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治理模式的回归困境与对策分析
刘 宁*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 对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一直为当今社会所关注,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的模式面对社会利益多元化和基层问题复杂化,难以面面俱到。回顾历史,乡绅自治曾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收到良好成效,现代社会依旧存在乡绅阶层,但与传统乡绅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力结构下,一方面需要乡绅治理的回归来丰富基层治理形式,另一方面乡绅自治又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 乡绅;基层治理;乡绅自治
乡绅自治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优良传统,古代农村在地方领袖——乡绅的带领下实现了自治,这给当下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立足于对古代乡绅自治的研究,浅析现代乡村的自治现状和现代乡绅的角色职能,以古鉴今,推动现代乡村的良好治理。
在山洪灾害防治区要建立防灾减灾值班制度。每个村、组都要确定1~2名信号发送人。信号一般为预先设定的如口哨、打锣或手摇警报器等。为加强责任心和提高积极性,每个监护信息员每年可由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给予适当补助。建立预警预报系统是保证信息畅通的必要条件,预警预报系统的主要内容为:①在危险地区的居民点及观测点设立电话或对讲机等通信设备;②确定紧急避险的预警程序以及报警信号方式等;③确定信号发送的手段和责任人。
部分学者有存在论崇拜情结,似乎存在论问题要高于认识论问题,存在论者要高于认识论者,这种幻觉正好反映了知识论不发达的中国传统思维习惯。但忽略或轻视认识论的思维却决不是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主流思想资源。处理认识论问题是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之所在,伍德在《卡尔·马克思》中讲:“在《提纲》第二条,马克思以一定的方式关注了哲学上的怀疑论,即关注了对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之‘经院哲学式的’争论。”[30]在此,伍德提出了一个跟前面几种解读都不相同的看法,即《提纲》第二条的主题是处理认识论上的怀疑论问题。
一、追根溯源:乡绅自治奠定中国社会基层自治的根基
(一)传统乡绅的定义
乡绅,通常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意识形态的地主阶级,他们或是有些低级功名,或是为官致士后还乡为绅。王先明说,士绅阶层“学而优则仕”可立于庙堂之上,学而不优也可以凭借已有的“功名”、“身份”回到乡村社会控制基层权力,①政府赐其食禄、免其丁粮、尊其威望作为他们效劳政府的回报。
(二)传统乡绅的特征
第一是威望极高。乡绅通常是以情怀治乡,百姓对于乡绅个人威望的认同是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所以在宗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封建社会,乡绅利用地缘便利或宗族血缘关系得以发挥组织力和号召力。第二是学识渊博。首先教化民众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再者科举时代有官位限额,中举的儒生并非全部都能顺利进入官僚系统,那些沉积乡野的士子只能选择控制基层权力。第三是财富势力。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对于个人进入士绅阶层有着重要影响,张仲礼在《中国绅士》中统计的晚清时期士绅阶层,出身于士绅世家的人占总人数的65%,出身于普通百姓之家的占总人数的35%,由此可见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乡绅阶层趋于固化。
(三)乡绅自治下官、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代王朝“国权不下县”,政治统治主要是通过上层官僚机构达到每一个县,再以乡绅自治为中介,最后由基层宗法家族到达每一个家庭,有效的节约了行政成本。19世纪道嘉年间人士姚莹曾说:“绅士信官,民信绅士,如此则上下通而政令可行。”②在和平稳定时期,统治集团主张“与民休息”的政策,不干涉农业生产,因此对底层的控制必须依赖拥有文化以及伦理威望的乡绅阶层。乡绅架起官——民沟通的桥梁,是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推动了农业社会的整合。
(四)传统乡绅自治的作用
现代乡绅阶层是村民的带头人和代言人,是活跃于基层非政府组织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作为地方精英以众筹或者募捐的方式获得资金,自发组织百姓投身于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的活动中,以满足人们最低程度的生产生活需要。现代的乡绅并不一定是农民,也可能是地方企事业单位或人民团体中的精英。在现代农村中,村委会成员、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基层妇联等组织的领导者都可以视为现代乡绅阶层。
二、以古鉴今:乡绅自治回归的时代呼唤
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总要求下,政府倡导“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由村两委带领实行村民自治。村两委接受乡镇政府的领导上传下达,同时架起沟通的桥梁反馈民间舆情,但这种政府主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衍生出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乡镇政府将村两委视为其隶属机关随意摊派任务,导致村两委在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上自顾不暇,在独立处理本村公共事务上分身乏术,不能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在村两委自身无力解决的领域,政府也不能及时补位;另一方面,当前各地村委会成员文化程度低,在群众中难以树立较高的威信,在地方建设的自发筹资方面能力欠缺,财政上过度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补助,使得农村内部基础设施的修建、完善和维护等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政府失位、村两委乏力的情况下,现代乡绅作为活跃于群众中精英,更了解群众所需,为了实现基层的良好治理和乡村的振兴发展,时代呼唤乡绅自治的回归。
第一是人才缺失造成现代乡绅阶层后继无人。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一个大的农业社会,在它境内所见到的无非是些乡村,即有些城市——如县城之类——亦大多数只算大乡村,说得上都市的很少。传统乡绅阶层并没有城乡差距所造成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而现代乡绅阶层是成长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农村走出去的知识分子普遍缺乏桑梓情怀,一来是基层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不如城市,知识青年不愿回乡,二来是农村家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大学生回乡就是没出息,这种固化的观念给乡村吸引人才造成了巨大障碍。人口的单向流动使农村成为“文化沙漠”,现代乡绅阶层难以在缺乏文化内核的乡村培养起来,现代乡绅自治也只能成为一种空想。第二是乡村宗族势力对现代乡绅培育的干扰。现代的农村社会不同姓氏的农民混杂而居,尤其是近几年实行农村合并建制后,不同地域、民俗的村庄糅合在了一起,看似宗亲血缘观念逐渐淡化的背后,却是宗族势力造成更为恶劣影响的事实,例如在基层选举和公共事务的投票中,家族势力大的自然更有优势,而年轻的知识分子缺乏组织力和号召力,难以承担带领乡民实现自治的重任。第三是基层腐败问题对现代乡绅威信的腐蚀。信任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现代乡绅自身,而在于基层贪腐问题的加剧,国家给予农村发展以政策的倾斜和财政的支持,村委成员利用职务便利中饱私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村民对村委工作的抵触情绪和对公共事务持冷漠态度,真正热爱基层事业的现代乡绅难以得到群众支持。
(一)乡绅的新内涵
187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绅衿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世之有绅衿也,固身为一乡之望,而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也……一乡有善事则身先倡率,以行为筹划以成就一乡。一乡有恶人则设法劝戒以改过惩治以警邪。有余之家或遇灾荒则捐资以相助无力之家,或有当兴之利则多方以赞成,或有当除之弊则多方以正规,乡皆如此。”乡绅在治理过程中担任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剿匪平乱、维护治安,地方的稳定不能仅依靠政府,乡绅领导的团练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是力倡文教、净化风气,乡绅全面负责乡村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化,他们创办义学、书院和私塾,对民风的净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将儒家意识形态的认同贯彻到基层的重要措施。第三是断讼止争、执行乡约,古代县衙辖区很广、公务繁忙,一般的民刑纠纷通常是由乡绅调解,在这过程中乡约、族规等习惯法是重要的评判依据,因此乡绅还负责乡约的制定和执行。第四是赈灾救荒、组织建设,灾患之年国库发放一部分赈灾资金,剩下的由乡绅出资和筹集,灾后重建、建桥修路、兴修水利等公共事务概由乡绅负责。除此之外,乡绅还有抚绥四夷、奖励耕织、舆情上达的职责。
(二)传统乡绅与现代乡绅的区别
现代乡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阶级地位不同,现代乡绅消除了阶级身份,不再像传统乡绅那样是高高在上的基层权力掌控者,法律的执行者只能是国家,传统习惯法已经不具备绝对的约束力。第二是作用方式不同,乡绅自治的方式在封建社会更像是一种统治,乡绅的权力地位具有不可侵犯性,而现代社会倡导民主,社会呼吁“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现代乡绅只是社会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并不具备超越政治组织的绝对权威,普通民众拥有发言权和自身事务的决定权。第三是作用范围不同,古代县级以下概由乡绅负责治理,而现代乡绅活跃于乡镇以下的民间,乡绅自治是政府治理和村民自治模式以外的一种补充。
(三)培育现代乡绅的必要性
古代乡绅自治有效填补了国家政府与县级以下基层社会之间的权力真空地带,扩展了乡村的治理空间。建国后我国基层的政权组织是乡镇政府,农村设有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政府权力的渗透严重压缩了农村的自治空间,村民自治并没有发挥出理想效果,推行现代乡绅自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透析现状:培育现代乡绅自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一)现代乡绅自治模式面临的困境
为使机构整合下沉到位,2016年3月,在坚持超前谋划、统筹运作、积极推动的基础上,河间市整合原质检局、工商局、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建立了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机构整合和优选改革,组成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河间局成为河北省唯一独立设置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的县级局。
(二)发展现代乡绅自治模式的对策
培育现代乡绅,发挥现代乡绅自治的积极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首先政府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基层服务者提供政策优惠和财政补助,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消除知识分子投身基层建设的后顾之忧,才能吸引人才回流。再者,必须坚定推进基层扫黑除恶工作,遏制宗族势力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干涉,同时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种基层社团组织,给予现代乡绅阶层足够的施展空间,使民主精神发扬起来,农民选出自己信赖的、真正有能力带领自己发家致富的带头人。最后,党和政府要坚决打击基层腐败,净化乡村的社会风气,改善地方精英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固化形象。与此同时,现代乡绅作应该带领人民发扬民主监督精神,与腐败势力作斗争,维护群众利益,树立现代乡绅的社会威望。
声乐调节不但发生在和声色彩中,也发生在合唱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自然地根据场地的共鸣调节人声,这不但使整个合唱团成了一件音色温和饱满的乐器,也使每个人身心愈发和谐。这在合唱音乐会的开始和结尾处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家开始热身的时候,整个团体的音色分散而僵硬,而到最后,已变得非常温暖感人,每个人都洋溢着满足、喜悦的笑容。
[ 注 释 ]
①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农村的结构变迁(1901——19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
②姚莹.复·本府求言摺子.《皇朝经世文编》第23卷.冯尔康,韦建华.清人社会·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00:121.
[ 参 考 文 献 ]
[1]周庆智.中国基层社会秩序变迁及其建构涵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01):17-33.
[2]高福顺.古代“乡绅之治”开启基层治理密码[J].人民论坛,2017(35):142-144.
[3]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J].党政研究,2016(03):42-48.
[4]张传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现代乡绅的政府培育[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3):150-156.
[5]朱虹林.浅谈宗族势力复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03):21-22+58.
[6]张白帆.论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J].社会中的法理,2014,6(01):86-119.
[7]王先明.近代乡绅——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
*作者简介: 刘宁(1995-),男,汉族,河南长葛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9-0077-02
标签:乡绅论文; 基层治理论文; 乡绅自治论文;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