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琼曾德理张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输血科南宁530003
【摘要】目的:分析大量输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探讨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0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输血前、输血后血小板值,为有效指导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结果:患者术前血小板均处于正常范围。但进行大量输血后,血小板显著下降(P<05)并低于正常值。结论:患者大量输血后易出现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50×109/L或更低时要及时补充血小板,以防止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
【关键词】大量输血;血小板;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12-02
大量输血(MT)是指24h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患者循环血容量或输注的浓缩红细胞大于10u,或指在1h内输入的浓缩红细胞大于4U。主要用于抢救急性失血所致血容量急骤减少,血压快速下降的急诊患者。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血小板(PLT)输注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引起出血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它可极大程度地降低因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病死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血小板输注都有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在某些病例中可高达50%[1]。为了探讨血小板输注疗效,本文作者对我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0例大量输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监测输血前、输血后血小板值,为有效指导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0例均为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大量输血的病例,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3岁。有35例人流术1~3次,产次1次38例,2~4次18例,剖宫再孕14例。孕周35周~41周,出血量>3000ml,输血量2800~6400ml。其中前置胎盘28例,宫缩乏力22例,软产道损伤12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8例。
12方法:患者分别于血小板输注前18~24h和输注后4~24h采集静脉血2ml,置于EDTA-K2抗凝管内,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值。
13血小板来源:所有的血小板皆由广西南宁中心血站制备提供。机采血小板是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液中采集到超过一个成人治疗量所需的血小板数量,每袋血小板约3×1011/袋。
14血小板输注效果的标准在输注血小板前18~24h和输注后4~24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增值(CCI)=[输注血小板后计数-输注血小板前计数(×109/L)]×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L);观察受血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输注后24h CCI≧45×109/L者为输注有效;或CCI<45×109/L,出血症状得到一定控制或改善者为临床有效[2]。CCI<45×109/L,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未改善者为输注无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输血前后观察指标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0例输血患者术前PLT值均处于正常范围,但进行大量输血后,PLT值显著下降(P<001),并低于正常值,具体结果见表1。
表70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PLT值变化(χ±s)
3讨论
为了探讨大量输血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我们对70例大量输血的病人在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进行监测,为有效指导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本组资料显示:70例输血患者术前血小板均处于正常范围,因分娩或手术中大量出血,输血1000ml后血小板无明显变化;术中输血超过3000ml以上,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仅为正常值的一半,与金民报道一致[3]。输血前比较具有差异性明显(P<001)。考虑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有:产科大出血时,为了保充血容量,早期输注大量液体和低温库存血,病人体温下降明显,低体温使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造成非凝血因子缺乏性凝血障碍。[4]大出血本身造成血小板及凝血因子FV、FⅧ、FIX止血过程中的消耗。有资料显示,大量输血>2500ml,“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大量输血>5000ml,约1/3的患者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大量输血>7000ml,则为发生出血。为了防止DIC发生,我们的做法是:室温应保持在24左右,对冬季输入的库血35℃水浴箱加温,患者肢体放置热水袋等保温措施,可有效预防低体温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5]。本组病例显示,HB<70g/L同时伴有临床出血表现,开始输红细胞悬液,凡是输注大部分8U以上的红细胞,补充血浆输注800ml,血小板<50×109/L以下及时输注血小板。血液比例基本按1:1:1(RBC/FFP/PLT)。采用2条静脉通路,一条静脉通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另一条静脉通路输注冷沉淀、血小板,以病人能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70例中有54例出血症状明显好转,16例出血症状减少,最终作了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才控制出血,没有死亡病例,全部康复出院。
大量输血的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PT、APTT、TT显著延长,FIB下降,必须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制订输血方案,补充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2~4h检查血红蛋白、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针对所缺少的成份补充相应血液制品。否则,趆是盲目输血,出血会越加严重。[6]因为大剂量输入库存全血或不相适应的成份会加重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则需要更大剂量的血液,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尚没有可靠参数指导大量输血,病人输血后疗效评价,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菊芳,王小芳,戴月娥,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分析与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0,35(10):596597
[2]嵇月红,孙海英,黄一红,等.血小板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55例运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61
[3]金民,周文杰,王峰.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
[4]李代渝.大量输血最新进展[J].2011年西南地区临床输血学术会议四川省医学会第五次临床输血学术会议资料汇编:3046
[5]聂咏梅,李志强,徐文浩.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5)371
[6]何子毅,田兆嵩.DIC的输血治疗和肝素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2(19)8991
论文作者:曾惠琼曾德理张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血小板论文; 患者论文; 红细胞论文; 凝血论文; 正常值论文; 资料论文; 功能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