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高考命题在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试中的指导作用的思考_地理论文

对地理高考命题在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试中的指导作用的思考_地理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反思综合考试地理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命题论文,导向论文,地理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综合考试方式对地理教育的科学发展起导向作用

教育作为全社会先导性和基础性的部门,担负着为各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和理念传播的任务,只有教育的科学发展,才有人的科学发展,也才有科学发展的社会。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容,更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不仅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更是从公民素质上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所在,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基础教育领域的高考改革,尤其是高考命题的导向转变对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其中地理学科多在文科综合或大综合能力测试的结构下进行命题。综合试卷以能力立意、以综合问题为情境进行设问,突出了考查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对单科考试,综合考试的地理试题不着眼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讲求覆盖率,而是根据考查能力的需要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试卷的特点是“广而新”,而不是“全而深”;另一方面,考试不是以抽象化、模块化和理想化的方式来命题,而多以生活中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试卷充满了生活化和实践性的气息。综合考试对地理学科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培养公民基本地理素质和选拔有一定地理学科思想和思维能力的人有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对地理教育和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综合考试地理命题彰显了科学发展观

在综合考试的格局下,地理学科命题不断成熟。透过试题,地理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初步得到展示,命题对学科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更趋彰显。

1.突出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综合“考核目标和要求”明确表明它的能力测试性质,并通过分类和分层的方式简明地表述出来。

综合能力包括认识事物的综合技能、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是一个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体系,而综合能力的考查及命题是通过类似以上的分类和分级体系来展开的。这个综合能力考查的分类分级体系有利于指导师生明确“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应该在怎样的综合性问题的情境中体现或落实,从而更加突出综合能力考查和培养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能力立意使得地理试题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试题不再追求知识的覆盖率,而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即可再生的知识、与大学继续学习衔接紧密的知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近几年综合考试地理部分的知识考查范围集中在: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判断、分布及其对水文、植被、农业生产的影响;大气环境保护;河流补给和河流水文特征;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另一个变化是试题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学生利用图表语言和联系实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2003年文综全国卷1-4题“海上日落拍照”和36题“古人登高南望”、2004年文综东部卷1-4题“文化传播-真腊”和36题“中亚白风暴”、2005年文综全国Ⅱ9-11题“农作物收益距城镇距离变化”等题目都是情境设置自然、问题衔接平滑、综合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典型试题。

这类试题体现出的能力立意及其派生出的两个重要变化大大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有利教师实现角色的归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出主动探究、善于合作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在这种形势下,“一言堂”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便失去了市场,教师教学更多地思考通过筛选哪些材料设置怎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并如何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解决问题,进而获取哪些方面的能力。复习方式由对概念盲目深挖内涵、无限扩展外延的“深挖洞”式以及题海战术转变成为小切口、低门槛、中难度的“广挖坑”式,这将大大减轻学生负担。这样师生的角色得到真正的还原,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隶,学生不再是教师任意造型的材料,教师应有的教授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自觉构建对自己有用的学科智能体系,这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而言都是对他们人格的最大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在有利他们获取终身发展能力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必然有利于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

2.结合现实渗透思想,彰显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当前基础教育的两个薄弱环节是学习唯课堂化和重成才轻成人。近年来综合考试地理命题常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并以之设置问题情境,同时这些材料的选材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这个导向有利引导学生自觉拓宽知识来源的途径,关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教育更加生活化;这个导向也能够促进学校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想和价值观体验的和感受,最终对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文化的、全面发展的人。

2005年文综北京卷3-6题“珠峰高程测量”和39题“北京与河南人口增长差异”等题目的立意、情境和问题设置堪为紧密结合国家发展与地区实际的典范。2005年文综天津卷39题“红色旅游”也较好体现了德育渗透。

3.重视地理学科核心思想的考查,彰显可持续发展观

贯穿地理学科各章节的一条主线就是“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个主线反映出思想是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近几年综合考试地理命题中,“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体现在资源合理利用、能源战略、大气和水环境保护、城市化问题、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方面,涉及面可谓很广。这就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策略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1年文综浙江卷37题“中国水土流失”、2002年文综全国卷13-14题“绿色阳台和杀虫剂污染”、2003年文综辽宁卷41-42题“生物入侵”和全国新课程卷5-7题“酒精清洁生产工艺”、2004年文综西北卷40题“防治土地退化”、天津卷3-4题“土地荒漠化”、北京卷41题“农业问题与中国耕地减少”和西南卷39题“能源问题与电力调配”、2005年全国卷Ⅰ36题“亚热带小区域的开发”、全国卷Ⅲ39题“河西绿色走廊的开发”等题目充分显示了地理学科“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在地理高考中的价值。

4.难度适中、适度综合,彰显协调发展观

综合考试既要有利选拔优秀的人才,又要对中学学科教学进行正面的引导,还得兼顾各地、各阶层以及不同水平学生的情况,真正做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综合考试地理命题坚持降低学科难度,坚持学科内综合和组合式命题为主,可以说这几年各地试题基本体现出立意新、选材新、角度新但难度并不大的特点,这样的试题有利引导地理教学把最重要的工作放在利用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的基本地理素养方面;另一方面个别灵活度和融合度高的试题有利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引导各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如2005年文综北京卷问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什么,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试卷通过这一方式向师生传递了考试要回归骨干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信息。

各地各类学校学生生活的接触面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地理命题不仅各省区有差异,而且试题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回避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各自不熟悉的东西,尽可能地维护了考试的公平性。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综合考试下的地理教学

综合考试地理命题较好体现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地理教学地理教学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立足学科骨干知识和核心思想,夯实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综合考试重在考查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不脱离地理学科基础,所以地理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哪些知识是骨干知识,它们之间如何联系,并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其次要十分清楚综合考试的基本能力和地理学科特有技能要求有哪些,它们又如何附着于相关知识体系和现实问题之中;最后还必须明确地理学科的学科思想有哪些,地理学科在综合考试中的思想价值如何体现的。

在具体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引导到纠缠知识枝节和教材材料的方面去,不能盲目拓宽和加深知识,不能以题海战术代替能力培养,不能以重复记忆代替思维训练,而应当根据教学标准或考试说明引导学生整理、加工知识,自觉建构自己的智能体系,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发展和巩固其智能体系提供机会。综合考试下的单科地理教学应当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骨干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系统结构、深化联系和规律认识以及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与实践过程。

地理教学的价值取向应当侧重于“人地协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应当有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冲突与和谐,从而从两个方面巩固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切入,通过这些案例调动学生运用骨干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一个较好地掌握了知识体系、基本技能和核心理念的学生,在答卷的表述上虽然是富有个性和有创新精神的,但答题仍然十分注重回归教材的智能结构和地理学科术语的表达方式。这些年综合考试加大了对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特征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考核,如2004年文综西南卷36题“1000米等高线图”,要求简述区域地形特征,简要说明区域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简述河流水文特征。又如2005年文综北京卷36题“北海和南海的比较”要求简述两海域海水性质的差异和资源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学生答这类试题时往往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和用语不规范。这要求我们讲课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答题的得与失,回归教材和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

2.贴近现实、发展能力、突出综合,营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考试模式以及命题导向的变化必然要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我们的教学应当生活化,教学设计要更多地从学生身边司空见惯但又常常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中入手,这不仅有利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发现身边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长远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学生理解地理基本概念和规律,并在新的甚至陌生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体现,而与之相关的还有认知能力(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描述事物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它们构成学生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表达新思想的能力体系,也是学生在答卷时不可缺少的能力结构。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传授获得的,必须给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从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细节中寻找包含恰当问题链的案例,激发学生去查询和提取信息、去主动探究、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学会表达。通过案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与学生答题的模式一致,更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综合考试中地理试题依然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固有特色,即十分重视对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图表判读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各地历年考试都有相当数量的此类题目,如2001年文综浙江卷9-12题“一段纬线与澳大利亚”重点考查了学生对重要经纬线和海陆轮廓的把握程度。该卷36题“山区公路交通流量统计”重点考查了通过等高线图判断视线遮挡的问题,如果教学中缺少对视线遮挡问题的讨论和归纳,仅仅依靠作剖面图的方式来判断,则时间很可能不够用。2003年文综全国卷1-4题“海上日落拍照”综合考查了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2005年文综天津卷36题“某地区地形剖面与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该题重点考查学生通过研究各种曲线的变化趋势,发现各种要素的相关性,从而判断出空间位置和环境特征的能力。这类试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数理表格语言,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图像和表格表现规律,在抽象与形象、定性与定量、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动态方面搭建起桥梁,突破教学中的这个难点。空间思维和地理图表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直观思维之间自由转换,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和灵活度以及表达这些思维成果能力,这种地理学科十分重视的能力素养可以迁移到诸多领域,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来说是终身有益的。

能力考试有一定的综合性,多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包含部分跨学科的内容。综合依然是我们教学和考试的薄弱环节。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在综合试卷下的学科属性判断和思维转换能力的训练,要加强对学生学科内各章节骨干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纵横、运动、演化和分布等方面的联系的推导和总结,更要通过有意识地设计跨学科或学科内的综合问题,引导学生判断、转换和联想。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好问题探究案例,地理教学过程活动化;突出图像表格使用,地理教学载体特色化;注重学科内体系建构和学科间关联拓展,地理教学设计综合化。“四化”的落实必然导致地理教学模式的根本变化,必然能够使得学生从复杂、繁重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觉构建自己的学科智能体系,自觉研究周边问题,进而促进自己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上来。

3.教学目标分层、分类,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合能力考核的要求是分层的,我们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各有倾向的,所以地理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达标层次和步骤,并在教学设计方面具体落实,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应有的发展,并表现出个性化的优势。

综合考试不仅注重对地理骨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注重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检验。这一点在当前独生子女化的社会形势下更显得重要。所以制定地理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说明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探究哪些骨干知识的形成,培养哪些基本能力,并在怎样的活动中得到检验,还必须说明通过以上的这些工作让学生体验哪些情感和感悟哪些价值观念。

地理教学的科学发展与师生的科学发展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综合考试的地理命题越来越有利于地理教学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地理学科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重要的是,我们地理教师要自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对高考命题的反思中得到启示,以创新的精神和求实的作风,首先实现教师自己的科学发展,进而以自己的科学发展推动学生的科学发展,肩负起振兴地理教育和创建科学发展的社会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对地理高考命题在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试中的指导作用的思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