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探讨论文_周建秀

周建秀

(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 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以及SAS、SDS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护理前(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但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S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也有利于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病;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80-02

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慢性疾病,若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很容易破坏心脏结构及其功能[1]。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安全[2]。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近年来我院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为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以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病病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了合并严重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以及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现将80例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实验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77.9±2.5)岁;病程1~11年,平均(6.9±1.2)年。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77.7±2.9)岁;病程1~11.2年,平均(6.4±1.6)年。两组患者资料(如年龄、性别及病程等)经SPSS16.0软件处理未发现明显差异,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劝诫患者戒烟、戒酒,向患者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教患者学会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使患者能对疾病有基本的认知。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治疗的方法、效果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3]。

1.2.2减压干预。由于病情严重,很多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患者交流、沟通,用健康的情绪感染患者,为患者营造一种良好的治疗氛围[4]。同时,护理人员可多讲临床治疗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护理人员还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多给予患者支持、鼓励。若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协助患者减压。

1.2.3纠正不良习惯。有的患者对药物有所依赖,护理人员应改善患者用药习惯,并指导患者少吃高糖、高盐、高油等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确保营养均衡。禁饮浓茶、咖啡等。

1.3 评价方式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对比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以及血压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6.0,SDS、SAS评分等数据通过(x-±s)表示,t检验计量数据差异;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χ2检验组间数据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护理前(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更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3.讨论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很多患者心理压力较大,非常不利于临床治疗。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和患者交流、沟通,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收缩压、舒张压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S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这和赵海燕等[5]研究报道结果基本相符。由此可见,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会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也有利于调节患者不良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积极、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其次,心理护理可引导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用药习惯等,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取得相对满意的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也有利于调节患者负面情绪,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芬,崔杰.心理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16-17.

[2]肖玉芹,吴宁宁,苗苗.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2(A02):887-887.

[3]申慧.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4):241-241.

[4]黄映年,宋佰艳.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作用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4):49-50.

[5]赵海燕.自我护理管理对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4):77-78.

论文作者:周建秀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探讨论文_周建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