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健护理干预对100例儿童龋齿发病的影响论文_柴明珍

浅析保健护理干预对100例儿童龋齿发病的影响论文_柴明珍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黑龙江省庆安县 152400

摘要:目的:针对儿童龋齿患者采用保健护理干预方法对其发病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的100例无龋齿儿童进行研究,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对两组儿童龋齿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合理的保健护理干预措施在患龋齿儿童数量上,干预组比对照组低32%。结论:采取保健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儿童龋齿发病率明显降低。

关键词:保健护理干预;龋齿患儿;护理效果

1. 前言

龋齿也被称为虫牙,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龋齿发病率约65%,临床中根据病情发展主要有浅龋、中龋、深龋三种类型,而中龋和深龋都将造成患儿产生牙疼症状,对其饮食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营养均衡。而且因大部分小儿龋齿都是乳牙,严重患儿对牙龈、牙周也将产生影响,若治疗不及时将对牙齿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儿童龋齿关键在于对产生龋齿的预防,因家长对小儿缺乏正确的引导,本研究采取合理的保健护理干预措施,通过临床应用后获得显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基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的100例无龋齿儿童进行研究,儿童年龄在4—7岁之间,平均年龄(4.2±1.3)岁,其中有48例男孩,52例女孩。经临床检查所有儿童在试验对比前都没有龋齿,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儿童。其中对照组有24例男孩,26例女孩,儿童年龄在3—5岁之间,平均年龄(3.8±1.5)岁;干预组儿童有23例男孩,27例女孩,儿童年龄在4—7岁之间,平均年龄(4.5±1.2)岁。比较两组儿童的基本资料,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2.2 方法

对照组儿童每月进行口腔检查,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治疗及常规护理方法,并对此情况认真予以记录。干预组儿童对龋齿不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及生活自控力,需家长对儿童进行配合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护理人员与儿童进行交流互动,获得儿童信任,采取游戏方式对儿童生活习惯加深了解,易发现导致龋齿的因素。

在细菌保健护理干预方面,通过临床调查数据显示,细菌是诱发龋齿的首要因素,在龋齿发病过程中,都存在细菌的影响。部分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是造成龋齿的主要细菌,这些细菌混合口腔中残留的食渣与唾液黏蛋白,在牙齿表面及窝沟中黏附牢固,进而产生龋齿。口腔环境对于细菌的存在具有决定性作用,经临床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儿童不喜欢刷牙,或对牙齿不进行主动清洁,特别是晚上,而对于细菌繁殖而言夜间是最佳时机,所以,累积到一定时期就还产生龋齿。保健护理干预可向儿童及及其家人告知重要性,如让家长采取奖励方法进行监督,若按时刷牙一个月可给儿童玩具奖励,在家长监督及奖励制度刺激下,儿童就易于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刷牙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儿童错误的刷牙方式应进行及时纠正,并要求家长对诸如刷牙达不到3—5分钟的时间要求,未采取上下刷的顺刷方式等对儿童做好指导。左右刷牙易对牙龈破坏,应刷到每个牙齿,一般情况下,龋齿在磨牙上发病较多,这主要是因儿童在刷牙时没有刷到而造成,所以对后部牙齿应强调里外都要刷到。牙刷应选取柔软刷毛,不超过三排毛束,每排在六七束即可,因儿童主要是乳牙,采用较硬刷毛,较多毛束的牙刷容损坏牙龈及牙釉质,一般应使用三个月左右就需要更换牙刷。

在饮食保健护理干预方面,引发儿童龋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因儿童喜食甜食,部分家长溺爱孩子,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儿童在睡觉时需含糖入睡,饮食习惯不正确而导致龋齿。所以,在保健护理干预中使家长了解到饮食习惯不正确将危害到牙齿,口腔中细菌从蔗糖类食物中得到能量,增强了细菌活性,而其代谢作用对于糖酵解为有机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破坏牙釉质,细菌溶解蛋白质后就产生龋洞。儿童应多食用富含纤维的粗糙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此类食物,使牙齿表面得到清洁,减少堆积于牙齿中的食物残渣。

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采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比较;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方法进行比较,P<0.05表明两组儿童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 结果

干预组儿童有13例患有龋齿(占26%),对照组儿童有29例患有龋齿(占58%)。由此可见,采用合理的保健护理干预措施在患龋齿儿童数量上,干预组比对照组低32%。

4. 讨论

儿童龋齿发生率较高,在牙齿中第一恒磨牙最早萌出,该牙齿具有比较复杂的咬合形态及明显的点隙裂沟,而牙齿生长过程中因釉质发育不足而造成牙齿发育时牙尖难以相互融合,在牙釉质或牙本质界之间产生深沟裂,因窝沟深而狭窄不具有自洁作用,清洁时清除也较难,易残留食物残渣,进而产生菌斑而发生龋齿。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磨牙、相邻牙接触面及双尖牙面小窝和裂沟部位比较容易产生龋齿。一般情况下都是因细菌及饮食而引起,我国因家长不重视此方面及不具有比较专业的知识,造成儿童龋齿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通过本研究对小儿及及其家人采取的保健护理干预产生,使小儿护理牙齿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家长也了解对儿童牙齿保健护理的重要作用,及龋齿所带来的各种危害。采取保健护理干预措施,儿童在家长监督下养成良好的饮食及刷牙习惯,进而使龋齿发病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 秦少丹.综合护理干预在防治儿童龋齿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17

[2] 陈亚飞.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11

[3] 郝桂梅,孔繁增,赵晶等.行为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效果的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16

[4] 李柳茵,赖碧霞,梁少林等.实施天天都是“爱牙日”预防儿童龋齿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1

作者简介:柴明珍(1970—),女,黑龙江省庆安县人,大专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论文作者:柴明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浅析保健护理干预对100例儿童龋齿发病的影响论文_柴明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