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与中国抗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论文,中国论文,华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外华侨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50年前,卢沟桥的烽火宣告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侨胞虽身居异国他乡但以赤子之心,为民族的生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动员,输财出将,献物捐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奔走呼号,从精神上声援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建议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抗战。海外侨胞和全国人民一道奔走呼号,积极呼呈国共两党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月23日, 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巴黎救国图书社等五大侨团派代表到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请愿,要求“迅速实行国共合作,动员全国兵民,一致抗日”。〔1 〕当国共两党正式合作的消息传到海外,广大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菲律宾华侨劳工抵货会给国共两党来电:“菲律宾华侨工人,誓与全体侨胞手携手肩并肩地追随两党同志共同奋斗。”〔2 〕反映了海外侨胞关注祖国命运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海外侨胞采取组织抗日救亡团体的形式,发动全体侨胞积极声援祖国抗战。1933年10月,“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宣告成立。此后类似的抗日救亡团体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到1940年底,海外各地华侨建立的救亡团体共2794个。〔3〕这些救亡团体负责筹赈、宣传、 抵制日货和组织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等重要任务。他们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抗日救亡大军,是祖国抗战的重要力量。
各地救亡团体成立后,便迅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海外华侨的报纸都辟有宣传抗日的专栏。同时,还陆续创办了新的宣传报刊。如:印尼的《新报》、菲律宾的《华侨商报》、南侨的《曼谷日报》、《国民日报》、《中国报》,旅德华侨办的《抗战情报》,旅比华侨办的《抗战消息》等。据统计,抗战时期的各地华侨办有报纸138 份、杂志128份。另外,还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救国宣传活动, 成立戏剧社,歌咏会,派专人到华工、华商中宣传讲解抗日救亡道理。著名侨领陈嘉庚亲自发动组织领导了“回国慰劳视察团”活动,“系欲鼓励祖国同胞参加抗战民气,及回洋报告侨众增益义捐,及多寄家费以加外汇”。
广大爱国侨胞所进行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不仅声援了祖国的抗战,同时对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38年,海外侨胞针对汪精卫的叛变投降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开展了反投降、反分裂,维护国共合作的斗争。陈嘉庚三次致电汪精卫,怒斥汪为秦桧、张昭。1938年10月28日,陈嘉庚以国民党参政员身份,向第二届国民参政会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给投降派当头一击,震动山城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广大侨胞对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痛心疾首。数百救亡团体和广大侨胞纷纷致电国共双方领导人,并发表通电、宣言和告同胞书,强烈抗议国民党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卑鄙行径,一致要求“制止内战,加强团结”,“抗议皖南事变,反对枪口向内,要求恢复新四军,释放叶挺军长,加强团结,抗战到底”。〔4〕
总之,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在精神和舆论上声援了祖国的抗战。
二、捐款献物,从物质上援助抗战
抗战时期的中国财政和物资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海外华侨急祖国之需,为支援祖国抗战,无私、无偿的捐献,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谱写了一幕幕催人泪下,动人心弦的爱国之曲。
华侨在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首先采取的是募捐和侨汇的方法。
募捐主要有月捐、特别捐和义卖等形式。广大华侨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的口号。当时“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其“热烈情形,得未曾有”。由于广大华侨的踊跃捐输,义捐工作取得了极为可观的成果。据当时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从财政部的捐款资料所作出的统计,抗战八年,华侨捐款达13.2亿元〔5〕(不包括华侨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捐款)。
侨汇则是华侨支援抗战的另一重要方法。广大华侨甘冒各种风险,把大量资金送回家乡。整个抗战时期的侨汇约有95亿以上,〔6 〕成为当时财政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购债、投资和捐物是侨胞支援祖国抗战所采取的另外几种方法。
国民党政府为解决军事和财力等方面的困难,向海内外发行了救国公债。广大华侨掀起了广泛的购债活动。国民政府发行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海外各地侨胞就认购了半数以上。〔6 〕据统计,1937年至1942年,仅救国公债一种,华侨就购买了11亿元之巨。〔7〕
抗战时期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许多爱国华侨为了保家卫国,振兴祖国经济,加强国家经济实力,不顾投资风险,积极到祖国的大后方投资办企业。马来西亚华侨运回新式机器,投资100万元, 改良广西的锡矿;陈嘉庚、侯西反和郭兆麟等集资,在重庆开办了中国药产提炼股份有限公司;“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与国内实业界及财政部合资创办华侨企业公司,资本1000万元,胡文虎出资450万元等等。这些投资, 对开发大后方资源,支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华侨的捐物不仅形式多样,且品种繁多,大到飞机、坦克以及各种车辆,中到冬夏服装、毛毯、被褥、蚊帐,小到金银首饰、结婚戒指,甚至献出自己的热血救死扶伤。据统计,抗战头3年, 广大侨胞捐献飞机217架、救护车1000余辆、坦克23辆。〔8〕南侨总会在两年内就募集寒衣700余万件、暑衣30万套、蚊帐8万床,分赠各地新兵及伤病将士。药品是战时急需品,广大侨胞想方设法筹集送到国内。在抗战开始最初几个月,华侨运回国内的药品可供50万名伤员服用1个月。 巴达维亚华侨在不足两年时间里就捐献奎宁丸1亿粒以上。 南洋华侨捐购奎宁丸价值250万元。菲律宾各地华侨捐献凡士林油膏达500万磅。据侨会统计,从1937年至1940年,华侨为祖国捐献的各种物品达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9〕华侨的大批捐款捐物,是祖国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物资紧缺的状况。
这场空前的捐款献物,其范围遍及华侨各阶层,既有富有甲商人,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其动人事例可歌可泣。
侨领陈嘉庚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率先认购10万元救国公债,并自认常月捐至战争终止,每月2000元。南侨总会副主席、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战委员会主席李清泉,带头购买40万元救国公债,在病重弥留之际叮嘱其家属将遗产中的10万美元,捐给祖国难童。新加坡著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前后3次购买救国公债达300万元。新加坡侨胞李俊承倾力购买10万元救国公债。伦敦华工吴耀如,把10余年辛苦存下的3800元,全部捐献给中国难民。印尼华侨林熙祖靠补鞋为生,将8年积蓄305元捐献祖国难民,并常月认捐2元。 缅甸侨胞叶秋莲把变卖全部产业和首饰的3万余元全部捐出。澳大利亚一位华侨,年近古稀, 将其数年积蓄准备用来养老的300余金镑全部捐献。马来西亚乞丐赖凉,年逾花甲, 当天乞得4角4分钱,除饭费外,把余的3角捐出。涓滴之水汇成巨流, 支援祖国抗战。
海外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它抗日武装力量也给予了援助。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海外侨胞纷纷捐款相助。 美京全体华侨抗日救国会和檀香山祖国抗战慰劳总会捐款108万元给八路军。泰国华侨、 新四军战士陈子谷为了给军队筹饷, 返泰变卖了全部家产20万元捐献新四军。1938年6月, 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从世界各地和华侨中募集大批医药用品和物资交给办事处,转送给八路军、新四军,支援抗战。
八年抗战,海外侨胞给予祖国的无私援助,是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血洒疆场,从人力上支援抗战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举进攻,大片国土沦陷,祖国危在旦夕之际,广大侨胞已不满足从舆论和物资上支援祖国抗战,他们决心同祖国人民共赴国难,保家卫国,挽救民族危亡。一批批爱国华侨告别亲人,放弃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硝烟弥漫的祖国,参加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菲律宾劳联会华侨回国慰劳团全体成员报名参加新四军。队长沈尔七等同志英勇献身。从爪哇归国的女华侨人称“双枪女英雄”的李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对敌作战英勇顽强,声名显赫,在一次反“扫荡”的战斗中,英勇献身,年仅24岁。战斗在华南、华北和海南岛等敌后战场的归国华侨,不畏艰险,翻山涉水,打击敌人。1938年下半年,在广东一次战役中,有来自菲律宾的80名华侨参战,78人壮烈牺牲。
抗战时期,中国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一批又一批华侨飞行员和航空人才回国,大大增强了中国空军的抗日力量。广东空军从队长到队员几乎全是华侨,在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3/4。 他们战绩卓绝,一些华侨飞行员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战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在1937年8月14日的“八·一四”空战中,美国归侨陈瑞钿、 黄泮扬、黄新瑞、雷炎钧、苏英祥和其他华侨飞行员以六比零大胜日军王牌木更津轰炸机。木更津航空司令剖腹自杀。为纪念这个辉煌的日子,“八·一四”被定为中国航空节。美国归侨飞行员陈瑞钿被国人誉为“中国的战鹰”,参战不到三年,击落敌机6架,并协同战友击落敌机3架。1939年加拿大归侨飞行员马俭进在奇袭运城敌机场的战斗中所立的战功十分突出。运城是华北日军在晋南的重要基地,日军在那里扩建了一个大机场。1937年7月25日,中国空军组织6架飞机分两批轮番轰炸运城机场。马俭进是第一批3名飞行员之一,3员战将一举炸毁敌机30余架,“是抗战以来第一次最成功的奇袭轰炸”。美国归侨飞行员中国空军第五大队队长黄泮扬与3架敌机遭遇,他机智勇敢,“一箭双雕”,击落2架敌机。在1941年3月14日的成都空战中,许多归侨飞行员壮烈殉国。
根据祖国抗战面临的缺医少药的状况,海外侨胞组织医疗救护队十几批,奔赴抗日前线,冒着枪林弹雨, 救死扶伤。 缅甸华侨救护队的80余位同志,仅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治愈伤兵和难民万余人。荷属华侨救护队,为救治伤病员,每天只睡眠三四个小时。新加坡华侨、生理学家林可胜,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国组织阵地救护队,在贵阳图云关创设救护总站,训练和培养战地医护人员和卫生员,并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厂。不仅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还募得大批捐款和医疗用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
南侨总会组织的3200名华侨机工返回服务是抗战华侨回国报效祖国人数最多,贡献最大的一次行动。抗战开始后,沿海口岸遭敌封锁,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抗战物资的国际大动脉。但是,由于缺乏具有熟练技术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人,运输遇到困难。南侨总会受国内委托代为招聘。许多华侨急祖国之需,积极报名应征,出现了动人的父送子、妻送夫的场面。几乎每个机工回国参战的经过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据统计,在滇缅公路等运输线,因翻车、日军轰炸、疾病而献身的华侨机工达1000余人,占回国机工总数的1/3强。他们在长达1164 公里的国际交通线上,冒着生命危险,每日运输约100吨军用物资, 不仅支援了祖国的持久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侨胞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成为华侨爱国史上最为感人的辉煌篇章。
注释:
〔1〕、〔2〕郑德荣、朱阳主编《中国革命史长编》下卷, 第111页。
〔3〕《华侨问题专号》第146页,1940年版。
〔4〕《新中华报》1941年3月6日,3月13日。
〔5〕《华侨革命史》下,台湾正中书局1981年印行,第705 —706页。
〔6〕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7〕、〔8〕《华侨抗战的真实写照》,载《华声报》1985年8 月20日。
〔9〕《现代华侨》第1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