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胸膜外脂肪侵犯的CT诊断价值论文_佟永治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中蒙医院 165456

摘要:探讨周围型肺癌胸膜外脂肪(extrapleural fat,EPF)侵犯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CT诊断 EPF侵犯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周围型肺癌术前的定性及分期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其特异性及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肺肿瘤;胸膜;脂肪组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评价研究

在邻近胸壁的肺癌表现中,对于局部胸膜改变的分析较为多见[1-4],而胸膜外脂肪侵犯的报道较少[2,5]。笔者回顾性分析48例周围型肺癌术前 EPF侵犯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CT诊断肺癌侵犯EPF的价值,以及其对术前定性及分期的作用笔者收集了2014年5月至 2015年 5月10年间邻近胸壁的肺部肿块CT资料。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48例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男 25例,女 23 例。年龄 28-69岁,平均53岁。组织学类型为:腺癌 23例,鳞癌17例,未分化癌 5例,肺泡癌 3例。临床主要表现有咳嗽、咳痰、发热及胸痛等。12例患者在胸部体检时发现病变。

1.2 检查方法

在平静呼吸下,先对每例患者自肺尖到肺底以 10mm或7.5mm的层厚和层距进行常规CT扫描,然后对病变局部采用 2mm或1.25mm的高分辨CT(HRCT)检查。所用扫描仪为岛津公司SCT-4500TE型CT机及GE公司 Ligth Speed Plus 4型CT机。

1.3 分析方法

采用盲法研究,即先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窗口技术及图像放大功能,观察肺癌与胸壁的关系,判断EPF是否侵犯,分析EPF侵犯的CT表现,再由另 1名医师将手术病理结果与前者进行对比。研究时应用 X2检验,并计算出CT诊断肺癌 EPF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

2 结 果

2.1 CT诊断EPF侵犯结果

48例患者中EPF侵犯32例,其中EPF线消失23例;EPF线变窄且走行不规则5例;EPF线变窄且边缘模糊4例。

2.2 手术病理结果

48例周围型肺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1例有EPF侵犯,而 17例EPF结构及形态均完整。23例腺癌中15例 EPF受侵,17例鳞癌中有 10例 EPF侵犯,而 5例未分化癌均有EPF的侵犯,3例肺泡癌中仅 1例 EPF受侵。

2.3 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CT诊断EPF受侵32例中有27例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其假阳性为 5例,假阴性4例,祥 见表1。对两者结果的比较采用 X2检验,X2值为16.44,P<0.001。CT诊断周围型肺癌侵犯EPF的敏感性是87.1%,特异性为70.6%,准确性是81.2%。

3 讨 论

3.1 EPF的解剖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人胸膜外的胸壁内缘可有脂肪组织,位于肋骨旁并沿肋骨长轴紧贴于壁层胸膜下,常于第4-8肋的后外侧部较为丰富,尤其是肥胖患者[6]。其外侧缘为胸内筋膜、肋间最内肌及肋骨等。在CT影像上,EPF是构成肋间条影的主要因素,并与肋间隙条状影相连接,其正常厚度常为1-2mm[7],其CT显示率为56.0%[8]。因此,EPF线形态、位置及密度的改变,对于邻近病变的定性及定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5,8,9,10]。

3.2 EPF在周围型肺癌定性及分期中的意义

本组48例,23例病理检查见胸膜外脂肪组织消失或仅见少量散在的脂肪细胞,8例EPF分布不规则,并有不同程度的癌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形。说明恶性肿瘤细胞对脂肪有破坏作用,这与文献报道一致[5.9]。而赵伟峰等[9]认为EPF增厚多见于慢性炎症,结核及肺纤维化。因此,进一步说明EPF破坏和消失是恶性病变的结果。借此就可根据EPF线的改变来判断邻近病变的良恶性。加之,EPF位于壁层胸膜下,从而可以根据 EPF线是否破坏来判断肺癌胸壁侵犯情况。

3.3 CT诊断EPF侵犯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CT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分析,显示了CT对 EPF侵犯的显著优势(X2=16.44,P<0.001),其准确性及特异性也可接受,但仍需提高。误诊原因主要为:3例患者 EPF较少而CT影像不能显示,2例因肿瘤体积较大致EPF受压变薄而未能显示。漏诊4例主要是因为EPF破坏轻微而CT分辨率不能足以显示所致。因此,患者EPF少、CT分辨率不足够高以及肿瘤压迫是CT诊断肺癌 EPF侵犯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不足够高的主要原因。在 MRI中,T1WI可很好地发现胸膜外脂肪受侵,T2WI可以很好地区分肿瘤与软组织[10。11]。因而,MRI可能对提高肺癌 EP侵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有帮助,但笔者认为尚待进一步证实。

总之,CT诊断周围型肺癌EPF侵犯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其定性及分期均有较高的价值,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但由于CT分辨率、EPF的含量及病变的压迫等因素的影响,其准确度及特异性还有待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湘生,洪应中。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病理基础。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22(2):85

[2]Padovani B,Mouroux J,Seksi RL,et al.Chest wall invasion by bronchogenic carcinoma:evaluation with MR imaging.Radiology,1993,187:33

[3]张志勇,周康荣。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螺旋CT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9,10(4):248

[4]吴华伟,肖湘生,刘士远,等。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形成的瘤内基础及相关影响因素。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0):731

[5]Ratto GB,Piacenza G,Frola C,et al.Chest wall involvement by lung cancer:computed tomographic detection and results of operation.Ann Thorae Surg,1991,51(2):182

[6]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 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7]周康荣主编。胸部颈面部CT。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771

[8]赵伟峰,潘纪戌,刘甫庚。胸膜外脂肪增厚在诊断中的意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51

[9]Hammerman AM,Susman N,Strzembosz A,et all.The extrapleural fat sign:CT characteristic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0,14(3):345

[10]向之明。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2000,23(1):26

[11]许冬明。肺癌磁共振诊断进展(综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2000,23(2):65

论文作者:佟永治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2

标签:;  ;  ;  ;  ;  ;  ;  ;  

周围型肺癌胸膜外脂肪侵犯的CT诊断价值论文_佟永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