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传媒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读《重建美国新闻业》 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业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传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勃兴的新媒体与日趋融合的媒介对当今全球媒体发展与格局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业在经历着传媒转型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业自身所发生的变革,特别是传媒属性以及新闻内涵的变化很值得审视。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吸取国外媒体的经验,对中国新闻业的思考同样需要批判地借鉴他山之玉。2009年10月,一份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新闻学教授小伦纳德·唐尼、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教授迈克尔·舒德森共同完成的调研报告《重建美国新闻业》(The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m)问世,立即引起了国际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份报告问世的背景如何?提到了哪些值得中国新闻业关注和反思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解读《重建美国新闻业》的角度,来反观中国新闻业未来发展之路。
《重建美国新闻业》的时代背景与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新媒体发展对美国新闻业产生了很大冲击。据有关报道称,2009年前7个月,美国已有105家报纸倒闭,导致1万人失业①,另据统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面对报业所面临的危机和困境,美国报业同行一方面呼吁政府像拯救美国经济一样出面拯救美国报业,一方面也在加紧调整经营策略。《华尔街日报》被迫缩减版面,《纽约时报》则不得不放弃近百年传统,在头版辟出大幅广告版面,并抵押总部大楼,寻求2.25亿美元融资;而《洛基山新闻报》与《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相继倒闭更是给媒体同行敲响了警钟。②
《重建美国新闻业》就是在双重挤压下,美国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报业受到重创、美国传统新闻价值观念以及运作模式受到巨大挑战中问世的。该报告弥漫着浓重的“救市”情怀,强调现在正是一个新闻业受到挑战,以及面临转型的重大抉择关头。
面对挑战,报告认为新闻业出现了新的新闻生态。报纸不会很快从印刷业或互联网消失,但传统的采集新闻的方式已受到冲击。报纸的记者等报道人员将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互联网使收集和传播新闻的方式得以更新。新闻收集者现在不仅包括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自由职业者、大学教职员、学生、博客作者和携带手机的市民。对新闻报道的财政支持现在不仅来自广告商和订户,还来自基金会、慈善家、大学和市民捐赠者。在此种新出现的新闻生态系统中,新闻的收集和传播要广泛得多,但它仍很脆弱。尤其是在重建美国新闻业进程中,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很严重。
美国传统媒体纷纷倒闭裁员,公共事务和地方新闻乏人问津,传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新的传媒格局尚未完全建立,新媒体尽管发展迅速,但尚未完全独自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特别是在事关地方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出现了传媒真空地带。现在正是一个新闻业面临转型的重大抉择关头,“如果选择正确,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益处。”不论媒体形态如何演变,“最重要的、问题的核心是独立、原创、可信的报道应得以延续”。
报告不仅提出了重建新闻业中媒体责任的重要性,更是指出这种责任需要政府、社区新闻业提供财力支持。行使监督职责的新闻报道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新闻来源和可靠的财力支持。如今人们不再指望市场提供这些东西。《重建美国新闻业》认为,对当权者行使监督职责的新闻报道一直是美国民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新闻业面临风险,而美国社会现在必须为支持新闻报道承担一些集体责任,可通过慈善、补贴和政策扶持的不同方式来给予支持。拯救或提携任何特殊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可能不是绝对必要的。最重要的是保留独立、原创、可信的报道,无论赢利与否。
社区应有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来源。它们应该包括彼此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商业和非营利的新闻机构,使传统的新闻形式适应多媒体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互动能力。报告建议对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提供多种公共支持:
国内税收署或国会应该明确允许地方新闻机构作为非营利或低利润实体来运营;慈善家和基金会应该大幅提升对地方新闻报道的支持力度;创建一个国家级地方新闻基金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记者应该充分利用联邦、州及地方政府收集的公共信息,利用数字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这些信息……③
如前所述,《重建美国新闻业》是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问世的,但从根本上看,它是处于转型期的美国新闻业,对于当下和未来自身的传统价值标准、运作机制和发展前景的忧虑和思考。由于报告内容十分庞杂,提出的问题亦很宏阔,对我国新闻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应该是多方面的,以下就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中国媒体的发展特点,在传媒功能和新闻报道的内涵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重新审视传媒的性质和功能
关于传媒的性质,西方学者早已有明确的表述。美国学者勃莱纳在《报纸的特殊地位》一书中说,报纸有两重性:报纸一方面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制度下的私营企业,另一方面报纸也是在我们民主社会和政府能够顺利存在下去的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一种多元性质的事业。另一位美国学者甘塔尔在《新闻学探微》一书中指出,报纸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又是一种商业组织。读者希望于它的是为社会服务,股东希望于它的是能够赚钱。还有两个美国作者伯德和梅尔文在《报刊与社会》一书这样写道,报纸以及其他大众传媒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商业企业,另一方面具有社会职能。报纸必须表明它能够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来经营,并且仍然能够供给公众以准确可靠的消息和公正的评论。④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报业生存成为首要难题,遑论公共事务?于是上述这些对媒体性质的经典认识,发生了微妙的改写。《重建美国新闻业》在反复强调媒体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面临金融危机冲击下传媒业经营举步维艰的前提下,提出了媒体是一个公共事业,应当享受和艺术、科学等公益事业一样的社会慈善捐助的待遇,接受不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前提下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些观点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自20世纪以来,美国新闻业的体制主体是典型的商业体制,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状况在20世纪后期的20多年里,由于自里根以来的美国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从而达到了运作的顶峰,也造就了美国新闻业表面的繁荣。但是,取代了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在给美英带来产业成功转型、滞涨危机缓解、经济短暂复苏和繁荣的同时,也给金融危机打下了伏笔。20世纪90年代初出台的“华盛顿共识”,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最终蜕变为美国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而当下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就是来自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贪婪的基本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2008年布什政府推出8500亿美元救市国债计划,2009年奥巴马上任后,又推出7870亿美元救市国债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重建美国新闻业》提出了政府和国会应该资助新闻业,特别是资助负有提供地方新闻和公共新闻责任且日益衰退的传统报业,把新闻业当作公益事业甚至是慈善事业来经营。这种对媒体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强调和对社会、政府、国会资助新闻业的呼吁,细心的读者如果对“报纸必须表明它能够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来经营”的观点加以比较,会发现其对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和表述,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2008年下半年以来,整个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GDP增速减缓。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GDP增长为7.1%,广告市场增长为13%,广告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根据对CTR上半年的数据分析发现,2009年上半年我国电视、电台、杂志广告总花费额同比均有不同幅度上涨,而报纸广告则比2008年同期出现3%的下滑。[5]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针对2009年全年报业市场的各类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广告市场整体达到13.7%的增长率,而报业的增长为9.4%。有专家预测我国:“2010年的报业将会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很难与广告市场同步增长。尽管2009年报业广告呈现增长,但从未来趋势看,3年—5年后,报纸广告将进入缓慢增长的周期,并逐渐进入平台期,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将成为报纸广告的一道槛。”⑥
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双重挤压下,今后中国报业纸质媒体发展会继续呈现增长缓慢,但难改向下的态势,这给我国新闻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即未来的新闻业究竟走向何方?我们知道,在我国,报纸,特别是党报,担当着主流媒体的角色和任务,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是报纸的主要功能。从经营和技术层面来看,报纸在采写和传播新闻方面所具有的诸种优势:如深厚的新闻意识沉淀、优质的新闻采编队伍、相对低廉的新闻采编成本等等,是报纸担当新闻传播主力军的重要原因。面对报业的衰退,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媒体既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即传媒产业,但更是一个新闻舆论工具,一项公共事业,它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这个表述不只是适用于报纸,也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和新兴的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如果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共识,那么“新闻立台”、“新闻立网”的理念就应该深入人心,那么这种理念就应该切切实实地付诸传媒业的实践。
联系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90%的报刊都要改制为企业,我们没有理由因美国新闻业的萧条而对我国90%的报纸将被推向市场感到忧虑和恐惧,但《重建美国新闻业》可以为中国报业发展提供一个镜鉴。《重建美国新闻业》指出:“报纸是绝大多数本地新闻的来源”,在报业萧条的大背景下,“这就是为什么本地新闻比全国、国际新闻或者调查报道面临更大危险的原因。”⑦“即使在他们最好的年份,多数商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数量都远少于当地报纸。”,所以“电视和广播不能弥补报纸新闻报道缩减后的空白”,⑧《重建美国新闻业》报告里反复强调的是如何更多地报道“地方新闻”、“公共新闻”,“独立、原创、可信的”报道如何得以延续的问题。反观我国这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从事业向企业身份的转变、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报纸数量增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有形的、显性的,我们还应当关注“公共新闻”、“地方新闻”的报道趋势问题,既有的、合理的新闻价值观是否得以秉承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短时间内是无形的和隐性的,对公共事务和地方新闻的报道不能因这场变革而削弱,而是应当加强。
确定公益类报刊与经营类报刊两大主体,无疑将促进我国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适应社会发展,而且可以服务社会公益。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性报刊,不是分类名称上带“公益”二字就是公益类报刊,而是要真正关注公共问题,服务社会公众,维护公众利益。
公益类报刊不能因有国家政策或财政上的支持,不参与市场竞争,就可以高枕无忧,养尊处优,不思进取,而将服务社会公众的使命置之脑后,忽视办报质量。公益类报刊虽然数量上不占多数,仅有10%左右,但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社会公众方面要发挥表率作用。要谨防和杜绝假借“公益”之名,谋取暴利的行为。
经营类报刊在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之后,也并非与“公益”无关,也要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确保新闻报道的优良品质,要谨防和杜绝以牺牲正确的舆论导向或以低俗的内容来换取市场利益的做法。经营类报刊也只有多关注与读者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不断提高办报质量,才可能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可能确立自己在报业市场的权威地位。
总之,无论是公益类报刊还是经营类报刊,都要加强对地方新闻和公共事务的报道,当地方新闻和公共事务报道一旦出现薄弱的情况,无论公益类报刊还是经营类报刊,党委、政府都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对其予以引导和扶持。
重新审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功能
《重建美国新闻业》探讨的问题不仅发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发生在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介融合已成传媒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大的背景下。《重建美国新闻业》开篇即写到:“这是一个主流报纸和电视迅速让位于在收集和发布新闻方面更为高效的新媒体的年代……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报纸和电视新闻不会消失。但是在迅速变化的数字新闻世界中,他们将会变得较先前弱势,新闻报道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新闻的属性正在被重构,新闻报道正在被通过更多和更多种的新闻组织——新媒体或传统媒体发布出去。”⑨“如今不仅是报纸和商业电视在做新闻,新兴的在线新闻组织、非盈利的研究项目、公共广播电台、大学里的新闻组织、由市民参与的社区新闻网站、博客也在做这件事情。总之,他们正在创造的不仅是更多样的独立报道方式,而且是对新闻的不同定义。”⑩上述文字,描述的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媒介融合的表现特征很多,“从世界范围观察,可以描述为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传媒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和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11)媒介融合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基本特征,使得一切用来传递、传输信息的工具都在被试图用来介入传播信息,被试图用来充当一种传播工具,这些年来移动通讯通过短信和视频的方式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其影响之大和占有受众市场之迅速,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接纳所谓的网上传播的草根个性。由web2.0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改写了传统的传受分离的二元传播模式,放大了博客、微博客等新的传播形式的草根个性,新闻报道的定义被重新改写,新闻报道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到21世纪繁盛的民生新闻,就是新闻媒体扩大新闻报道内涵和外延的生动表现。随着新媒体广泛地运用于新闻报道领域,新的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会不断出现。新媒体所具有的双向性、便携性、海量传播、草根民主等特点,无疑会催生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用户的自主意识,而这种自主意识的唤醒逐渐会带来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公共新闻,将会以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理念和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领域。这种新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就像干净的空气、安全的街道、好的学校和公众健康一样重要。”(12)
问题是,这种公共新闻报道,假若能在我国获得取代日渐式微的民生新闻的地位的话,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下列问题:
1.公共新闻的大量出现,将加大新闻政策管理的成本,继而会加大政府的管理成本。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和政府要求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它以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服务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的基本方针作为基本要求。而对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管理,其难点在于,既不能完全采取简单的封堵措施,也不能任由其自然发展,这种管理需要针对新媒体环境的特点,采取迅速、正确的应对与引导措施。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网络媒体在对一些带有公共新闻性质的事件的传播中,表现出了问题的两面性。从正面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体对于孙志刚事件、对于“周老虎”事件、对于“躲猫猫”等事件的揭露和报道,树立了社会正气,有力地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相关法规的废立提供了舆论先导。而从负面的角度来看,网络和手机媒体在监管方面的不力和薄弱,也导致一些网民和用户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是违反法律的言论。互联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使得“人肉搜索”大行其道,侵犯公民隐私权利,以诽谤、诬陷、造谣等手段形成的“网络暴力”,也以极端的方式在培养着“网络暴民”意识。一些网民的非理性言行和网络“把关人”缺位或应对不当,是造成网络、手机新闻报道公信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新媒体是报道公共新闻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如果监管、引导不力,将有碍于公共新闻在我国的良性发展,加强对网络、手机媒体的监管和引导,新闻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成本无疑会加大。
2.公共新闻的良性发展,仍旧需要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组织严密、专业精湛、经费充裕的新闻报道组织机构来支撑。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市民都能够收集信息、提供调查和分析。即使传统的新闻组织一起消失,信息、调查、分析和社区内的沟通交流也不会消失。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信息,还有新闻对于公众议程和普通受众的判断趋向的引导。很多报道、分析和调查都必须有具备稳固的组织支持,包括资金、后勤和法律服务作为强大的后援的有经验的专业记者才能完成,只有他们才能把高质量的报道成果展示给大众。”(13)新技术革命,使得新闻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可以说传播新闻信息,已不是难题,关键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同样一条新闻信息,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但传播的品质与效果会有差异,新闻传播也会直接或间接地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念,正是这样,组织严密的新闻报道组织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同样是不能被忽视的。上述的孙志刚事件等都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介入下,才获得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的效果。而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对于公共新闻的忌讳或回避,是造成公共新闻没有获得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无论如何,新媒体的发展步伐不仅势不可挡,而且愈来愈快,媒介融合已经从理论探讨变成媒介的实践,由新媒体催生的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热情,由新的新闻传播理念、渠道和方式催生的草根意识、民主意识,都在孕育着公共新闻的诞生和壮大,都在孕育和催生着新闻报道的变革。问题是在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媒体、政府和社会是否意识到了这场变革?如何应对这场变革?
结语
细读《重建美国新闻业》,它给我们所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上述两点启示,它带给我们的不是隔岸观火的侥幸,也不是兔死狐悲的同情,更不是妄自尊大的盲目。它带给我们的是忧患、是机遇、是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面前,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行业、一个组织,甚至一个个人,都会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的变革,顺势而动,与时俱进,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急剧变革的世界局势,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策略。面对《重建美国新闻业》所描述的美国传媒业的危机和挑战,我们应引以警觉,以为殷鉴。而对于由社会制度和传媒体制的不同所引发的不同情况和后果,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美国重建新闻业的努力,我们也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学习借鉴,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免费报刊能否成为报业增长点广告是命脉》,2009/7/14/09:55来源:慧聪商业服务网http://info.service.hc360.com/2009/07/14095556855.shtml。
②周玉洁、张莫:《金融危机魔掌难避 传媒产业面临重组变革》,2009/10/9/14:16,来源:《经济参考报》,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09-10/09/content_184023.htm。
③小伦纳德·唐尼、迈克尔·舒德森:《找到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华盛顿邮报》2009年10月19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0月21日第6版,《美国探寻新闻报道新模式》。
④转引自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70页。
⑤中国广告协会网:《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达3651亿》,来源:中广协网,http://www.cnad top.com//news/industry Vision/2009/8/3/53b03056-16fd-4949-80al-9aff97f398e8.him。
⑥牛春颖:《2009报业广告状况或成今年预演》,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http://www.china xwcb.com/2010-02/02/content_188772.htm。
⑦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78页。
⑧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80页。
⑨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77页。
⑩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77页。
(11)陆小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研讨会发言》,Http://blog.sina.com.cn,2009年12月7日。
(12)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78页。
(13)杨晓白编译:《美国新闻业重构》,《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78页。
标签:美国媒体论文; 美国新闻论文; 传媒产业论文; 纸质媒体论文; 新媒体产业论文; 新媒体广告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