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论文

美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论文

美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

石 燕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它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动力支持、法治保障和政治保障。

关键词: 美好生活;人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突出地位,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了党的健康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每一时代的人民所追求的价值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即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

应用于购物中心、连锁品牌店、通信营业厅、超市等线下零售场景。帮助企业统计消费者人数、把握消费者属性、了解消费行为,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

第一,我国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1]4在历史上,不管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我国人民都发愤图强,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一直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已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下来,它流淌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今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渊源。

该衬板需要专业工厂定做,建议在对抗冲击性能要求不大,对耐磨性能要求严格,而且形状较简单的部位铺设该衬板。但该衬板存在如下问题:① 表面不光滑,初始状态摩擦阻力较大;② 衬板直接接口不规则,沉头螺栓部位阻力大;③ 由于硬度太高,加工性能较困难。

山东是黄河下游的重要省份,南北两侧分别毗邻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东面临近日、韩等发达国家,具备突出的地缘优势。因此山东具有较强的产业承接能力,同时山东省有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所以日、韩两国产业也能够快速转移到山东。

第二,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在抗战时期,我国人民英勇作战,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实现了民族解放。在建设初期,我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打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门,踏上了民族复兴的征程。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人民奋起直追,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璀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各个不同时期的美好生活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国今天的社会面貌和世界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我们只有依靠人民,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伟大梦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展的总体数量不够,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数量没有达到总体发展的要求,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的不平衡直接表现为个人收入的不平衡,引起先富与后富的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就是贫困人口问题,通过帮扶、社会保障、绩效考核等方式,先富带动后富,争取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起走进小康社会,一起过上美好生活。可见,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的是美好生活不能全民实现。

创造美好生活必须重点解决民生问题。美好生活不是空洞的纸上谈兵,而是涉及到各行各业,并对它们进行详细考察和综合分析。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居住、生态、文化等方方面面,这些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解决了这些领域内存在的现实问题,人民日常生活的质量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关心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考察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打造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

第三,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3]。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还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懈怠,必须继续保持足够的干劲,“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1]41

习近平总书记将脱贫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4]我们的小康,是全体人民一起进入的小康。只有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过上小康生活,我们的小康社会才是真正实现。对于脱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二字是关键,它表明贫困人口脱贫不能一刀切,而是要了解贫困的原因,考察贫困的程度,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扶。为此,我国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考核机制,提出贫困人口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吃、穿、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争取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5],让贫困人口过上美好生活,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追求。

首先,法治是为现实的人的自由服务的。法治是工具,从工具的角度来说,法治能够保护个人权益不受侵犯,能够维护国家繁荣安定,能够净化社会风气,现代国家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正义等也必须要有法治保障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曾经说过:“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6]法治以实现人的自由为价值导向和最高追求,人是社会的人,每个国家的法治都是为一定的人的自由服务的,它必然要求社会运行良好,国家运行有序。因此,法治是为现实的人的自由服务的。现阶段,我国现实的人的自由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的法治即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

三、改革、法治和党的领导:美好生活的保障机制

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2]。美好生活要想真正得以实现,还需要有保障机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改革、法治和党的领导三个角度为其保驾护航。

(一)全面深化改革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动力支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性环节,是解决我国现实中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本质上是发展问题。改革开放至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全面深化改革就将主要着眼点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加快建设美好生活的速度,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

建设美好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必经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美好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可能是贫困的生活。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水平落后,那时的“小康社会”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先解决温饱问题,再力求达到总体小康。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上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又为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五位一体”,我国整体实现综合发展。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空中楼阁。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这又需要我们进行更细致的规划、更努力的拼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美好生活创造出来。

咚咚咚。咚咚咚。年轻刑警也把桌子敲得像把电动凿子凿的,说,喂喂喂,你耳朵聋了不是?没听到吗?拣主要的交代。

发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由于现实的国情,我国发展观以往更多的是强调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期望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问题。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高,发展质量整体不高。低质量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发展的失衡,人民生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降低了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态危机的迅速蔓延,人民期望加大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绿色含量,对发展的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正是这一要求的产物:创新凸显科技含量,绿色彰显生态关怀。可见,发展的不充分最终导致的是美好生活的质量不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

但9月8日晚的南京之行,范丞丞哭了也没有见到姐姐的安慰。实质上,范冰冰经历的这场危机,作为弟弟的范丞丞难免被裹挟其中。外界也有各种不利传闻。

其次,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法治。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和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法治建设。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由于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还是首要任务,经济建设还是重心,市场的竞争机制、商品交换原则、买卖交易、主体权益等等都要有法治的维护。只有国家重视法治,将之作为国家治理的方式,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美好生活内在蕴含了法治精神。法治是工具,更是目的。法治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守的原则和操守,成为社会良性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个人必须内心尊重法治,具有法治意志和法治精神,内在地根据法治要求约束自身的日常行为,法治慢慢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繁荣,国家稳定,社会有序,人们相互尊重,友好而自由。这一切都内在蕴含和体现了法治意志,彰显了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离开了法治,美好生活本身就不完整。

(三)全面从严治党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政治保障

首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成立之日起,党就紧紧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一心为公,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中国人民才终于站了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才终于富了起来。当下,我们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建设美好生活,这同样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

其次,党是我国实现美好生活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1]4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内涵各不相同。在抗战时期,我国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远离战争的威胁,实现民族解放,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在建设时期,我国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加快生产力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过上富足祥和的生活。为此,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站起来、富起来,基本实现了人民的向往,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生活。

最后,党依然是我国新的美好生活的领导力量。现如今,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期望能有更美好的生活。在对国情经过充分分析后,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建设目标开始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在此时期,“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党必须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大生态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新的美好生活。在当今国内国际形势下,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是艰辛的,这一任务也是艰巨的,这就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1]3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1).

[4]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9.

[5] 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收稿日期: 2019-09-17;修订日期: 2019-10-08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17Y15)

作者简介: 石 燕(1981— ),女,安徽安庆人,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10-0029-03

(责任编辑:徐 杰)

标签:;  ;  ;  ;  

美好生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