定是否与其交易。政府的作用是通过法律的保护和监督来确保市场秩序,以确保声誉的传播和真实,使企业和交易者形成对信用的合理预期。

2.中介模式

在纯粹的市场模式特别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若信息传递的效率不高,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和信用的逆淘汰,故许多国家都采用中介模式来促进信用交易。通过第三方(中介方)的参与,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估制度,可提高信用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效率,减少信息失真带来的损失,增加企业守信的可能性。中介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图2 企业信用的中介模式

在中介模式中,信用中介组织的参与,提高了信息质量和传递效率,既有助于社会的认知,又增加了企业守信的意愿,从而有利于企业信用的形成和传递,对信用交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但中介组织的介入,企业信用信息网的建立,也会增加制度成本;同时,第三方的介入也增加了由于第三方(中介组织)失信而造成信用的制度失灵风险,从而要求有相应的主体对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中介模式中政府承担的任务要比市场模式中多。

总之,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不仅取决于企业本身,也取决于政府、中介组织和社会信息系统的共同作用。

标签:;  ;  ;  

企业信用及其系统模型探讨_企业信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