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疗效观察论文_孙双全,李俊梅,冯秀娟,陈丽晔,郭云龙

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疗效观察论文_孙双全,李俊梅,冯秀娟,陈丽晔,郭云龙

孙双全 李俊梅 冯秀娟 陈丽晔 郭云龙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摘 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60例偏瘫儿童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给予基础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联合情景互动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为(43.2±14.61)分、FMFM评分为(60.21±10.15)分,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8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应用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治疗方法,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且值得推广的临床康复诊疗措施。

【关键词】康复训练;情景互动;偏瘫儿童;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065-01

儿童偏瘫,形成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颅脑外伤、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脑肿瘤或其他先天及后天性颅脑损伤等。很多偏瘫儿童上肢功能的运动障碍,使其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偏瘫儿童上肢活动功能减弱,导致患侧上肢的使用减少甚至不用,多数是由于经常性的患侧肌张力、感觉协调功能以及肢体精细度等原因造成的,最终形成了被动的“习得性废用”[2]。近年来国外研究[3]发现,情景互动模式可以使偏瘫儿童手部运动的灵巧性、抓握力以及运动控制能力达到平衡的发展等优势。本研究通过观察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旨在为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60例偏瘫儿童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9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9岁。一般资料包括患儿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肢体摆放、关节活动度、诱发正常运动、平衡功能、站姿及步行等训练,以训练患侧肢体为主,辅助适当的健侧锻炼,练习时间为30~45 分钟/天,每周训练3~5天,12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情景互动训练模式,应用BioMaster分析系统,具体操作为患者佩戴特殊传感器,在虚拟环境中独立的完成相应设置的操作内容,同时将患者上肢关节活动度及空间运动的实时参数记录下来。在训练前,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根据患者自身评估结果的差异,选用符合患者自身特征的训练模块,调整不同难度以及等级进行对应的训练[4]。练习时间为20~25分钟/天,每周训练3~5天,12周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1.3.1上肢肌张力评价标准

①无效:治疗前后对比无改善;②有效:治疗后肌张力下降1级;③显效: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正常,或≥2级以上。

1.3.2 上肢综合运动功能FMA评价标准

①63~65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②56~62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③33~55分为明显运动障碍;④<33分为重度运动功能障碍。

1.3.3 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标准[5]

评分标准分为5个区域,视觉追踪(A区)共11项;上肢关节活动能力(B区)共15项;抓握能力(C区)共15项;操作能力(D区)共12项;手眼协调(E区)16项。一共69个项目,单项设定为0,1,2,3四个等级评分。具体分级标准为①不能进行记0分;②有进行动机或能少量完成记1分;③部分完成记2分;④全部完成记3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软件SPSS18.0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偏瘫患儿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偏瘫儿童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n(%)]

组别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0)5(16.7) 8(26.6)17(56.7)83.3*

对照组(n=30)21(70.0)6(20.0)3(10.0) 3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偏瘫儿童治疗后FMA、FMFM评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为(43.2±14.61)分,FMFM评分为(60.21±10.1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偏瘫儿童治疗后FMA、FMFM评分比较( ±s)

组别 例数FMA评分 FMFM评分

观察组30 43.2±14.61*60.21±10.15*

对照组30 28.3±12.95 45.38±10.36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小儿偏瘫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损伤逐渐累及到上运动神经元,最终导致患侧肢体的神经支配出现异常,出现偏瘫的的异常运动模式及患肢的感觉异常。对患儿的行走和上肢的活动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康复训练,患侧肢体的痉挛和肌肉萎缩,随着患儿年龄增大日益加重。本研究通过观察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为(43.2±14.61)分、FMFM评分为(60.21±10.15)分,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总有效率为83.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情景互动模式改善了偏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模式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可明显改善患儿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有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卫红,张玲,陈建树.情景互动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2):199-200.

[2]董婕,吴卫红.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在偏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8):745-748.

[3]梁天佳,吴小平,莫明玉,等.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254-256.

[4]侯红,蔡可书,范亚蓓,等.镜像疗法结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2):112-114.

[5]辛宁,张玉洁,刘玉梅,赵文红,张文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2):77-78.

作者简介:

孙双全(1981-),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工作。

论文作者:孙双全,李俊梅,冯秀娟,陈丽晔,郭云龙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康复训练联合情景互动在偏瘫儿童上肢功能康复中的疗效观察论文_孙双全,李俊梅,冯秀娟,陈丽晔,郭云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