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论文_欧阳艳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论文_欧阳艳

摘要 目的:讨论探索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应用,《灵枢 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和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以认清内在病理本质。继承古人“司外揣内”中医腹诊基本诊病方法和措施,根据临床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整体观,辩证论治”理论体系,阐述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探索中发现新思想和观念,应用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医腹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归属于“切诊”中“按诊”范畴,中医妇科腹诊来源于中医腹诊,相较于脉学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对于诊断妇科疾病可以辨别症候,审查病机所属,判断病位所在,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立法论治,选方遣药。因此,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关键词:中医腹诊;妇科疾病;诊疗探索

前言: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中医腹诊概述

中医腹诊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帝曰:善。”按诊就是腹诊,腹诊可以判断一切疾病性质。中医腹诊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都有记载,宋代以后脉学兴起而逐渐衰落,日本汉方学家重视腹诊,尤其以伤寒派腹诊较为突出。中医腹诊是医师用手直接触摸或者按压病人腹部,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中医腹诊属于中医诊断学中按诊,按诊是切诊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在医学非常发达今天仍有重要实用价值。

2在妇科疾病中探索运用

2.1中医腹诊妇科疾病操作

被检查者采取仰卧位,排空小便,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并拢屈曲,使被检查者精神放松,平稳呼吸。检查者站右侧,检查者手应该温暖,动作轻柔,四指并拢两手手掌重叠用手指掌面按压腹部,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力量,柔和进行滑动触摸,先行表浅按压,检查者腹部肌肉放松方可正式开始,首先检查左侧卵巢区,髂前上棘旁2cm处开始,距离神阙穴4寸,大约是大横穴位置,双手掌重叠平行于带脉,手中指向神阙穴,向左或者向右换方向检查,先浅后深,深度大约2cm,然后是以同样方式检查对侧卵巢;接下来输卵管区,被检查者双腿平放,检查者双手手掌重叠从左下腹髂前上棘沿着腹股沟以内做触诊,同样方法检查右侧,最后检查子宫,在前正中下腹部关元穴与耻骨联合上按压。

2.2腹诊妇科疾病应用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疾病,是导致女性发生不孕症、宫外孕等其他妇科疾病的常见原因,病情顽固,易复发,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腹诊可以通过观察腹壁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来判断疾病虚实和决定病性[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腹部皮肤白皙松弛有可能是气血不足虚症;腹部皮肤色黑毛孔粗大干燥可能是瘀血阻滞下焦;按腹部肌肤凉者喜温,为寒证;腹部肌肤按之灼热,喜凉是热证。腹部喜按是虚症;拒按是实证。腹部按之手下饱满充实又弹性,有压痛者是实满证;腹部虽然胀满,但按之虚软无力且缺乏弹力者,是虚满;左少腹按之累累有块,是肠中有宿粪,左少腹按诊疼痛是左卵巢或者左输卵管病变;右少腹按之作痛,拒按,有包块应手是肠痈,右少腹按诊疼痛是右卵巢或者左输卵管病变;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为病重,按之坚硬如石者为恶候。按压腹部某一个部位,或者某一经络之腧穴,若出现疼痛,以及自觉疼痛加剧或减轻,此为脏腑,经络病理反应[2]。

腹诊还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处方,腹满而痛属于阳明腑实证者,给与大承气汤;痛而闭属于气滞者,给与厚朴三物汤;阴寒凝结,出现寒疝绕脐痛者,给与大乌头煎,抵当乌头桂枝汤等;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于脾胃阳虚,阴寒内盛,给与附子粳米汤[3]。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在理法方药诸方面都有了全面进步,同时,在腹诊方法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该书辨证的论述了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症候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作为辨证的根据。日本汉方学家汤本求真著作《皇汉医学》:“中医以数千年之经验,不惟熟知此法,且有治疗此证之方剂,故名此曰腹诊,其诊次之法,曰诊腹法,以之为诊治之基本,在参以脉位,舌证,外证,即可决定其治法,而确定其方剂,即腹诊与方剂恰如影之随形,不能离矣。”腹直肌拘挛不同情况,可以提示不同的方证。例如全腹直肌拘挛认为是芍药甘草汤证,桂枝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建中汤证等,下腹部腹直肌拘挛提示济生肾气丸证[4]。由此可见,腹诊对临床指导辨证处方的重要性了。

2.3与西医妇检比较

西医妇科检查包括外阴检查和阴道窥镜检查。妇检方法有双合诊、三合诊、肛腹诊,前两种适用于已婚女性,最后一种用于未婚女性。双合诊、三合诊目的扪清阴道、子宫颈、子宫体、输卵管、卵巢及宫旁结缔组织等情况。对于女性生殖器官实质性病变有直接和客观优势。腹诊法和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和临床诊病方法是一样的,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以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为依据,运用“司外揣内,司内揣外”的诊法思维方法进行察病辨证的[5]。西医妇科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常常忽略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运用,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医学模式,是今后医学发展主要方向。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而产生,辨别疾病病性,病位,病势,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有重要地位。中医腹诊操作简便易学,相对于脉学更容易掌握,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英英,中医妇科腹诊探讨,陕西中医,2009年,7(30):852.

[2] 王迪佳,吴冬梅,慢性盆腔炎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中国保健营养,2019;4(29):49.

[3 ]戴宁,李峰,关静等,中医腹诊研究进展,世界中医药,2017;12(1):217.

[4] 王凌,中医腹诊渊源探析,北京中医药,2011;8(30):590.

[5] 张本登,中医腹诊法原理及理论依据,中医药通报,2018;6(17):1.

论文作者:欧阳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中医腹诊在妇科疾病诊疗中探索论文_欧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