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回顾--以可持续贸易发展为视角的分析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建国60年中国对外贸易述评——基于可持续贸易发展视角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可持续论文,对外贸易论文,年中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10]07-100423-0288

中国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跌宕起伏,部分原因在于在这期间我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对外贸易是几乎唯一能够反映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指标。60年来,我国的外贸从微不足道到成为贸易大国,从稚嫩走向成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外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受各国市场容量和全球环境、资源的制约,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各国的共识,而金融危机中全球外贸萎缩则对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建国6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

1.外贸总量:跌宕起伏中造就贸易大国

建国之初的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世界上已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2072.7亿美元①,比1950年增长1953.3倍。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依据截至2009年11月底数据的预测,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达23146亿美元②,届时1950-2010年60年的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3.6%(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摧毁了西方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宣告了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百年屈辱史的结束,确立了独立的对外经济贸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外贸的起步以及随后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和领导人治国经验的不足,使新中国外贸发展多次出现波折。西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禁运”的国家至1953年达到45个。③在国内,1958年外贸主管部门提出“大进大出”的口号,盲目地超越国力扩大进出口。但1960年对外贸易在两年高速增长后迅速倒退到1954年的水平,新中国外贸遭遇首次挫折。在外贸刚刚复苏后,1967-1969年外贸又连续三年负增长,史无前例的“文革”使新中国外贸再次遭遇重挫④。

第二次是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并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据笔者计算,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9年)外贸年均增长率达16.3%,大大超过此前1950-1977年年均10%的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贸易整体的增长水平,因此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排名稳步提升。1978年我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为第27位,到2008年这一排名上升至第3位,其中出口上升至第2位。2009年我国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⑤。

2.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优化显著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⑥,这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初,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虽然缓慢上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自1983年我国已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至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上升到94.5%。

图1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后改为《中国商务年鉴》)各年版数据整理绘制。

进口商品结构反映一国在资源、要素配置、技术等方面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进口商品一直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原材料又占生产资料的很大比重。80年代以来,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⑦。两个时期的进口不仅分类不同,而且进口的动因也不完全相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量进口生产资料的原因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晚,生产力水平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需的物资、技术和设备严重不足,不得不依赖进口。而80年代以来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的重要原因是外资企业开始参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导致大量进口加工贸易所需设备和中间产品。

3.外贸政策:逐步走向成熟

(1)在外贸指导思想方面,从把对外贸易看成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和调剂余缺,到把对外贸易地位提高到事关中国现代化大业成败的高度,同时把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

(2)在外贸法制方面,从建国后长期仅由少数“暂行条例”和“实施办法”等组成的法规(1979年以前),到根据改革开放的进程制定包括我国首部《对外贸易法》在内的一大批外贸法规,使中国外贸体制向国际规范靠拢(1979-2001年),又到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对以前外贸法律制度进行全面清理(2001-2003年),再到新版《对外贸易法》的诞生,符合WTO规则的统一规范的外贸体制基本建立(2004年)。

(3)在外贸管理方面,从通过运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实行贸易管制,到运用价格、汇率、关税、利率、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许可证、行业协会协调、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WTO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多种手段调控对外贸易。

(4)在外贸伙伴方面,从建国初期对苏“一边倒”,到“文革”时期以欧洲、日本和香港地区为主,再到如今贸易伙伴遍布全世界,市场多元化基本实现。

(5)在外贸主体方面,从国家垄断外贸由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1979年以前),到对国营外贸公司实施包括下放外贸经营权、先实施后逐步取消外贸承包制的改革(1979-2001年),又到实施外贸企业授权审批制(1995-2003年)再到打破所有制界限,向所有在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业放开外贸经营权(2004年),形成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6)在处理进口与国内产业保护的关系方面,从片面理解独立自主,不参与国际分工,到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对经济全球化的崇拜,再到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注重在扩大开放中防范外部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在出口方面,从鼓励出口,到在实际中形成“出口至上”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加,资源环境遭遇破坏,再到提出“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和“关注对方正当关切”。

(8)在与国际经贸组织与机构的关系上,从不与国际组织发生关系,到被动接受其影响,再到主动参与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中。

4.外贸发展战略:与时俱进

就一国采取的外贸政策和相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而言,一般分为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并没有正式官方文件明确我国外贸实施何种外贸—工业化战略,但一般认为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前的30年间,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⑧,但从外贸政策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外贸绩效来看,出口导向战略的倾向似乎更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开放总战略中的外贸子战略,我国先后实施了四项战略,即针对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情况实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1990年)、针对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不高和竞争力较弱的情况实施的以质取胜战略(1991年)、为打破外贸领域的垄断,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投资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相互渗透而实施的大经贸战略(1994年)、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适应高科技发展的新形势而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1999年)。

尽管这四大战略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体目的都是要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我国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些战略的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具体措施来看,均局限于出口领域,进口方面的措施基本被忽略。

二、从可持续发展看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还远远不是一个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在取得上述辉煌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诸如商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等问题。2009年我国外贸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贸总值比上一年同期下降13.9%,改革开放以来外贸高速增长的态势受到遏制,这说明中国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遭遇的外部风险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受各国市场容量和全球环境、资源的制约,国际社会要求各国对外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高。总而言之,我国外贸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足。

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执政党汲取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现代发展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⑨。利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同样可以分析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构成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领域的延伸与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与其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社会效益、人类未来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一种持久、延续不断的发展。具体讲就是在遵循对外贸易发展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完善对外贸易体制,健全对外贸易运行机制,在保证对外贸易额增长的同时提高对外贸易综合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对外贸易的资源,保证对外贸易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从而达到增强对外贸易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追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从注重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到更注重对外贸易质的提升,具体而言涉及以下几个部分:①外贸结构优化,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经营主体结构、贸易伙伴结构;②对外贸易综合效益的提高,既包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的增大,也包括与当地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处于递增状态;④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具有较强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

当然,追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排斥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依然是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更重视的是外贸总量的稳定增长和适度增长,而不是超常增长和无节制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对外贸易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之间,量的增长是次要目标,而质的提升才是首要目标。

2.我国外贸质的提升面临的四个挑战

(1)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单纯依靠数量扩张的增长道路,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资源利用率较低,甚至导致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当前,各地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外贸发展的措施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例如,我国是皮鞋及皮革制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每年进口大量生皮作为原料。生皮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加工过程中涉及上百种化学品,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相当严重。2007年以来,国家为了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07年12月和2008年4月两次新增加工贸易禁止目录,生皮加工贸易企业也被列入了“两高一资”的黑名单。但2008年下半年起,一些地方政府为应对危机,不惜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手段来招商引资,导致“两高一资”企业卷土重来。例如,重新允许企业从事生皮加工贸易业务,重新批准铜冶炼企业有限制地恢复加工贸易出口电解铜等⑩。

由此可见,我国要改变目前的外贸粗放型增长方式将经历一个漫长和反复的过程。

(2)外贸商品品牌竞争力有待提高

产品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品牌战略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上,只有那些在设计、工艺、质量、服务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才会有高知名度、高信誉度以及高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名牌。

在我国外贸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出口增长质量不高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自主品牌建设薄弱。一些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品牌仅仅体现为一个商标。在200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3个,法国有47个,日本有42个,而我国只有15个,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11)。

(3)国内企业高技术产品供应成瓶颈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外贸可持续方面最本质的区别是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差距,其背后是各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外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所在。

近十几年来,我国外贸实现了从依靠纺织服装产品向机电、高技术产品的重大转变,2009年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9.3%和31.4%,比上一年提高了1.7和2.3个百分点(12)。然而,在现行外贸商品分类制度下,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比重和高技术产品比重的上升并不意味着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增强。如表2所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基本上源自三资企业,而国有企业在五个高技术产业领域中,仅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大于三资企业,在其余四个产业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均小于三资企业。尤其是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国有企业的出口处于绝对劣势。如果进一步看技术含量更高的专利贸易,而不是所谓的高技术产品贸易,那么我国技术贸易竞争力之低下便一览无余。根据《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在这一年向国外支付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共计103.2亿美元,而收取的该经费仅5.7亿美元,两者相差18.1倍。而在2009年上半年,我国向国外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共计46.2亿美元,而收取的该经费仅1.8亿美元,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5.6倍(13)。

出口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依赖外资企业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这种技术贸易模式不会给东道国带来技术跨越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外资企业背后有跨国公司的影子,而跨国公司并不是无国籍公司。跨国公司迄今对华投资大都属于低层次技术,而核心技术一般放在母国。这些以当地加工组装为目的的跨国公司当地子公司一旦遇到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恶化,容易采取撤资行为。

(4)外贸企业盈利模式单一

企业被喻为经济活动的细胞,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微观基础,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外贸企业的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业发展环境过于宽松外贸企业基本上采取的是被动式的按单生产。外贸企业一般只要具有参展的资金加传真机和电脑就可以接单做生意,只要客户是比较优质的客户,信用有保证,企业出了货就可以拿到货款。外销的经营模式可以概括为接单、采购或组织生产、出货、收款。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的工作重心就是按照不同海外客户的不同要求采购或组织生产,而外贸企业既没有自己的产品系列,也没有自己的品牌。

外贸企业的这一经营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外贸企业只注重数量扩张,过于依赖商品的低成本优势,过于依赖国外客户提供的单一营销渠道,忽视更重要的基本运营系统的建立、品牌和网络的构建以及差异定位的创建,缺少针对国内市场的自己的核心业务模式,缺少对国内市场渠道和竞争形态、消费形态的基本了解,内部经营管理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以至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急剧萎缩的时候,外贸企业不能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拓展国内市场的业务,最终导致外贸内贸相互脱离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第一出口大国”以后的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

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今天,我国出口已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将长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经济增长要求投资、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协调拉动。

从国外形势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市场风险逐渐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出口大国之际伴随而至的是空前规模的贸易摩擦,2009全年贸易争端达116件,金额127亿美元,均比上一年翻了一番。

从外贸自身发展看,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和困难。对外贸易除了面临上述挑战之外,还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的约束。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严峻。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对外贸易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持进出口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使对外贸易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物尽其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运用生态学原理,把经济活动构筑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对资源的多次利用,最终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变,并能够引导对外贸易从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追求规模、追求数量追求低成本、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转到追求技术进步、以效益为中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发展的轨道上来。

发展循环经济还能够应对近年层出不穷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多边和双边谈判,参与多边和双边协议的制定,以维护我国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熟悉国际规则,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以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第二,突出品牌在外贸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品牌战略的层次。

品牌战略应该上升为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一项国家战略,促进一批知名品牌的国际化应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点目标之一。

实施品牌战略固然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在当前跨国公司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全面挤压我自主品牌发展空间的形势下,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

我国正在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但实施推广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当前,政府在实施国家品牌战略中的作为,除了在制定战略规划、增加公共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培养相关人才方面以外,尤其要在形成良好的自主品牌培育环境方面下大力气,在推广宣传自主品牌方面做出表率。

此外,政府要大力构建包括品牌在内的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品牌在市场中的正当权益与公平竞争环境。其中,对内要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形成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联动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对外则要强化我国商品和服务品牌与商标的海外保护,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海外品牌利益。

在发展对外贸易中树立自主出口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国内市场相比,创立出口品牌的投入更大,风险更高,周期更长,因此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乃至整个国民各方的长期不懈努力。

第三,推进技术创新,为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与外贸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我国贸易的长期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出口产品可替代性强、竞争力弱,以及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两头在外、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完全靠订单“吃饭”的加工贸易企业。因此,加工贸易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向产业深度发展,向产业链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即从贴牌加工(OEM)向代设计(ODM)乃至自创品牌(OBM)发展,由做大转向做优做强。即使是继续从事加工贸易,也应该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改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生产链条短、增值率低的状况,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四,转变经营观念,学会外贸内贸“两条腿走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世界市场容量的局限日益显现,我国外贸企业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持续大量对外出口,而必须在巩固国外市场的同时,主动转变经营观念,积极研究和拓展国内市场,开发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商品,全面建设国内的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政府应在消除政策设计中对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的差异安排(如内外销企业的产品增值税不一致),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引导和监督企业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击仿冒产品,改善国内商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服务力度,努力解决内外贸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回首60年外贸发展的历程,中国完成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放向自主、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并以贸易大国的姿态活跃于世界经济的舞台。面对国际社会要求外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外贸虽然任重而道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外贸必将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陶永:《中国外贸加速复苏》,载《国际商报》,2010-01-11。

②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载《中国证券报》,2009-12-22。

③《国际商报》编辑部:《百年打造贸易大国》,《国际商报》,2000-12-26。

④《国际商报》编辑部:《百年打造贸易大国》,《国际商报》,2000-12-26。

⑤人民网http://finance people.com.cn/GB/153179/10961128.html.

⑥石广生:《对外开放20年》,载《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9/2000》,第24页,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⑦在1980年以前,我国将进口商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在此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TTC),将进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着眼于商品的用途,后者着眼于商品的加工程度。

⑧盛斌将中国外贸战略分为“计划体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1979年前)、“进口替代与边际出口导向战略”(1980-1983年)、“以出口促进抵消进口替代战略”(1984-1990年)、“出口促进与边际贸易自由化战略”(1991-1993年)、“贸易自由化战略”(1994年以后),参见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169-19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⑩黄识全:《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铜铝锌解读》,载《期货日报》,2009-05-15。

(11)世界品牌实验室网站http://brand.icxo.com/summit/2008world500/top500_1.htm.

(12)高技术产品分类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

(13)国家外汇管理局网http://www.safe.gov.n/model_safe/tjsj/tjsjdetail.jsp?ID=110500000000000000,38&id=5.

标签:;  ;  ;  ;  ;  ;  ;  ;  

建国6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回顾--以可持续贸易发展为视角的分析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