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商贸流通理论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点论文,理论论文,商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入世对中国商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商业领域。1999年6月进一步扩大开放商业的领域、范围、投资深度 等,国务院批准的外商企业不足20家,但是实际上,外商在华投资的商业企业已达277家, 投资总额达20多亿美元,年销售总额近千亿元人民币,但是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万多亿元的不足3%,中国政府在取消对外资零售企业数量和区域限制后,又决定允许外资对 经营三家店铺以下的便利店的零售企业实行控股,股份最高可达65%。随着商业对外开放的 步伐加快,也存在许多问题。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8月30日,中国商经学会组织了外 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讨会。商经学会对家乐福违规扩展店铺行为进行了 调研。这一年来的主要观点有:
张小济认为,入世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入世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在入世谈 判中,开放力度最大的就是流通业,基本上是按大流通概念开放的,开放范围涵盖了从贸易 、批发、零售到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当前最能代表国际流通业先进性的是以“分销 ”为核心的新型营销方式,以前没有分销的外商投资企业只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已,而生产企 业一旦进入分销,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就将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全能王国”。真正的 问题在于对这种种冲击估计不足。
李金轩认为,外商对中国零售业的冲击实际上已经形成,这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的。 从1992年我国有限度放开零售业市场开始,国外一些大零售集团已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实际 开放的规模已经大大超出原有设想。虽然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被占去一部分,但从总量来说 不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不会超过5%。外商的市场占有量仍然很低。入世后,国外零售业大举 进入,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一个深长的过程,不会像闸门一开那样涌入。
黄国雄认为,我国商业零售领域对外开放中面临困难,可以概括为“三个承受能力薄弱” :一是市场的承受能力薄弱;二是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够,改革不到位,没有走出困难,个体 、私营不够强大;三是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差,如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四个差距 ”:一是营销观念的差距;二是管理水平的差距;三是营销方式的差距;四是服务差距。“ 一个不足”即资金不足。“对策”:中国商业一是要有自信。外商进入有优势,也有劣势, 外商进入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二是要做到自立,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使企业成为“四 自”主体;三要强化企业自身;四要强调调整结构,重点经营,要选择重点商品、重点环节 ,注入资本、实力经营。推广连锁、规模经营。“信息、服务和技术”三要素将决定未来商 业竞争。
万典武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批发零售业的提高和发展,但也让出一部分市场 和利润作为条件,这是开放的成本。开放批发零售商业要掌握“度”。这是指开放的地区、 行业、规模、进度等多方面的规划和认定:一是开放的地区应采取“递度推进”的原则,即 第一阶段是6个开放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第二阶段是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 计划单列市;第三阶段是全国大中小城市开放。二是开放的行业应是分阶段的,开放批发业 就是一个大的跨越;三是开放的规模应当是逐步放大的;四是开放的进度应当是渐进的。(注:《中国商贸》2000年第2期等。)
黄海认为,我国将在加入WTO后的三到五年内逐步取消对外商进入国内市场的一切限制。尽 管商品分销领域对外开放利弊共存,但综合分析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与零售业相比,我国 批发业将受到较大冲击,今后要加大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力度,研究解决批发企业的改革与发 展模式,大力推进营销改革,发展新型营销方式。
夏光仁认为,中国城市零售业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其关键环节是:(1)树立国际化观点,改 革组织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重视零售企业环境质量建设;(3)业态的多元化;(4) 完善法律,保证零售商业健康发展。(注:夏光仁《中国城市零售业国际化探讨》,2000年8月29-30日首届中日商业论坛(高级研讨 会 )。)
“内外贸行政管理合一”是理论界的一个焦点问题。1999年9月,胡平、张世尧、杨树德、 万典武等28位流通方面的官员和专家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内外贸行政管理合一建议》 ,《建议》分析了内外贸分立的弊端。提出了内外贸行政合一的设想:一是把内贸和外贸行 政管理机构合并,组建新贸易部;二是将内外贸易工作全部并入国家经贸委。并认为“第 一种设想较好,利内利外,利国利民,容易操作,建议采纳”。2001年1月,朱总理作了批 示,国务院体改办提出意见。指出:《建议》提出的“形成政策统一、竞争有序、高效畅通 的内外贸易合一的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的设想基本是正确的,可以作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探索的方向。国外也有类似机构,如日本的通产省、英国的贸工部、美国的商务部,都是统 一制定实施商品流通政策的部门。事实上,我国这类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像这些国家一样逐 步发 展成为贸工结合、内外贸结合的管理机构的趋势。但是,从近期看,实现内贸管理机构合一 的条件尚不成熟。第一,组建新贸易部涉及多个部门,并非合并现行的内外贸行政管理机构 能办到;第二,宜从企业入手,促进工贸、内外贸结合,为实现内外贸易行政管理统一创造 条件。”(注:万典武、杨德颖、余厚康《关于内外贸合—管理的探讨》(《中国商贸》2000年第1期)对 此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二、假日经济及假日消费的研究
自从1999年国家决定增加公民假日时间,达到114天,占一年365天的31.2%,人们有更多的 时间自主进行消费,假日经济或者叫做假日消费引起了理论界和商家的重视。有人认为假日 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 性强、牵扯面大、可持续发展的已成形的经济模式。近几年来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具有客观 性,主要基于三个现实情况:(1)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人们的闲暇时间有增 加;(3)我国进入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态势,商品和服务产品越来越多;(4)商业、旅游、 交通 、文化形成了假日经济的四大支柱,商品和服务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注:《假日经济火爆,请看各方评说》,《经济日报》2000年5月11日。)
有人认为假日经济是一种过渡。在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不存在假日经济这个概念。节假日 ,大商场一般是不开门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假日消费与平时消费没有大的区别。随 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假日集中消费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休闲度假将成为假日消费的主 要形式。黄国雄相对应提出了休闲经济的概念,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休闲经济已经摆 在我们的面前,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充实休闲时间,丰富生活内容,改善生活方式,休闲 经济包含的内容应该比假日经济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国庆、“五一”的节假日,更注重于平 时休闲时间。针对假日经济中存在的交通紧张、旅游景点的人满为患,许多专家提出了带薪 休假制度的建议。
有人认为,(1)对于商家假日经济不应是折价经济,也不应是高价经济。许多商家用折价来 制造假日经济的气氛,形成了假日经济泡沫,看起来销售额大幅破纪录地增长,实际上效益 下降。“市场经济=价格竞争(低价竞争)”,在价格竞争方面除了低价竞争外,还有高价竞 争 和不变价格竞争,而我国商家仅仅重视低价竞争是不可取的。(2)农村具有假日经济的较大 潜在空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也需要假日消费,如送文 化下乡,农民假日消费的潜在空间表现为农园经济、庭园经济、观光农业等,也是吸引城 镇居民假日消费的服务项目,具有开发的潜力。(3)假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可过分夸 大。假日经济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对消费具有拉动作用,能在短期内形成诸多热点, 但假日经济也是有条件的,如收入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收入是假日消费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 函数。在假日经济中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假日经济存在泡沫和水分,如许多商家是靠 打折或者有奖销售制造出的“巨大的销售额”;公款旅游消费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 要制度来加以约束;假日经济离不开政府保护竞争,规避垄断或过度竞争行为。
三、开拓农村市场及消费研究
农村市场是我国扩大内需研究的主要问题,1995-2000年农业相继丰收,农产品价格下跌, 在许多地方,农民收入增幅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理论界大多研究如何通 过调整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这一问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判断,有人认为,我国农村 经济进入到一个战略性转变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由提高供给转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 提高农民收入为阶段的时期。
对农村消费疲软,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既有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流通体制 不畅的原因,也有人们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启动农村市场应从农业结构调 整为龙头,以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导向,通过解决农产品的市场实现,来实现农民收入的 增长。
四、连锁经营及其供应链研究
2000年连锁经营会员企业有2100家,有连锁经营门店3.2万家,销售额为2300亿元,占全国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73%,比上年增长1.91个百分点。如果包括社会各产业部门的各种连 锁经营企业(非连锁经营会员)的连锁门店估计有5万多个,在5万多个连锁经营店店铺中,大 部分是正规连锁(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连锁店,而自由连锁形式较少。连锁经营已经渗透到 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以外的许多其他领域,如眼镜、医药、药材、烟酒食品、农资、家 用电器、音像制品、建材、假日饭店(Holiday Inn)等。连锁经营研究的重点转入到特许经 营连锁方面来,也转入到与电子商务的结构上来,人们开始研究连锁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配 送与连锁经营的结合,人们重点开始研究沃尔玛现象,这一最大的跨国零售企业,在全球拥 有4000多家店铺,2000年销售额达到1900多亿美元,并充分采用了连锁经营、物流和配送的 供应链以及电子商务的模式。人们开始研究肯德基的特许经营,研究麦当劳的直营连锁,探 讨国际特许经营的三大新趋势:(1)特许经营企业购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品牌嫁接(Co mbination Franchising)带来更多的商机;电子商务使特许盟主有了更经济的网络扩张手段 。奈斯比特“特许经营将是中国下个世纪的主导商业模式”的论断得到理论界一些人的认同 ,大家呼吁政府有关机构加快特许经营法律法规的制定。
五、电子商务及模式研究
2000年,我国电子商务在挫折中仍得到了迅速发展,B to B和B to C交易额分别达到了767 .7 亿元和3.9亿元。各种理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问题:
对于网络经济是否存在泡沫,泡沫是否有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争论较多。吴敬链认 为,狂吹股市泡沫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可能有什么助益。有人说,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 大量资金的支持,把股市炒热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网络业,这样就能够把新经济发展 起来。这种观点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不正确的。
洪涛认为:(1)电子商务的本质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商品流通领域里的应 用,是又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元冲击,电子商务不是虚拟的, 而是一种客观实在;(2)电子商务或者说网络经济确实存在泡沫,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反映在股票市场上,由于人们的预期,许多网络股的价值被高估了;二是反映在各 类网络公司的无序竞争上,在当前我国网民较少,上网企业不多,各种网络公司纷纷争夺这 不太大的蛋糕,这样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形成继大商场热、批发市场热、连锁经营热 、超市热之后的又一热浪;三是反映在网络末端上的重复建设,如ISP、ICP、ASP等相互跟 进 ,以及相互竞争,信息重复和信息垃圾并存,相互杀价,吸引有限的网民,而电子商务的基 础设施的建设则相对不足,如带宽相对不足等等。(注:《如何看待网络泡沫》,《经济日报》2000年5月26日。)
向欣认为,电子商务将催发零售业态的革命,传统的流通组织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尤其是 传统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的地位将产生重大改变,并有可能引发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 、连锁商店演进而来的网上商店为标志的第四次革命,在当前电子商务的重点应是B to B电 子商务。(注:向欣《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版。)
商贸理论界与网络界人士观点不同,他们认为,网上商店是商业零售业态的一次革命,但 网上商店不能取代店铺交易,物流和配送不可或缺,多种交易方式将长期存在,这是由于人 们多种消费需求和电子商务基础较差所决定的。(注:《网络经济不是泡沫》,《网络报》2000年5月22日。)
六、批发市场的短命论与创新论研究
2000年是批发市场大发展的时期,对于批发市场的发展,理论上一致认为,批发市场应控 制总量规模,调整结构,创新发展,许多批发市场提出“二次创业”。关于批发市场研究较 为有影响的研讨会,是“中国汉正街市场跨世纪论坛”,其中博士生导师就有20多位。丁俊 发提出调整、创新、提升、发展的观点:调整是指区域性布局调整;产地、销地、集散地批 发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现货有形市场与现货无形市场的发展性调整。创新是指制度创新、管 理创新、交易方式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等。提升是指:(1)运用推广信息网络技术;( 2)完善与发展市场中介组织;(3)培育一级、二级批发商;(4)完善税制,公平竞争;(5)全 国形成上百个年销售超过100亿的品牌批发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心批发市场;(6)创 造 条件组建股份公司上市;(7)创立批发市场文化。
对于批发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有两种观点:一是过渡性或短命论;二是创新论。短命论是从 两个方面来说的:(1)国外没有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随着工业现代化 水平的提高及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之相适应的批发市场将不断地趋于萎缩直至最终消失 。创新论者认为,21世纪我国将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GDP的进一 步增长,我国商品流通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商品批发市场将进入创新阶段。商品批发市场 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批发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进行创新 ,实现第二次飞跃,以延长批发市场的生命周期。我国农村集贸市场在21世纪前10年仍将存 在,批发市场仍将是21世纪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注:《我国小商品批发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其21世纪发展趋势——兼论武汉汉正街小商品批发 市场的发展》2000年中国汉正街市场跨世纪论坛。)
七、商业企业改革的进退论研究
2000年是商业企业改革的一年,一些商业企业集团逐渐形成较大的企业集团,如王府井百 货 与东安集团合并,北京燕莎与饮服集团联合重组等;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实行国有民营、民有 民营等;许多地方减少国有资本的比例,如重庆国有资本不再保留纯国有商贸企业。这一年 在企业破产方面有两个大的事件:一是“郑百文”的经营性破产;二是8月中国建材总公司 的政策性破产——国内首家实行政策性破产的企业,对这一现象理论上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八、西部开发应以流通为先导研究
实施西部开发,流通业如何发展,国家内贸局提出八项措施,这一问题也成为理论的一个 热点,中国商经学会、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举办了专题研讨会,《中国商贸》也开办了专版 研究这一问题。宋则认为,“西部开发要重商贸”:应转变观念,树立市场意识;科学分析 市场;打好特色牌;发展商贸,疏通经络。他认为,市场经济也可以理解为商贸带动性经济 ;商贸业是东西部联手的重要切入点,有可能带动西部经济的全面繁荣。万典武认为,西部 开发,流通一是应先行,二是确保同步,避免出现滞后被动的局面。张采庆认为,流通业一 是要理顺大宗商品批发网络;二是整顿、组建商品市场,主要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小 商品批发市场和商品城;三是在中心城市着手规划组建物流中心。洪涛认为,“开发西部应 以流通为先导”。余厚康认为,西部发展商贸应借鉴东部的经验教训:一是对商贸应有正确 的认识。要重视发展商贸业,不要忽视或轻视它。二是要有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性和被动 性。三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要搞重复建设和“面子工程”。四是商业企业改革要 紧紧抓住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不要以发展新型业态来代替或冲淡它。国有企业不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新业态搞起来也难以坚持。五是要开放市场,不要搞地区封锁,画地为牢。
九、农副产品流通如何应对入世研究
在我国即将进入WTO时,肉菜糖等农副产品如何应对?国家内贸局消费品流通司组织了WTO与 中国消费品流通课题,分别对生猪及肉类食品现代化流通体系、蔬菜流通体系、食糖现代流 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国家市场调控体系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重新构造中国消费 品流通体制,并出版了《WTO与中国消费品流通》专著。在国家内贸局消费品流通司主持召 开的座谈会上,专家们提出,必须积极进行政策、技术和法律准备,强化国家调控,尽快建 立 我国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要加快我国肉菜糖等商品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发展和完善 一批全国性的中心批发市场。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 副产品流通组织方面的创新与变革。应继续坚持和加强在WTO规则以内的保护措施,如生猪 、蔬菜的产销一体,副食品风险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 以迎接国际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国家储备糖和储备肉能与国际市场的变化结合起来 ,积极主动地影响国际市场,真正实现旺吞淡吐,动态平衡。国家内贸局等六部门联合推出 的“三绿工程”也是融入WTO规则、位于WTO“绿色”区域、属于间接保护措施的国内保护手 段,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密切配合,让“三绿工程”真正发挥成效。尽快制定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完善的法律环境迎接国际化竞争。
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及理论研究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看待’98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直是粮 食流通理论的一个焦点。大家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具有渐进性和过 渡性,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政企分开中存在的问题;(2)敞开收购中存在的问题;(3 )顺价销售难度较大,改革后粮价持续低迷;(4)封闭运行中也存在封闭不运行的问题。有人 提出,应提高粮改的认识,应按照三个客观标准衡量粮改:(1)是否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2)是否有利于搞活粮食企业;(3)是否有利于搞活粮食市场。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入发 展过程中,对改革的发展方向,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洪涛提出应把握我国粮食的发展方向 :(1)耕地减少的趋势;(2)粮食产量增长的趋势;(3)人口增长的趋势;(4)消费增长的趋势 ;(5)粮食市场化趋势;(6)两个市场联动趋势;(7)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体制趋势;(8)现代 企业制度的完善趋势;(9)粮食经营多种业态的趋势;(10)粮食经营多种经营方式。(注:洪涛《认真把握——我国粮食发展趋势》,《经济日报》2000年8月15日。)
一些 学者对国外粮食流通体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粮食流通体制研究,对我国粮食流 通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李思恒对“中国以占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3%的人口”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
针对粮食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有人提出限产减储调整结构的改革思路,即:(1)适度限产, 不是限制单产,而是适度限制总量,主要限制供过于求的粮食品种的生产,限制影响生态环 境方面的生产,将增产速度稳定在“零”增长,使总量增长趋缓,增加优质、高效粮食,以 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地方可借鉴国外的“休耕”或者“轮作”的作法。(2)减少储存。即 减少政府的储备粮,粮食储备特别是政府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粮食储备量增加,粮食的贷款 也会增加,必然带来粮食储备的成本增加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我国粮食储备体系是政府储备 (国家和地方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农民储备,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储备较少、农民自身 的储备能力较弱。(3)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我国粮食问题相对过剩,品种结构不合理,优 质品种较少,专用粮食不足等,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改革的主要任 务。
十一、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和绿色流通
尹世杰提出了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即:(1)生态需要是生态消费的着眼点;(2)生态 环境是生态消费的立足点;(3)生态产业是生态消费的支撑点;(4)生态文化是生态消费的闪 光点。(注: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求索》2000年第8期。)
李明生提出了绿色消费观,他认为,绿色消费是指人类生活消费中的一种崭新观念 , 它是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针对传统的消费观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生活消费观。程红主持的 课题组认为:绿色流通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一 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经成为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绿色流通是指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商品流通活动。这里 的商品流通,是指商品自离开生产领域直至进入消费领域之前的整个所有权交易及实物流通 过程。其行为主体以专业流通企业为主,同时也涉及有关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注:程红等《绿色流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物资流通》2000年第3期。)
十二、贸易经济学科建设
夏春玉、郑文全提出了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想颇具新意:
1.新古典经济学公理性研究方法的假设使流通被抽象掉:(1)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假 设使流通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2)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研究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抽 象掉流通。
2.经济学的格式化过程间接影响了经济学对流通的关注和研究:(1)格式化使经济学忽略了 对劳动分工问题的研究;(2)忽略了劳动分工问题的理论,将流通过程当作一个黑箱;(3)非 主流经济学也没有对流通问题有过深入研究。
3.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经济学家认识能力的有限性限制经济学关注流通的视野:(1)相对重 要性较大的要素或现象更能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2)商业和贸易相对重要性的变化使经济 学家忽视了对流通的研究。
4.我国流通经济学研究薄弱的历史原因:(1)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并不是完事的流通理论;(2 )新中国建立以后形成的政策解释学的学术传统使流通经济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产生;(3)没 有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使我国的流通经济学迄今仍未建立起来。
5.我国流通经济学构想的几点设想:(1)确定流通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如何找 到一个更具有综合性的体系,将解决现有的流通服务论体系和流通主体论的逻辑结构松散的 问题;(2)在资源配置理论和劳动分工理论综合的基础上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流通经济学;(3) 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在流通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完整的经济学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西 方经济学的综合,同样,完整意义的流通经济学也应该是马克思流通理论与以西方经济学为 基础的流通理论的综合。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两种理论自成一体,互不相同,且缺乏共同语言 ,要想将它们不是简单地拼凑,而是有机综合的确很困难,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将马克思流通 理论抛弃。(注:夏春玉、郑文全《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营销论文; 商贸物流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日报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