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螟是我国很多地区比较常见且危害相对较大的一种农作物病虫害,它可以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多,会造成大量的粮食损害、损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玉米螟可分为不同种类,其主要侵害对象是我国年产量较大的玉米,可使玉米秸秆产生倒伏、空心等等不良现象。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工作中取得了较长远的进步。
关键词:玉米螟:危害;防治措施
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粮食和饲料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近几年的玉米生产情况来看,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逐年连作的状况使玉米螟的危害逐渐加重,对我国玉米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玉米螟如今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过程中危害最大的害虫,所以对其采取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措施,便成为保证我国玉米优质稳产的关键一步。现对玉米螟的特点、危害规律和当下的综合防治防护措施进行简要的介绍。
1.玉米螟的特点与危害规律
1.1玉米螟的生长及外形特点
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它的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卵、幼虫、蛹、成虫。虫卵时期的玉米螟呈扁平椭圆形,以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常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幼虫时期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到了蛹的阶段,其体长为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彩,尾端有刺毛5~8根;成虫时期外表为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1.2玉米螟的主要危害
亚洲玉米螟俗称钻心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和谷子等农作物。随着近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新品种生育期拉长。种植密度增加以及气候等原因的影响,玉米螟呈现逐年严重的趋势。在我国,除新疆等西北地区有欧洲玉米螟分布外,大部分地区均分布着亚洲玉米螟。玉米螟分布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农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危害。玉米螟为害玉米的心叶、茎杆、雄穗等部位,使受害部位功能丧失,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由于玉米螟属于典型的钻蛀性害虫,所以根治玉米螟的难度很大,因此玉米螟灾害往往会给农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乡镇玉米种植面积约6.3万公顷,玉米螟累计发生面积4.3万公顷。一般发生年份,玉米的损失率在10%左右;较严重发生年份,玉米的损失率在20%以上。
2.玉米螟的综合防治防护措施
2.1生物防治玉米螟危害
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不仅防治效果好,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也很显著,同时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可提高玉米商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相互依存的关系,选择适宜的时期、相应的天敌的生物品种、数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对玉米螟进行防治,进而达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的目标。根据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大致可以将生物防治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
在生物联治玉米螟危害的众多措施中,被采用最多的是利用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由于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卵寄生性天敌,所以这种防治措施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比较好。该技术应用范围大、防治面积广、使用方法简单、省工、成本相对较低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由于该技术对防治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在防治过程中农户必须抓住时机,否则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会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这使得该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受到极大的阻力。除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危害这种技术外,白僵防治玉米螟危害也有相当大的成效。这种技术是用白僵菌孢子侵染玉米螟幼虫,使得玉米螟幼虫活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短,对农作物的伤害因此大大降低。
2.2物理防治玉米螟危害
物理防治就是根据害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方法诱杀成虫[1]。农户对玉米螟的物理防治主要是选择抗虫玉米品种、合理的栽培方式以及消灭越冬虫源这几种方法。随着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农作物种子研发这一领域。这也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诸多转基因种子中,自然也少不了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身影。而在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研究与推广后,大量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在防治玉米螟危害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国玉米作物生产再创辉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消灭越冬虫源方面,农户主要是通过处理玉米秸秆来消灭越冬虫源;近年来大部分地方处理玉米秸秆都的方法几乎全部都是采用田间焚烧玉米秸秆的方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同时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秸秆等有机物质归还不到土地,使土壤肥力不断退化,导致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玉米秸秆再利用率的提高和国家对环保意识的加强,通过焚烧玉米秸秆来消灭越冬虫源的方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已被淘汰。
2.3化学防治玉米螟危害
虽然化学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农药的见效快、简单方便的优点无疑对农户具有无可抵抗的“魔力”。所以人们在实际生产中经常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敌敌畏”广受农户们青睐。这是因为敌敌畏和其他药剂混合使用对玉米螟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农户也会使用“撒毒沙”(将农药加适量水后和细沙配成毒沙撒于作物心叶中)的化学防治方法来减轻玉米螟的危害。“撒毒沙”不但可以延长农药的持效期,而且不会因施药而杀伤害虫天敌,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但由于“撒毒沙”这种防治方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种方法并没有被大面积普及[2]。
2.4其它方法的创新应用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治玉米螟的措施也越来越多样化。出于保护环境和防治玉米螟的需要,农业技术工作人员便想出诸如投射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Bt可湿性粉剂等一系列的防控技术。相比于这些技术,利用“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的技术无疑显得更加高端,防治效果更为显著,且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污染。虽然“生物导弹”防治玉米螟技术的优点较为突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它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3.结语
二十一世纪以来,通过农业技术工作人员不懈努力,玉米螟的防治措施更加多样化,防治效果也愈来愈好。但是,面对当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因玉米种植结构不尽相同、全球不断变暖、玉米螟基数持续增加等等因素造成的玉米螟数量和危害成倍增长的现状,防治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并实行消灭越冬虫源、杀灭田间螟卵和防治初龄幼虫这三道防线,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手段,建立适当的技术措施并应用到防治玉米螟的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王伟业.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
[2]赵秀梅.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情况与防控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技,2011(9):159-160.
论文作者:关玉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玉米螟论文; 玉米论文; 技术论文; 生物防治论文; 农户论文; 转基因论文; 秸秆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