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颅内肿瘤患者的CT直接征象论文_刘涛

浅谈颅内肿瘤患者的CT直接征象论文_刘涛

(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民医院 四川雅安 625400)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的CT检查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25例行CT检查的颅内肿瘤患者。结果:本组25例颅内肿瘤患者中,星形细胞瘤者8例,髓母细胞瘤者5例,颅咽肿瘤者5例,松果体瘤者3例,其他肿瘤者4例;幕上肿瘤者14例,幕下肿瘤者11例。结论:CT检查可作为颅内肿瘤患者的首选诊断方式。

【关键词】颅内肿瘤;CT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005-02

颅内肿瘤主要包括两类,即原发性肿瘤与继发性肿瘤,在全身肿瘤中约占2%,任意年龄皆可发病,但肿瘤的病理性质与好发部位均同发病年龄有关系。CT诊断的空间分辨力与密度分辨力均较高,能够清晰且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内部结构与轮廓,费用适中,故已作为颅内肿瘤的首要检查方法[1]。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1月之间收治的25例颅内肿瘤患者,对其CT检查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共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4.28±3.67),全部患者均行CT诊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减退等。

1.2 方法

1.2.1密度 ①钙化:CT图像呈现极高密度影,边缘锋利,CT值超过100HU。其中少枝胶质瘤钙化时呈块状;颅咽管瘤钙化时常于囊壁上呈弧形状,也可称作“蛋壳”样钙化;脊索瘤的钙化灶不易和破坏的骨碎片鉴别,常散在离心性钙化;软骨瘤钙化时呈聚合性或毛线团样状;一囊性病灶常与神经节胶质瘤的钙化并行。②新鲜出血:CT值常在60~80HU之间,呈白色状,没有钙化灶的边缘锐利,随着血肿溶解吸收,边缘开始模糊。常见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转移瘤或垂体瘤。偶有出血进入液化坏死腔内的情况,CT呈现血-液平面[2]。③富血管组织:CT平扫图像呈现出稍高于脑实质密度影,给予造影剂静脉注入后会随之增强。常见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富血管性肿瘤。④胆固醇物质:CT影像呈现稍高于脑脊液密度的低密度影,CT值约为10HU。常见于颅咽管瘤与表皮样囊肿等富含胆固醇物质的肿瘤,其内部无血管结构,故给予造影剂静脉注入后肿瘤密度不会增强。⑤囊液:当囊液蛋白成分少且清亮透明时,其CT密度和脑脊液密度一样,CT值常在0~10HU之间,常见于蛛网膜囊肿、囊性脑膜瘤、松果体囊肿、血管网织细胞瘤等;当囊液蛋白成分多或含胆固醇成分时,其CT密度比脑脊液高,常见于囊性垂体瘤、囊性星形细胞瘤、囊性颅咽管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等[3]。⑥液化坏死:当肿瘤成长速度过快导致局部缺血坏死时,CT图像呈现不规则低密度影,CT值在0~20HU之间,常见于神经鞘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等。一般来说,生长速度越快、肿瘤体积越大易出现液化坏死。⑦脂肪:CT密度比脑脊液低,CT值超过-100HU,常见于畸胎瘤、脂肪瘤、皮样囊肿等含脂肪类物质的肿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部位 ①鞍内鞍上区:常见于颅咽管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动脉瘤、表皮样囊肿等。②鞍旁区:鞍旁最常见的肿瘤是脑膜瘤与神经鞘瘤,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硬膜外转移瘤、脊索瘤。③桥小脑角区:根据肿瘤发生频率的高低,分别为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脑膜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④松果体区:最常见的是生殖细胞瘤,其次是脑膜瘤、胶质瘤、松果体细胞瘤,偶有表皮样囊肿或畸胎瘤。⑤脑室内:常见于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其次是脑膜瘤[4]。

1.2.3肿瘤数目和大小、形态和边缘 ①肿瘤数目和大小:转移性病灶大部分分布于大脑皮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较多见;肿瘤的大小与数目有一定联系;单发病变的肿瘤体积比多发性病灶的肿瘤体积大。②形态和边缘:形态整齐、边缘锐利、境界清晰时,常见于脑外肿瘤,或以膨胀性成长为主的肿瘤。形态不整齐,且边缘模糊不清时,可提示为浸润性生长的肿瘤[5]。

1.2.4造影剂增强 对于低级星形细胞瘤患者,给予其造影剂静脉注入后常无造影剂增强;对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其不完整环形或边缘环形会增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则呈现“花环”样增强;对于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其瘤结节明显增强;对于囊性星形细胞瘤患者,其壁结节增强程度低于血管网织细胞瘤[6]。

2.结果

本组25例颅内肿瘤患者的CT检查结果具体如下:星形细胞瘤者8例,髓母细胞瘤者5例,颅咽肿瘤者5例,松果体瘤者3例,其他肿瘤者4例;幕上肿瘤者14例,幕下肿瘤者11例。全部患者均诊断正确,故准确率为100%。

3.讨论

由于颅内肿瘤的内部成分各不相同,故在 CT影像上会呈现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等表现,其密度又有均匀性与非均匀性两种;依照肿瘤内部富血管程度的不同,CT增强扫描后的密度幅度可高可低;肿瘤的边缘与大小可将肿瘤的生长方式反映出来。为方便CT征象的分析,通常将其分为两种,即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7]。CT影像上病变密度的高低,由肿瘤类型、细胞结构、分化程度等因素决定,其密度从高到低可依次分为钙化、新鲜出血、富血管组织、瘤组织、胆固醇物质、囊液、液化坏死、脂肪,其中脑瘤平扫的密度有时会与正常脑组织一样,故怀疑患者患有脑肿瘤时应增强扫描。CT诊断时包括两大步骤,即定位与定性,且后者的基本保证就是前者,各解剖部位所产生的肿瘤类型各有不同,应熟悉掌握颅内肿瘤不同部位的发生频率,从而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8]。虽然肿瘤的形态和边缘常可表示肿瘤的成长部位与方式,而单发性肿瘤常见于颅内原发性肿瘤,但当 CT图像显示单发的病灶过大、位置较浅且病史短时,可作为转移瘤的诊断依据,脑膜瘤、神经纤维瘤、听神经瘤皆可发病。除此之外,在分析CT增强图像的同时,还应考虑到造影剂的浓度、用量、注药速度、注药时间、扫描时间以及其间隔的影响,避免发生误诊。

【参考文献】

[1]申香梅.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7):73-74.

[2]徐松.颅内肿瘤的CT和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95.

[3]邓锻炼.比较MRI与CT诊断颅内肿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7):23-25.

[4]卢德明,易城辉,刘宝华.CT与MRI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医疗装备,2016,29(10):19-20.

[5]鲁国卫.MRI与CT对颅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0):1357-1358.

[6]陈为斌.CT与MRI诊断颅内肿瘤的价值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176-177.

[7]董玉敏.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J].医学信息,2013,26(6):

398-399.

[8]阿迪力·阿布来提,马依迪丽·尼加提.CT诊断颅内常见肿瘤的临床分析[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10):109-110.

论文作者:刘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  ;  ;  ;  ;  ;  ;  ;  

浅谈颅内肿瘤患者的CT直接征象论文_刘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