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政治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科学发展观统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0)03-0053-04

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前者主要面向本专科学生,以课程教学为主,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规定,具体由四门必修课和配套选修课组成。后者主要面向研究生,以学科点建设为主体,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等六个二级学科组成。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中的不同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同一个序列中前后相继的两个不同阶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二者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的新课题。

一、新问题、新要求、新理念

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思维逻辑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应用性问题,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事业、引领高校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中的次生层面的问题。

第一,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生成和内化经历了一个研究渐热、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关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各界的研究十分活跃,早已超越了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等基础问题的阐释阶段,目前已经深化到高校理应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如何追求科学发展的“怎么办”层面上来了。“高校唯有立足社会全局,方能定位准确、融合有力;高校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等等,诸如此类的探讨从宏观上为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又把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深入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推动了宏观研究的具体化。例如,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党建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1]也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务必坚持以人为重、以人为先。这是高校发展、稳定、提高的基础。[2]

应该说,所有这些有益的探讨,都指明了一个共同的方向: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和谐校园建设、党建工作、课程教学等纳入校内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观。更重要的是,这些渐次统一的思想观点和渐次提升的认识水平,都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造就了必要的舆论基础和观念前提。

第二,在次生和中观层面上,深入解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实,这两者无论是在各自子系统内部还是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问题。比如,在诸如教学内容统筹衔接、实施途径协调、教师双重身份确认与互通、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如果不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是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和有效发展的。如果说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以前发展得比较稳定并富有成就,那是高校在摸索中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科学发展理念的结果,而最近这些年暴露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基本上可以判断,这是高校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科学发展理念所致。

因此,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高校应当乘着全党深入研究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尽快把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考筹划、拓展并聚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两个并行不悖的领域中来,努力探索其科学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重要契机,加快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步伐。

二、时代价值与多重意义

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放在一个平台上,思考科学发展问题,这既是一种新理念,也是一种新工作,更是一种需要竭力打造的新机制,其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涉及面广、作用持久而体现了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实现引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我国60年来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今天,高校更应深入研究如何卓有成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优势,发挥其育人、导向、护航的功能,通过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比如,高校可以本着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筹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成为高校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和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受众和接受群体是研究生,他们是我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政治保障、文化导引、道德干预、价值评判等旗帜和坐标作用,而且,也成为实现与其他众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大基础性课题。进一步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干部分,只有率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以坚定的信念、正确的理论、科学的精神与和谐的工作机制、扎实的工作成效,在确保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给高校的发展以方向和品质的保障。

第三,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战略原则下,释放育人、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等能量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遇到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者两支队伍往往相互兼容而又存在冲突。结果是一部分人为选择自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领域而迷茫,也有一部分人流失了。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基本思路与具体对策

第一,高校把科学发展观植根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去必须理念先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可以细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支撑,是智力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舞台,是工作间。把二者联结起来的要素有两个:共同的教育使命、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高校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做好硕士生、博士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及教师培训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同时高校要“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这个规定在服务立场和方向上,确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善理论建设、融通衔接路径、打造师资队伍”等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应发挥出培训基地、素质拓展营地的作用,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在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勇于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责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空间和基础。

第二,全面总结“05方案”实施以来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从“两课”过渡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间并不长,各地高校的具体落实也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无论是指导思想、管理机制,还是课程实施、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显示出来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做总结反思的工作,这需要自我批判精神,更需要实事求是的勇气。

例如,《意见》规定:“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是拓展教学环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保障性规定。但是,一些地方或高校执行不到位甚至以对策因应政策,或提取更多的课时用于实践教学而减少理论课时总量,或根本不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搞满堂灌。还比如,《意见》规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这是有力度的夯实基础、提升队伍素质的政策。一些地方和高校采取了一些实际的措施,但在项目设计、课题安排上未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特殊要求。“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这个规定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仍然存在缺口。

第三,高校在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上,要加快实现专门化、独立化,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工作者,高效整合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两大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辛勤耕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一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但是,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有健全的以学位点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有一种情况,即使在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的高校,两支队伍也可能是相对分离的。这种状况极容易导致他们在分离中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可能因为各自归属不同而又引发物质利益分配、社会资源占用等多方面的分歧,造成的后果是:浪费加缺位、扯皮加丢弃。浪费、扯皮的是资源,缺位、丢弃的是工作。鉴此,《意见》提出各高校应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即通过资源整合与重组,以组织促机制、以机制造环境、以环境保工作。

截至2009年底,全国100多所高校成立了校内实体性二级教研单位。有的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据,设置系(部、室),兼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有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为主体,设置研究所(教研室),兼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工作运行状况看,它们在聚拢人才、整合队伍、营造合力、提升战斗力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除此之外,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科学发展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也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只是一个舞台,需要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合力组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我们已经注意到,各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比如,在教师培训方面,有的制定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有的制定师资培训五年计划,建立岗前培训制度、课前全员培训制度和骨干研修制度(山西);有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计划,每三年对全省高校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轮训一遍(陕西);还有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工程(广西);等等。在建立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方面,北京、辽宁、陕西设立了本省(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或者从现有计划中专门拨出名额,面向全省每年招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辽宁);或者在领军人才培养、曙光计划、晨光计划、优青项目等人才培养计划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列指标(上海);等等。在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和出国考察方面,山西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至少要有半个月的时间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国内外考察,上海则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西藏、河南,内蒙等地开展国情考察。对于建立健全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很多地方也都在积极探索新形式,比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评选、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等。这些措施既可以看作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可以看作是新形势下的积极尝试,最大的作用在于推进了教师的知识、素质、技能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现实的支持。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复合型的工程,高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在指导思想上,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论思想,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防止把二者割裂开来尤其是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与和谐校园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在价值定位上,无论是高校管理者、业务主管者、教师群体等都要高度认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内和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价值上的互补、相通和共同性,切实夯实统筹规划的认识基础;在师资队伍上,要实现两支队伍的整合、对接和互通,防止各自为战甚至狭隘的门户意识,同时避免职责不分、互相取代;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具体安排上,统筹兼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彼此连接、相互支撑,确保在面向本专科学生的时候,做到全面和系统,在面对研究生的时候,实现深度和厚度的拓展;在组织机构上,通过设立独立的二级教研机构,统管面向学生的以课程为龙头、以学科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在人财物、课程与师资、软件与硬件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实现独立自主,防止在校内众多学科的竞争中边缘化。

标签:;  ;  ;  ;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