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建设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段志刚

浅析农村建设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段志刚

新疆巴州国源测绘规划中心 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农村的发展在不断的进行,农村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传统简单的农村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许多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环境令人深思,特别是环境体现的“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正向农村加快转移等问题由为突出,造成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及时合理规划改正,不仅单单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农村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某村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共陕西省委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1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的发展循环农业,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借鉴杨凌示范区和渭北农业循环经济试验点,并实现了“一村(乡)一品发展模式等措施,凭借本村的发展优势,某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点”、省级“旅游示范村”、市级“农业休闲观光村”。本文以作者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的方式,从某村新农村建设的建设成果出发,探究新农村快速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剖析二者不相适应的原因,进而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部分解决方案。

1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美好乡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土地整治过程就是借助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系统中水、土壤、生物、植被、气候及景观等因子实施干预的过程,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重新构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既会对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正向生态效益,也可能逆向产生负向生态效益。农村土地整治一方面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开发,对遭受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复垦,对农村生活用地存在的“空心村”等展开的建设用地整治,对水、田、路、林、村展开的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用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系统过多地、不恰当地干预,也会加大生态环境系统对外界的依赖,导致自身调节能力的弱化和降低,破坏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正是由于农村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这种正向和负向的双重影响,在当前美好乡村建设突出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背景下,充分认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美好乡村可能引发生态风险的影响机理,对于美好乡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规划建议

2.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思想意识

各级领导及所涉及部门要加大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中,增强对农村建设规划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及搞好农村环境卫生长久规划的重要性宣传,通过宣传让村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系,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农村环境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2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建设规划

组织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保护青山绿水,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以集镇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改三清”为主要内容,(即“改路、改水、改灶、改厕和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以加大集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

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建设排水设施,结合境内道路,建设合理排水管道,并建立污水处理厂;设置垃圾处理点,根据总体布局和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设置若干处垃圾箱,垃圾处理方式为填埋式;使用新能源,利用秸秆和牲畜粪便,鼓励居民建设自用沼气池,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绿化广场建设,利用空地建设公共绿地,并建设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集会活动场所,进一步推进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建设,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基础,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2.4加强污染防治,从源头上控制农村环境污染规划建设

一是要加强农药监管、化肥规划使用。要推广、引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坚决杜绝使用长残留农药,要通过大力推广秸杆还田和有机肥使用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要指导农民在生产作业中施肥技术,防止化肥施放过量造成土地板结及环境污染。二是对农村家畜等动物提倡圈养和规模化养殖,尽可能减少并逐渐杜绝散养和放养。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涉农部门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各项监测制度,定期组织专人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并将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逐级上报。

2.5制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

科学的土地整治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但由于环境效益具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当前土地整治项目又缺少一整套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使得土地整治项目生态环境评估难以落实到位,进而忽视土地整治中对生态环境的负向影响。农村土地整治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多、涉及面广、相关性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综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结合生态学、农学、资源环境、植物保护、园林、景观学等专业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包含土地整治项目前期论证、中期监管及后期控制各阶段的量化评价标准,量化标准有助于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操作性与透明度;同时制定标准体系实施的程序,采取相应法律、政策、法规措施保障落实到位。

2.6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整治方法和途径

安徽省经济发展速度快,各地农村发展水平不一致,土地利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区域自然资源存在较大差异性,这就要求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强调地域差别、突出重点,按照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五大区域:皖中、沿江、沿淮、皖北、皖南,选择土地整治不同模式,保障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具体来说,皖中区重点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沿江区以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及工矿废弃地复垦为重点,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沿淮区加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建设力度,强化采煤塌陷区治理,恢复整治区生态功能;皖北区重点抓好排灌设施配套,加强中低产农田改造,着力打造大规模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加强淮河防护林建设,以及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皖南区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尽量维持原有生态环境。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地,在村上进行建设规划时,没有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道路建设开挖山体,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了滑坡、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道路建成的3年后才完全解决。村内排污设施将污水排出村外,保证村内基本没有污水的污染;垃圾池临近水塘,造成水体污染;村内垃圾填埋导致部分土壤污染无法种植柑橘,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建设过程中只以本村村民需求为准则,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破环,对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时才进行治理,并且有些问题造成环境的不可逆的恶性发展。旅游业的全面开发,在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加。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48-50.

[2]马世骏.运用生态学原则建设农村,实现农村建设生态化[J].农村生态环境,1985,(1):4-5.

[3]韦海浪,杨震,马春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421-423.

[4]乔启成,顾卫兵,花海蓉,等.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与处理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3):285-286.

[5]郑岩.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旅游市场开发路径探索[J].前沿,2007,(8):190-191.

论文作者:段志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  ;  ;  ;  ;  ;  ;  ;  

浅析农村建设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_段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