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避免失去“中国特色”_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避免失去“中国特色”_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不失“语文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修课论文,不失论文,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新课程全面实施后,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可分为两大类,即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指定选修和自主选修。

选修课程教学时间差不多占了整个高中阶段的五分之三。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选修内容涉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模块,这对习惯于按既定教材“规规矩矩”地“教”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基础一般、在有限的必修阶段无法改变“读不通”“写不顺”局面的一般学生来说,其学习引导更需要教师的非凡智慧。

但是,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来看,问题不是个别的,也不是局部的,而众多问题的核心是:许多语文课比以往更失却了“语文味”,因而为学生更好发展的语文选修课却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选修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语文味丧失现象

1.从目标定位看,存在“知识过度”现象

像《外国小说欣赏》之类的选修课程,介绍一些有关小说的知识,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一选修模块所用人教版的教材,以“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为话题来选择课文并介绍知识,不少教师上课时把这些文学常识的讲解当作了主要任务,把课文只当作说明知识的例子。

教材编排自有其道理,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对小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对小说的特点进行理性的梳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小说作品的赏析水平,但事实上,高中语文与大学专业讲授应该有所不同,更主要的是,学生在高负担下事实上对小说作品接触得并不多,虽然这些“知识”不应排除在“语文”之外,高中学生的确也应该有所了解,但不当的教学操作就会失去真正的语文味,至少是失去高中语文味。

2.从实施过程看,内容有“集中失度”倾向

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基础与兴趣,并培育新的兴趣与能力,但选修课程内容的过分集中,会使学生在一定时段学习某一模块时感到单调、枯燥甚至生厌。半学期集中时间学习《〈论语〉选读》,学生一拿到教材就有点不舒服,况且课文注释详尽,全部翻译就在书上,学生不知道还要学点什么内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有大量的背诵要求,学生学起来吃力,而高二下学习《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两个模块时,一学期竟然没有要背诵的,这样的相对集中,对学生学习积累是不利的,也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的模块设置与选择,在理科类学科中可能是合理的,但在语文学科中,实际上也是缺乏语文味的表现,

3.从学习方式看,存在“探究过度”的偏差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是选修课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探究又应该有“高中语文”的特点。一是有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或社会上一般人的探究,也不同于大学里师生的探究,虽然各种探究就基本方面说有不少相通之处;二是探究应该只是语文选修课程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语文学习中的诵读涵泳、观察体悟等,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高中生学习语文并不是要培养专家,只是培养会思考质疑,会准确理解、精致表达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4.从激励机制看,普遍有“评价糊涂”的困惑

教师最关心的是,选修课怎么考。但在这方面的相关信息难有确证、事实上一时难以明朗或者说也不可能明朗的情况下,评价往往没有了恰当的方向:要么以传统的考试进行评价;要么以出勤、作业情况等笼统地评价,缺乏切实具体的过程性评价,关注的要素太多,重点不突出,语文味不强,无法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教学中如何突出语文味

笔者以为,要使高中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我们不必在什么是“语文味”上进行过多的概念理解纠缠,我们只要明白,从目标定位看,突出“语文味”,就是能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在这一大前提下,实施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而在过程评价中一定要突出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

1.“选”出语文味道

选修课程内容丰富,涉及文学、文化、哲学诸方面,不“选”,教学时间来不及,不“选”,难以突出语文味。

这里所说的“选”,除了选模块以外,主要是指一旦选定所学模块后,如何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选择具体学什么,即从既定课程内容中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

具体的操作,又涉及几个方面。

一是从模块整体上考虑选择。如语文版的《〈论语〉选读》,其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论所体现的关于政治、为人、治国、修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以对话为主的体式,重点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对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的感悟,练习中涉及的通假、句式、训诂、辨正之类的古汉语知识等。有的教师觉得原文都已翻译,学生没有文字障碍,便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思想”上,有的教师借用于丹《〈论语〉感悟》的读法,仅把课文作为“由头”或“话题”,教学内容定位于现实运用,或凸现一个主题,与哲学、历史等课程没有多大的差别,有的甚至定位于“思想教育”,有的教师却又仍像必修课那样去上,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有的教师关注课后练习,定位于古汉语研究,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

这些“选”,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基本上是习惯于教教材的做法,即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教材如何编写,脑子想着的是“我如何教完这本书”。

其实,选修课要上出语文味,教师的脑子里更应该时刻想着“我的学生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考虑的是可用的时间,关注的是学生的基础与基本需求。仍以《〈论语〉选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笔者关注的是:首先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最接近的相关内容,如《沂水春风》《高山仰止》等,尽可能再现情景,反复诵读中感悟孔子的人格魅力及其主要思想。其次选择哲理性言论拓展讨论,了解孔子思想框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他内容则以学生自读为主。

二是在选定的具体学习内容的处理上,重视“点”的选择。如《高山仰止》,可以重点学习表现孔子与子路、颜渊关系的章节,特别是颜渊死后孔子的态度,品味“噫!天丧予!天丧予!”的语言魅力:一个“噫”字,声音似乎从牙缝中挤压而出,悲愤压抑之极,反复说“天丧予”,突出其指斥天道不公、惋惜痛悼爱徒的神情,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历经磨难的老人泪流满面、仰天长哭、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形象。

“选”,实际上是智慧地夺取时间,优化课程内容,使选修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2.“组”出语文魅力

与课程内容的“选”相联系,“组”就是对选择内容,从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必要的重组,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使学习进程更具吸引力,学习时间安排更为科学,从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重组,就是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视野,站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积极进行课程参与。重组的方式可以是模块内有关内容的重组,可以是模块间内容的重组,还可以是既定模块与教师自己开发的相关内容的重组。

上《外国小说欣赏》时,如果照着教材按部就班地上下去,似乎是按知识序列进行的,科学的,但学生觉得这样很单调,学完课程后可能会暂时记得“主题”“情节”“人物”之类的要素,对有关文本的感悟却是欠缺的。拿到新的文本,难以自主欣赏,因为“知识”是很难套上去的。所以,实施这一选修课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的重点应放在鲜活的作品上,探索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艺术魅力,而不在学习鉴赏小说理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在通盘考虑的情况下,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突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如上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时,首先让学生在早读时温习必修课程中的《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让学生在温故比较中更好地感悟本文的主旨和情感。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拯救大兵瑞恩》,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插入《集结号》中的几个战斗场景,让学生感受课文是怎样从一个侧面来表现战争题材的。在接下来具体的欣赏课中,又引入孙犁的《荷花淀》重点比较对话描写的异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对比中感悟什么是“全知视角”、什么是“有限视角”。同时,印发沈从文的小说《生》,让学生课外阅读,使他们感受另一位老人命运的同时,感悟中外小说、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特点,也给刚接触外国小说、事实上读外国小说还觉得不适应、不喜欢的大部分学生之学习生活加以适当的调节。这些内容重组后,学习时间为4课时,似乎使本已紧张的学习时间变得更不够用,但因为把本单元另外一篇课文《墙上的斑点》处理为真正的学生自读。这样,一周上一个单元,时间还是来得及的。

比较困难的是跨模块、跨学期学习内容的重组。不难发现,高二(下)学习的两个模块《外国小说欣赏》和《语言文字运用》是不需要有什么背诵的,而高三所学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却有大量背诵任务。从课程设计角度本身而言,相对集中自有道理,从课程内容实施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的角度看,一个学期没有背诵任务是极为不当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内容重组时,考虑了两点。

一是开学初几周抽几节课播放,每节课播放一集《百家讲坛》中关于唐诗的辅导,然后打印一些短小的古诗让学生抄到笔记本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让他们自己查资料,理解并在课堂上能够作讲解。选择的古诗有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要学的,有的是与之相关的。

二是选择《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传记让学生阅读,既是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又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一种比较。

这样,因课程模块过于集中、学生学习感觉单调枯燥的情况大有改变,学生在选修阶段觉得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学有所得,选修的魅力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选修课程教学的目的便容易达成了。

3.“品”出语文能力

有人说,选修课阶段的语文学习,重在一个“探”字,这大体上是没错的,但是,这“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分学科特点、不分学习内容、不看学生基础能力的包打一切的“探究”。从凸现语文味的视角来看,这“探”应该从属于“品”,“品”是品读,品味,品评,在“品”的过程中有“探”,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品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在选修课学习阶段也不能忽略。像《〈论语〉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样的选修模块学习中自不必说,即使在《外国小说欣赏》学习中也需要品读。品读可以是默读、朗读、诵读,它们与品味、品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即使在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讨论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需要运用朗读与诵读。如讨论小说《桥边的老人》一文的主题时,一般教师比较关注文章的最后一段,因为这一段中有着较明显的暗示。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品读老人最后一次说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效果可能会更好。让学生试着把这句话从文字转化为有声言语的过程,就是一种品味,一种探索。依一般学生的水平,可能朗读不出老人的腔调,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让学生深入品味,一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相关情景,有时候,“我只是在教室里看书,并没有违反纪律啊,并没有损坏公物啊,我为什么也要受到老师的惩罚?”二是试着把老人的这句话拓展成五六句话,用老人的口吻说出:“我与政治没有关系,我只是和我的动物相依为命,我没有招谁惹谁啊,我和我的动物为什么要平白无辜地受战争的罪……”这样,我们便不难体会到这简单的话其实便是对战争的一种控诉,对主题的理解便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也就更容易感悟海明威写作语言的特点,乃至更好地感受其“冰山理论”。

联系学生的生活或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真正的体验,这是选修课程中“品”的重要方面。

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看起来纯知识性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在联系比较中让学生品出体验,品出眼力。

上《桥边的老人》时,引入《荷花淀》进行比较。当水生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后,课文写道: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笔者提了三个问题:

能否改成“女人马上说”?“你走,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能否改成逗号?“家里怎么办”后面的问号能否改成感叹号?

尽可能放开让学生说,先不作评价,暴露出学生真实的想法。然后让学生感悟:句号表示前后是两件事,体现出水生嫂深明大义的品质,只是有些为家里担忧;如果改成逗号,前后是连贯的一句话,侧重点在后面,水生嫂表面上是“不拦”,却用家里的困难来拖住丈夫,这就显得她不明道理。

为了让学生理解,不妨再作这样的比较,可以把上面的文字改成如下语句:

“你走,我不拦你。”过了一会,她才说,“家里怎么办?”

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句号的作用,更好地感悟了文本内涵。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是相对集中学习语文的黄金时期,对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在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高中三年两个半学期的必修课内,习惯的养成还是有困难的,即使有一些好的习惯,还必须在此后的选修课阶段进行保持和强化。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选修课阶段学知识不是主要的,探究出一些成果也不是根本目的,从凸现语文味的角度说,须在选修课程学习中进一步形成并强化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自觉诵读诗文的习惯,细读与泛读的习惯,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经常阅读报刊的习惯,等等。

标签:;  ;  ;  

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避免失去“中国特色”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