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弱势人群体育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论文,人群论文,社会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弱势人群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暂时还处于相对的劣势。对弱势群体给予关注与重视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然而,据查阅文献,目前弱势人群的体育问题远不像其它问题那样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与普遍的研究,仍是当今体育科研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弱势人群体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弱势人群的概念
朱镕基总理在十六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一词的使用蕴涵着十分深刻的政治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政治伦理与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体现着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重视,反映出在不断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并着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那么什么是弱势人群和弱势群体呢?弱势人群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对社会生活中的人群进行主观比较的结果。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弱势群体。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指那些在就业竞争、获取经济利益、维持生计上暂时处于不利地位需要给予关注的人群;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是指那些有生理残障的人群;从性别上分析,是指那些相对于男性而言缺少教育的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从年龄层次上说,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属于需要特别加以关照的弱势群体等。本文所关注的人群主要是指城乡经济低收入者、生理残障者、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相对低的女性等,并对他们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1 弱势人群的体育需求
1.1 对体育的物质需求 物质是人类生活构成的第一大要素。对物质的索取与欲望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弱势人群对体育的物质需求,一是指利用或拥有社会提供的一切体育物质形态,如体育设施、服装等;二是指享受或获取体育物质需求的途径或方式,如有偿或无偿体育服务等。对弱势人群而言,对体育物质需求的愿望并未受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有所削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更强烈、更实际和更具体。
1.2 对体育的精神需求 体育是一种精神、一种美,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完美的结合。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除注重对体育的物质追求(主要是塑造健康的身体)外,以追求灵魂的升华、人格和人性的发展与完善等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基本特征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当代人们的基本现实需求之一。体育不但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可能性,而且还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具体的实现途径、手段和方法。相对而言,社会的偏见、生活的窘迫或肢体的伤残等给弱势人群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自然要大,其获取精神需求的愿望自然也更迫切。对体育的精神需求是使他们获取精神支持、调整身心状态、减缓生活压力、摆脱社会困境和增强自信心与进取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3 对体育的健身需求 延年益寿是包括弱势人群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延年益寿的关键。通过科学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来保持身体健康、防治某些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家庭医疗开支等正是弱势人群热衷或向往体育健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越来越成为弱势人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1.4 对体育的文化需求 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丰富的内涵,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对体育的文化需求也是弱势人群基本需求之一。领悟古代养生思想的哲理性,欣赏与感受体育比赛的艺术性、悲剧性与残酷性等对于体味人生真谛,端正人生态度、增强摆脱困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心与勇气等都大有裨益。
2 制约弱势人群体育的主要因素
2.1 经济因素 体育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体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经济状况显著改善,在客观上给以休闲娱乐和祛病强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但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均GDP的值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实社会中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成为需要给予关照的弱势人群。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天平均生活在不足1美元(国际贫困线低线)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5%,约2亿4000万人。这类弱势人群所而对的严峻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迫切地将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尽量摆脱经济困扰从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作为日常生活的第一要务,必然无暇或很少顾及体育锻炼,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其体育行方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也是影响弱势人群体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理因素对以下两类弱势人群的影响最突出。一类是生理残障者,目前我国总人口中大约有5000多万的残障人。这类人群因肢体方面的缺陷给生活、工怍或行动带来诸多不便,客观地说,到固定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比普通人克服的困难要多、付出的努力要大;一类是老年人。有资料显示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总量已达到9377万人,占总人口的7.3%,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6%左右,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老年人行动迟缓、动作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差是其明显的生理特征;老年人疾病较多、体育锻炼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较大也是一个客观存在。这是妨碍老年弱势人群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决心和勇气的主要原因。
2.3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尽管“人人平等”和“男女平等”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公德,但在参与社会竞争、获取平等的机会中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社会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与重视程度远不及男性,尤其是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女性。对女性群体体育而言,很少或不好意思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除了受她们头脑中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和“足不出户”等封建思想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2.4 心理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弱势人群之所以在体育方面处于相对的弱势,与他们潜意识中的自卑感、自我压抑感和性格脆弱及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缺乏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等心理素质有关。因此,心理因素也是制约弱势群体体育锻炼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弱势人群所面临的体育困惑
3.1 体育设施供不应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重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体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以政府、社会和个人等三种形式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确保了体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体育场馆55万个,是解放前的103.3倍,平均2217人拥有一个体育场,1580人拥有一个体育馆,人均可使用或占有的活动面积由建国初期的0.05急速上升到0.65。体育设施的显著改善无疑为人们广泛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然而,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与逐步深入,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日益增多,体育大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致使体育设施的供给仍然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成为限制和影响包括弱势人群在内的所有锻炼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特殊体育设施相对短缺 从全民健身小区体育设施的基本配置看,以满足普通居民的大众化需求为标准,较少顾及或忽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如老年人和残障人等。这类人群与其他人群比一方面部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理应成为小区体育设施的高频度使用者;一方面这类人群或因年老体弱、历尽疾病困扰,或因肢体残缺、饱受残障的痛苦,但对生命、对健康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对体育锻炼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愿望。而适宜这类人群体育锻炼设施的相对短缺势必削弱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3 弱势地区全民健身小区建设缓慢 全民健身小区是辖区内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体育社区的功能是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实施的关键。近几年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健身小区的建设,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全民健身小区数量显著增加,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也极为活跃,有利地保障了辖区居民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综观目前全民健身小区的布局与建设现实可以看出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表现为经济弱势地区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等全民健身小区的建设与发展较为滞后,与这些地区涵盖绝大多数人口的社会现实比凸现出巨大的反差,成为制约上述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重视经济弱势地区的体育发展,推动该地区全民健身小区的建设,增加辖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机会是实现现阶段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
3.4 体育消费或服务的高价位 除全民健身小区对社会属于无偿性开放的活动场所外,几乎所有的体育场所都是有偿性服务,包括过去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性体育场所。诚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体育场所经营权的改革是体育事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主管或经营部门通过适当的有偿性服务获取必要的经济利润用于必要的场馆维修、维护和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本也无可厚非。但过分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难免有违建设者的初衷,动辄数十元的门票、成百上千元高级场所的消费,且不说使经济弱势人群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就是对于中等收入的人群也是一个较重的经济负担,纵然是偶而有过消费也不过是忍痛潇洒一会儿而已。由此可见,体育场所的高价位消费或服务也是弱势人群面临的体育困惑之一。
3.5 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不足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能否取得良好的敢炼效果取决于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不可否认,在全民健身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大多数的人还是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与指导,这也是体育社会指导员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其肩负的社会责任。虽然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与之相适应的经过培训的合格的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几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巨大的社会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尤其是弱势地区体育社会指导员短缺的状况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弱势地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的实施与开展。
4 加强与推动弱势人群体育工作的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未来2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与关怀弱势人群,切实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不仅标志着政治伦理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而且还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淳厚民族作风的重要手段。
体育问题是弱势人群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着重解决弱势人群的体育问题、推动弱势人群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当今我国体育事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和提高中华民族健康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1)继续坚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兴办体育的思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全民健身小区的建设速度和建设数量,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2)在保持对强势地区体育投资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弱势地区体育投资的力度,推动弱势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逐步形成以强势地区为龙头、弱势地区为骨线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是新时期体育事业的战略重心和主要任务之一。3)全民健身小区体育设施的配置既要考虑大众的普遍需求,又要充分顾及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以多品种、全方位的配置来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客观需要。4)体育场馆的经营既要顾及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更要重视发挥它的社会效能。对于大众体育消费或服务,如门票、球票等可视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政府指导价或特殊政策与措施,使经济弱势人群享受得起、也消费得起,从而带动体育产业或体育经济的发展。5)新时期体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同样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得到发展,才能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才能促进农民体质的增强和健康水平的提高。6)充分发挥体育社区的基本功能和充分调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主观能动性,除做好具体的锻炼指导外,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社区体育锻炼的实际特点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