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无止境的创新袁隆平:心系杂交水稻_袁隆平论文

吴文俊:无止境的创新袁隆平:心系杂交水稻_袁隆平论文

吴文俊:创新无止境 袁隆平:心系杂交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系论文,袁隆平论文,杂交稻论文,吴文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鲜花迎笑脸,彩旗舞春风。2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聚光灯下,吴文俊鹤发童颜,容光焕发。当他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们在仔细地端详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功臣。

人们常说创新的最佳年龄段在三四十岁,而今年82岁的吴文俊却创新无止境,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成果迭出。到底奥秘何在?大家的问题也是记者的问题,走下领奖台的吴文俊被记者团团围住。他说,这可能与数学的特点有关。搞数学没有时间限制,既不像记者写文章要赶着出报,也不像下棋比赛超时就不行,什么时候想做就什么时候做,有时坐下来可能一干就很久,有时脑子里空空的就什么也不做,所以和年龄没关系。这话听起来轻松,但事实上是吴老一门心思钻研数学的真实写照。

“搞数学当然是很艰苦的,”吴老收起笑容,“要说我为什么永不放弃,主要还是因为爱数学,为了给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争口气!”听着老人铿锵有力的话语,他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为了给中国的数学争口气,吴老1946年赴法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8岁,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同年吴老因在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奖金(国家自然科学奖前身)一等奖而与他同时获得此项殊荣的是钱学森和华罗庚。他的名字早在50年代就响遍神州大地,而在国际数学界,科学家们常常引用他的成果,称作“吴公式”、“吴示性”、“吴示嵌”。70年代后期,已经60高龄的吴老,又将数学研究巧妙地与蓬勃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祖国古代数学算法化的思想,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的先河,从事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成为国际自动推理界的先驱,他的研究成果又被国际同行称为“吴方法”,并已经被应用于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机软件研究工作中。为了献身数学,他将自己的生活简单了再简单,不喜欢音乐,不喜欢锻炼,唯一可算作爱好的就是看别人下棋,可他很少与人对弈,因为怕上瘾,花去太多的时间。他说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可是躺在床上,思考最多的还是他喜爱的数学!

记者采访吴文俊院士时,他的一位学生在场。用他学生的话说,吴文俊对祖国和人民的科学贡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拓扑学方面的奠基性工作,另一个是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几十年来,吴老不仅在科研上率先垂范,而且十分注意培养新生力量。迄今为止,吴老已经培养了近十位研究生,目前他在数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正在由他的学生们成功地推进着。

“创新就是FOLLOW ME(跟我学),而不是跟在别人后边。”这是吴文俊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袁隆平,一位享誉全球的中国农业科学家!这个名字价值1000亿元人民币!

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获此殊荣当之无愧。是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区,培育成功杂交水稻,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多年来,杂交水稻累计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省的人口。

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参观,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方。从那时起,他开始喜爱上了农业。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此后,他的研究和工作几经波折,但丝毫没有动摇为农业科研奋斗的决心。

经典的遗传学教科书上说,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与袁隆平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合。于是,他冲破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大胆创新,反复试验。三系杂交稻研究成功后,袁隆平没有居功止步,而是不断创新,相继进行了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等的研究,使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已达20多年!

为了加速杂交稻科研的进程,袁隆平把自己课题组的珍贵研究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其他研究单位使用。国务院给他下拨了超级杂交稻的专项研究经费1000万元,他主动提出并组织全国各稻区研究单位协作研究,并将其中的410万元研究经费分拨给各个协作单位。

如今,袁隆平虽已年过70,仍然一如既往地下到试验田里观察、研究,不论日晒雨淋,从不间断。这次到北京领奖,他还时刻挂念着海南岛的实验情况。每次出差到外地,他都要助手每隔3天给他报一次试验数据。“隆平高科”上市前夕,他的老伴还在奉劝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股票,免得让大家整天议论袁隆平今天涨了几分,明天降了一毛。然而,为了杂交稻研究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大面积的推广,他决意要尝试一下。

一双在大田里捏惯了泥土和稻粒的大手,能拨弄精美的小提琴琴弦;看似如老农般笨拙的嘴巴,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是袁隆平。

“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这是袁隆平院士最近经常在电视上做的一则公益广告。让我们衷心祝愿袁隆平院士的这个科学梦想早日变成现实!

标签:;  ;  ;  

吴文俊:无止境的创新袁隆平:心系杂交水稻_袁隆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