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育“四德”,传统绘新色论文_郭秋源

“四化”育“四德”,传统绘新色论文_郭秋源

广东省梅州蕉岭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514100

摘 要:总结了学校开发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促德育的具体实践,围绕“四化”:法治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艺术文化,育“四德”:法律意识、志向信仰、爱国情感、情操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艺诸方面全面发展,培育一代新人。

关键词:传统教育 德育教育 创新发展 具体策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习惯养成教育,以知识巩固,技能培育为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品德修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学校深度开发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促德育,围绕“四化”育“四德”,促进学生德、智、体、艺诸方面活泼地发展,培育一代新人。

一、以法治文化促进学生的法律意识

1.创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我校获得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和广东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以此为契机注重法制文化建设。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展示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禁毒及扫黑除恶等各项法律、法规。

法治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大课堂”系列讲座的主阵地,内容融合传统美德与法治精髓,培养学生的法治与道德意识。

法治基地设在校内,建设展览厅、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阅览室、法律咨询室等五个功能区。各功能区围绕不同的主题,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根据真实案例利用光电技术做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图片,搜集精选法治教材及音像制品,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基地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宗旨,主要采取面授、音像、多媒体、模拟操作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听、说、读、练的亲身体验中学习法律,逐步提高法律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结合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制度”进行讲解,对比消极诉讼的传统观念,启发学生思考当代诉讼制度既不消极也不冒进的理性内涵,通过“上课即开庭的”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包括逻辑合理、表达清晰、内容正义等,不仅涵养学生爱好和平的美德,也提升学生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2.开设德育大课堂。

为推进德育工作,彰显学校特色,我校开展德育大课堂活动,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大课堂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德育大课堂课程,为创建一流的校风添砖加瓦。

通过开展一月一主题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感恩、理想前程、文明礼仪、励志”一系列讲座,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素质的青少年:

(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3.加强学生自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校重视学生会干部和班团干部队伍建设,班级纪律和卫生保洁、学习工作由学生自治小组负责管理、监督,改变了老师的一手包办,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我们深知,学生自身成长和参与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法治知识,也是道德的根基。在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整合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法治教育,将现代法治精神的精髓生动地传授给学生,有效训练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思维。

二、以红色文化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感

1.加强红色文化与党建宣传。

我校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党建工作”宣传栏,宣传党的发展史、“十九大宣传”,展示革命、战争、立志等事迹, 提炼红色文化中的精髓,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展现。红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重大意义在于警醒当代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具体到对学生的德育功能而言,在安逸却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长大,许多学生的心灵已然“荒芜”,正需要充满热情的红色文化进行灌溉,故除了经典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是勇于为人民为国家不断奉献价值的爱国主义。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素材,将挖掘其中与时代相符的爱国、和平、发展等内涵,而不过度停留在对战争之殇的缅怀中。定期组织学生实践社团到叶剑英、谢晋元等故居考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三、以名人文化促进学生的志向信仰

1.加强宣传,创设舆论。

学校设立世界名人、中国名人、客家名人专栏。宣传、介绍伟大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丘逢甲、谢晋元、田家炳、丘成桐、吴清平等名人,教育学生要刻苦读书,报效祖国;发扬立志好学、勤俭节约、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良好风格。名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因地制宜地运用到青少年德育中,将发挥出得天独厚的实效性。我校所处地区人杰地灵,名人荟萃,涵盖政界、军界、文化界、教育界、科学界等各个领域,且本地区域性特征显著,根植于本地文化而杰出的名人作为德育素材,其原真性是课本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板块的德育功能主要是启迪学生寻找志向信仰。

2.注重实践,启迪信仰。

“爱科学、重实践、读名人、促成长”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考察丘成桐祖居、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卡拉比---丘成桐雕塑广场等,让学生感悟:成桐先生优秀的学行品性,他勤思刻苦,孜孜探索数学难题,解决定理,堪称数学之泰斗。激励学生把目光投向久远的过去和未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伟大成就,养成良好的品格,勿忘历史,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勇攀高峰,敢闯实干,报效祖国。

四、以艺术文化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

1.创新文化,以艺彰德。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文化不仅仅是提升审美能力的路径,更是完善人格的主渠道,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书画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以艺彰德”的效益,加之本校书画艺术师资充沛,开发艺术文化的德育功能极具优势。建设“艺术文化长廊”,展示各类艺术评比活动优秀的作品,通过举办各类书画大赛让学生体验到书法、国画、雕塑、剪纸等传统艺术文化不仅仅具有视觉审美方面的力量,也有精神上的鼓舞作用,达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道德体验的作用。学校定期组织书法、绘画、舞蹈、声乐、 朗诵、征文、合唱团、武术队、艺术节、慰问老人等活动,开展“艺术第二课堂活动”,以点带面,更注重艺术的道德感化作用,以纠正学生不良习惯为重点目标,陶冶师生情感,提升个人修养,以达成德育效果,传统艺术的德育价值由此体现。

2.实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五育(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并举,五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联动”发展战略,结合“足球之乡”的宣传,打造本校实力派足球团队,以“团结上进”的体育精神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论文作者:郭秋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  ;  ;  ;  ;  ;  ;  ;  

“四化”育“四德”,传统绘新色论文_郭秋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