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与“三个代表”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化与论文,代表论文,文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在文化层面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所主张的文化全球化决不是要消解各民族文化,更不是让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称霸于全球,而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特别是各主要民族先进文化的充分交流和某种程度上的全球交融与全球接受,文化内容的延伸与文化受众的扩大,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的更新与文化审美的演化等等。文化全球化的目标是要形成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万芳竞秀、彼此借鉴、繁荣昌盛的局面。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问题相当突出: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泛化于全球;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文化渗透,一方面鼓吹文化多元化,以消解对方国内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鼓吹新自由主义,推行干涉主义,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在西方文化及其新自由主义、新干涉主义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民族文化呈萎缩之趋势;作为对西方资产阶级现代文化之泛化和强大冲击的反动,一些发展中国家固守或复活文化“原教旨主义”,从而严重妨碍了民族文化之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要有效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积极推进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推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先进文化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先进文化是指对人类社会实践具有正确导向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教化功能,对民族具有凝聚功能,对后进文化具有改造和引导功能,对反动腐朽文化具有抵制和批判功能,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融合功能,对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具有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功能,而且具有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品格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重要标志。文化是否先进,关键在于是否从根本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否有力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意志和根本利益的要求,能否不断地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最先进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同样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要是指:全面深刻地反映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基本要求,能够为此而及时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和战略眼光,积极借鉴、吸收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应对全球性问题对文化的挑战;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善于洞察时代发展的未来趋势对文化的要求,不断自觉地超越自身文化发展的既有界限,深刻揭示更高层次的潜在的发展萌芽,大力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代表的方向,就是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全球化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当然包括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彼此交往基础上形成的某种共同性、共享性。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但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的共性,又是以文化多元化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并存发展为基础的,没有诸种个性也就没有共性。
文化之于民族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息息相关。民族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觉醒,总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沉沦,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沦。在文化上失去独立性的民族,继而失去的将是本民族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地位。
文化的民族性或民族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是基础,是根。这是因为,民族文化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入到本民族一代又一代国民的血脉之中;本民族的许多显著特征是由民族文化造就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性是文化的脊梁,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是文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创造和艺术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特征和规律,都或直接或间接、或彰显或隐蔽地体现在其民族性之中。对于文化来说,愈是民族的,便愈是世界的。是否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某一民族文化能否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文化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民族文化总是在维护和承继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内核的基础上,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总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和吸收、融合中不断丰富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决定于它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落后于时代,是民族文化走向自我消亡的开端。
民族文化要创新发展,决不能囿于本民族的狭小圈子内。历史证明,民族文化如果止于“近亲繁殖”,必然走向衰微;只有发扬“远缘杂交”之优势,才能兴旺。因此,是否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包容性,是民族文化之内容是否丰厚,形式是否新颖,能否源远流长、创新发展的关键。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国内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从汉唐以来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文化又实现了与外来文化的四次大的结合。第一次是汉唐时期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第二次是明末清初西方文化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第三次是五四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大的变革;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正是有了以上四次外来文化的大的输入,与外来文化的几次大的结合,特别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蔚为大观、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西方文化(欧美文化)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强势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固然主要决定于西方在经济、科技上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其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不无关系。我们知道,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正是它的哲学、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及其蕴含的理性价值,开启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线索。但古希腊文化本身是融合了古埃及、古巴比伦、腓尼基等北非西亚文化的结果。在此后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又实现了欧洲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与中国、印度等东方文化的高度融合。当然,所谓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因为欧美各国各民族还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
创新发展是一切民族文化的本质性要求和生命力之所在,而走向世界是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走向世界,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优势和弱点;只有走向世界,在借鉴、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中,才能扬长避短,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提升;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使本民族文化逐步为其他民族所体认及某种程度的接受,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在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对于文化来说,愈是世界的,便愈是民族的。
文化发展之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就总体而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就没有强大的文化力——虽然不排除在文化的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强本国本民族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之根基。
民族文化应当既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价值观是一切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任何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这种文化实际上是以统治阶级的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这就是它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民族文化,还要适应本民族不同的阶级、阶层及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因而必须有广泛的群众性,否则就不会为广大人民所认同。群众性包括文化的内容要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文化的表现形式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大众文化之于大众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若止于大众文化而没有“阳春白雪”,也是不行的,因为那就等于宣告本民族文化的消亡。因此,高雅文化,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以及创造这种文化产品的代表性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所以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民族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不会因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而中断,也不会因国力的衰落而湮没,但应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承接和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炼和充实新的内涵。
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具有不同于他国的独特的优势。第一,中华文明垂五千年而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材料和文化资源。第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借鉴、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于己身。这为我们今天面向世界,主动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第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我们党不仅在探索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部分。第四,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又有着世界上最宏大的文化建设队伍,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第五,我国亿万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源泉。
毫无疑问,文化的发展需要倚重于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文化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3-704页。)如上所述,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据此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如果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在经济等方面的人均占有量(而不是总量)还只能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话,那么我们届时则完全可能以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在文化上的这种国际地位必将成为我国全面脐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的前奏。毫无疑义,中国在文化上的这种国际地位,必将在遏制世界文化霸权和推进文化全球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