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于美霞小学数学“互助式”教学模式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小学数学论文,个体论文,生命论文,于美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汉语词典》对“互助”一词的解释是互相帮助。故有互助合作、互助小组的说法,也就是说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所谓“互助式”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考学生为基本内容,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主人翁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互助式”教学体现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平等,将“尊重、信任、帮助、民主、和谐、平等、博爱”的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之中,形成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组集体、班集体,通过“互助”,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目标。
用令人信服的教学成绩编写农村教学改革的神话,用智慧与汗水谱写教学改革的乐章
于老师在教学改革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教学信条,而且不断用自己的实践去证明它。她坚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因为在她的心中有个永远的信念,那就是绝对“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所以她每天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希望。于老师从2001年8月接手现在所任教的这个班级之后,坚定不移地实践着她的“互助式”教学,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一路走来,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她现在所教的这个班级,全班42名学生每学期期末数学成绩人数分布如下表:
从表里的成绩统计情况来看,她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学的常态班级,成绩是呈现正态分布状况,之后便迅速呈现出了右偏态分布的状况,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集中到了高分区域,全班每次数学考试成绩平均分都在108分以上(满分110分),这充分说明了全班学生都熟练掌握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学习数学、研究数学,会学习、会探索,兴趣非常浓厚。在听课过程中,明显感到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已经拥有了较大的优势:一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知识面广,现实生活经验丰富;二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学生分析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思维深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三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每当遇到新的知识时,学生不是束手无策,无所事事,而是积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主动探索,表现出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一定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四是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有明显优势,主动、积极、民主、坦诚、互助的良好风尚已经形成。
小学数学“互助式”教学模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壮大于农村。“互助式”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明显的两差(农村教学条件差、农村教师素质差)、两高(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现象,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
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身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却能创造出惊人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绩,这种现象本身就非常令人回味。于老师用她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的新路子,值得借鉴和推广。于老师的小学数学“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即问题呈现——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练习巩固——课堂小结。这是以探究、交流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学术广泛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问题呈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也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于老师抓住这一特点,精心给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她总能想办法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她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第一,知识第二”是于老师追求的教学理念。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例如,于老师在教“数轴的认识”时,采取了从生活中引出问题的办法。她利用学生常用的学具——尺子,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引出数轴的概念。她告诉学生:“我手中的这把尺子同学们都很熟悉,但尺子上有好多秘密,同学们观察一下,能发现什么秘密呢?”学生1:“尺子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可以向右无限延长。”学生2:“尺子上的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学生3:“尺子上右边的数总大于尺子上左边的数。”学生所找到的尺子的这些特点跟数轴有着相似之处,于老师又一次激发学生:“如果把尺子的左端向左无限延长,想一想,尺子的左端可以标上数字吗?”经过学生的讨论,一部分同学认为不可以,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可以。认为不可以的理由是:尺子的左端写上数字没有用处,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尺子。认为可以的理由是:虽然没有亲眼见过0的左端写有数字的尺子,但我们见过类似的东西,例如我们常见的温度计,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把竖放着的尺子,只是与尺子的形状不同而已。在学生的辩论和争执中,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于老师抓住时机,点出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我们见过的温度计有着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任意确定一点作为原点(一边说,一边画),规定为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分别标上1、2、3……和-1、-2、-3……,我们按照这样的条件,画出的这条线就叫做数轴。
再如她在教“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引出了问题。她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老师知道同学们勤于动脑,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6个数字:130,92,87,75,81,16。需要同学们按照这几个数的特征,把其中的两个分成一组,一共分成3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小组说:应该是3个数字一组吧?还有的说:你让我们从哪些方面去想?她没有告诉学生,也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由于只有几个单纯的数字,学生想到了数字的奇偶性,还有的从质数、合数上去分类。几分钟过去了,只听一位同学(孙效国)高喊一声:“老师,我们组找出来了:92和16为一组,130和75为一组,剩下的两个数为一组。”这时,另一位同学(刘敏)站起来质问:“请问,你是按照它们的什么特征来分的呢?”孙效国回答说:“我说不明白。”同学们对孙效国的分类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这3组数分别能被2、3、5整除的结论。于老师趁热打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又如她在教“相反数”时,采取了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的办法。她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条数轴,然后问学生:“通过这条数轴你想到了什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有学生说:“原点右边的数总大于左边的数,0都大于负数。”又有学生说:“数轴向右的方向就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的知识就会一天比一天多,有了知识,我们就能长出三头六臂。”这时她及时引导学生:“对。为了我们都能长出三头六臂,就让我们好好学习吧。”随即在数轴上出示了两对相反数:-2.5和2.5以及-4和4,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特点。有同学说:“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又有同学说:“原点就好比这两对数的对称轴,它们关于原点对称。”学生说到这里以后,她点出了今天要学习的课题:这样的两个数就叫做相反数。
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于老师信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的教学信条。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于老师的课堂就是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把“我要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负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把学习变成了自主学习的行为。她采取的主要办法是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组,把小组长变成了“小老师”,让学生唱起了管理学习的主角,让合作与竞争共存,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主意识。当学生明确了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后,便以学习互助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该说的说,该做的做,小组学习的研究之风、探索之风日盛。她却变成了小组的一名成员,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她的参与不是去给同学们讲题,而是去打探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观看他们的研究过程,了解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有时还偶尔提醒个别学生。她和学生一起变成了学习者,成为了学生的挚友。她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要时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与点拨,跟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但她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她从不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可以放心大胆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甚至可以走到别的小组去交流讨论,她坚信“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考学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个别化教学”的理念,而小组学习就是最好的载体。小组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她主要是起到对全组同学学习的组织、引导、协调、指导、帮助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是这样进行的:组长是孙芳,她首先发言:“整数的大小比较同学们都会了,分数怎么比较大小?例如,谁大谁小?请同学们想想办法,看怎么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同学们纷纷思索和研究,有的在低头写着什么,有的在苦苦思索着,有的在折纸,有的在画图……。不一会儿,同学们都找到了答案。孙芳:“请孟祥琪同学谈谈他的意见。”孟祥琪:“”同学们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孟祥琪的意见。孙芳:“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于伟:“那分母不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例如谁大呢?”孙芳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与前面不同,但是能不能用画图的办法来解决呢?我们可以找两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画上,看谁的阴影面积大谁就大。”王晓红:“其实,我们画个线段图也可以证明一下谁大谁小。”一边说着一边画出了线段图。孟祥琪:“除了画图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就像‘吨’和‘克’不能直接比较大小一样,能不能转化一下进行比较呢?”在他的启发之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只要把这两个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进行比较了。于伟:“怎么变呢?”孙芳:“请同学们想想办法试一试。”不一会儿,同学们又完成了任务。于伟:“我说一说我的做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变成分母是35的分数,也就是孙芳:“同学们还有别的想法吗?(同学们摇了摇头)那我整理一下同学们的想法准备汇报,请同学们及时予以补充。”随着问题的解决,小组学习也就结束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习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正是借助这样的小组学习,我们看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所有同学都掌握了一种比较分数大小的办法,有的甚至是掌握了多种办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想变成了活的现实。小组学习的实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汇报交流。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教育专家说: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的真挚的、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师生之间的真情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于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大力倡导“没有错误的回答”的教学信条,让学生尽情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精彩。在汇报交流过程中,她向同学们提出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准讽刺挖苦任何学生;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她始终尊重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在她的课堂上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因为她信奉“鼓励和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灵丹妙药”,因为她始终追求“没有批评的课堂”。引导学生在汇报中辩论、在辩论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例如在学习“数轴”的概念时,有同学汇报说,“数轴”是一条直线,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数轴”是一条线段。说线段的同学是在温度表的启示下,局限在了温度计的刻度上了。此时,一同学(宫雪梅)说:数轴可以认为是一条横放的温度计,如果是条直线,温度计上的刻度应该是无限的,夏天的温度在我们这个地方通常达不到40℃,怎么会是无限的呢?只要有限长,它就是一条线段。此时,又一同学(邓晓颖)反驳说:如果拿太阳温度的高低来确定数轴是直线还是线段,假如把温度表放在靠近太阳的地方(当然这是个假设),我不知道温度表上的刻度是否最高还是40℃,不过我敢断言,它一定会超过40℃。我觉得数轴左右两端的数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所以数轴是一条直线。而这时又一同学(孙芳)的辩论就更为明确,她说:我们组也认为,数轴是条直线。为什么这样说?原点就好比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原点右边的数是大于0的数。我们都知道大于0的数有无数个,同样小于0的数也有无数个,这无数的点组成的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长,从而证明数轴是条直线。巴班斯基曾经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一定程度的参与和组织,就谈不上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正是有了学生这种积极踊跃的参与,研究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研究的问题是: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1:相同点是都是平均分成5份,取了其中的一份。不同点是所分的东西不同。于老师强调:一个蛋糕,一米长的计量单位,10个花盆,15粒花生米等等,都可以说成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一般叫它单位“1”。谁愿意说说,什么还可以看作单位“1”?生1:一大堆西瓜。生2:一所学校的总人数。生3:一堆煤、10个蛋糕。于老师抓住时机进行拓展:你们还能表示出一个其他的分数吗?生1:把一根铁丝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生2: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10个学习小组,3个小组占全班同学的。生3:把我们班的图书平均分成15堆,9堆占图书总数的。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于老师及时让学生总结出分数的意义:生1: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占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生2: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占这个物体或整体的几分之一。生3:我们刚才学习了单位“1”,应该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于老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让我们一起看看数学家是怎么总结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蕴藏着求知的好奇、探究的愿望和积极的态度。这种研讨性质的汇报交流,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练习巩固。首先是她的练习题设计层次性很强: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题目,二是立足于实际应用的发展性题目,三是有益于潜能开发的智力型题目。其次是她在习题处理上做到了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水平的题目,尤其是尽量照顾到“差生”的需要,把“差生”转化作为她工作的重点之一。例如她在教“数轴的认识和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时,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
2.填空
(1)大于-3而小于2的整数有()个。
(2)若a小于0,则3a()2a。。
3.判断
(1)-1是最大的负数。()
(2)负数不表示物体的个数,所以它不是自然数。()
(3)数轴是一条直线。()
再如她在教“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时,是这样设计的练习题:
1.求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7.8平方厘米,高1.8厘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
2.填空
(1)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比是();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2)底面半径相等,体积相等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高3厘米,圆锥的高是()厘米。
课堂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是课堂小结。于老师总能用画龙点睛之术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概括起来,强化数学本身的思想方法,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和感受。有时她让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有时她则直接做简要概述。例如她在教“百分数应用题”时,曾做过如下总结:“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完全相同,从这一点上说,我们今天只是上了一节练习课而已。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1:“我想回家再编几个不同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让我们小组的王晓东同学(平日学习比较差)再练习一下。”生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联系’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不仅仅是百分数与分数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好多数学知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像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像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等等。只要我们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透了,就会找到更多的这样的‘联系’。”生3:“我觉得今天李永伟同学表现很好,他提出了好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来请教,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值得大家学习。”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同学们又一次听到了于老师那熟悉、悦耳的声音:“请同学们休息”。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亲切,让人意犹未尽,体现了良好的人文关怀。
回顾以上五个教学环节,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十个显著特点:一是她的教学由预设转到了生成,实现了由照着教案跑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的转变,体现了“数学的课堂是学生自主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二是她不做教材的奴隶,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为探究性课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三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从问题的提出到探究,再到解决问题与实际应用,整个流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研究性、活动性、应用性等特征。四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坚持了八字方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的教学理念。五是用“小组学习”组织替代大班额组织,把大班额划分成若干个小的(4~6人一组)荣辱与共的学习互助组,用学生去教学生、学生去帮学生,体现了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教学理念。六是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把养成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七是把激励性评价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八是注重塑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文化。较好地体现出了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勇于创新、崇尚真理的良好学习文化。九是形成了班级自动化的学生管理系统。学生的自我管理、相互管理是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和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教学理念。十是学习目标实现了从一维向三维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观。
于老师把教育当事业,愿把生命献给它;于老师把教育当科学,始终坚持求真;于老师把教育当艺术,始终坚持创新。“做就做最好!”这是她的秉性,也是她今生的追求。她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她的学生的。她把“创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班风提了出来,在班级中营造起了“学习永无止境、奋斗永无止境、追求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的良好风尚。她还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她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开启学生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要学习的风气已经形成,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增强,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让我们祝福这群学生,因为他们遇上了一位好老师;让我们祝福于老师,真心希望她在教改的道路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