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主要地表空间。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要求。将居住建筑的环境放置于城市环境中综合考虑,以人为本,进行全盘打算,实现生态平衡,城市才能真正做到宜居。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也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现代城市之中,工薪阶层的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应酬,进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身体出现了健康危机。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人们生活节奏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快,而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相对较多,并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由此可见,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人居环境内涵分析
人居环境主要指人类聚居生活之地,也是人类生存活动主要地表空间。人居环境不仅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而且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依据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划分,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从城市与建筑的领域角度分析,人居环境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二、人居环境理论发展分析
人居环境学的先驱、希腊人道萨迪亚斯,曾经对人类聚居学进行过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然而,他的理论主要针对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现实,几乎没有对亚洲国家进行研究。同时,吴良铺先生也对我国人们居住空间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总体理论框架。
三、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为住宅单元、建筑个体、建筑群落以及住宅小区。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包括生态、气候、地理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商业、社会和文化等)两个方面。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要求分析
现代城市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同时,城市中单身族也在不断增多,家庭小型化以及工作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这时,人们就会希望与他人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别人关怀,精神上希望得到鼓舞,心灵上希望得到抚慰。因此,居住建筑设计应做到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与心理需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在这个前提下,结合长沙市居住区调查以及相关实例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方面
1、保护地域生态环境
居住建筑离不开土地,对土地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建成小区的环境质量以及日后的生态结构。例如:位于芙蓉南路上的博林金谷小区,依托天然地形特点,对其进行了分期建设开发,进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居住景观。该小区不仅保留了原有山包,而且在其前部开挖水体,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环抱景观,同时其原有山包也成为了小区内层次丰富的公共绿地。
2、遵循地区气候特点
主要体现在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长沙夏热冬冷,许多居住小区都对建筑进行了底层架空的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潮湿,提高夏季建筑的通风强度。例如:位于铁道学院西侧的通泰梅岭小区,不但对建筑进行了底层架空的处理,而且还利用地形高差建设地下车库。车库的其中一个入口位于铁道学院院内,方便了在学校上班的居民,还有利于车库的自然通风,减少了机械通风的能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创造良好物理环境
在我国现代化城市进程急剧加快的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并未跟上城市整体发展步伐,城市绿地缺失和人口密度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空气问题。这些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物理因素正在不断恶化。居住区建筑设计应该力求为人争取到舒适宜人的物理条件,包括合理的建筑布局,尽可能多的日照和通风,对于噪声的控制和规避,以及通过有效的建筑设备改善室内温湿度条件等。例如:位于二环路附近的阳光一百小区,其布局体现出了对于居住者私密性的关照。开放式的前院容纳着休闲,停车,交通,商业等功能,较为封闭的后院则为居住者提供了较为安静的生活空间,而其中轴线上泳池和花园的布局,也最大可能的增加了人对自然亲近的可能,较好的改善了高密度下的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形式的具体创作中,美学需求固然需要满足,但区域性的协调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人为本,就近取材,注重形式构造等因素将赋予人居环境更加人性的状态。例如:由王澎设计的,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钱江时代小区,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合院空间概念。注重材料的地域性,以青、白色调为主色调,配以现代化的玻璃窗,金属格栅等元素,营造了一种新中式高层院落住宅。其建筑语汇无疑是对于自身所处位置的良好表达,同时也是对于当地环境的充分尊重。
五、构建健康居住环境做法探索
在认真分析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后,再进行居住建筑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结合居住者对于人居环境的诉求,以人的行为路线为线索进行设计。
(一)行为规律
根据对于居住区行为的研究,可以对居民的活动进行分类。居住、游憩、生活、娱乐以及交通等城市层面的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在居住区中发生。据此,应该对于人最经常停留和经过的地方进行重点设计。例如,人每天都会从宅间绿地通过,那么宅间绿地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应该考虑还可以增加一些诸如供邻里交往的休息坐凳或者供小朋友嬉戏玩耍的儿童设施等。
(二)心理诉求
私密性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的需要。居住建筑中承载了人的许多私密性活动,人们普遍具有掌控自己一片领地的心理。因此,在设训一中,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居民对于自身环境领属感的诉求,设计出富有层次感的空间,避免大而空的景观空间构图给人造成的“中心恐惧感”。
(三)环境感知
居住建筑的环境对于人具有全面影响,同时,人对居住建筑的环境也具有深刻的感知。在进行居住环境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状,应带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关注居住建筑在建设前、建设中以及建设后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保护建设地原有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实现居住建筑与当地文脉的契合,构建良好的地方化的生态结构,使人能在其中感受到时空的连续性。
六、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住宅建设发展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和庞大的规模展现人们面前。同时,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要求。结合人居环境学科理论进行居住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做法,为现代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途径。将居住建筑的环境放置于城市环境中综合考虑,以人为本,进行全盘打算,实现生态平衡,城市才能真正做到宜居。作为建筑师,更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视觉形式等方面的研究,而应结合人与自然去研究与探索问题。综合看待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在大环境上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努力建设居住方便、舒适和安全经济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顾成林,李雪铭.基于面源模型的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8):139-145+166.
[2]顾成林,李雪铭,周健.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空间分析——以佳木斯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04):55-61.
[3]李王鸣,叶信岳,祁巍锋.中外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02):205-211.
论文作者:刘芳,郭莹莹
论文发表刊物:《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建筑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环境论文; 城市论文; 居住者论文; 空间论文; 绿地论文; 《北方建筑》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