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企业论文,竞争优势论文,源泉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企业的竞争范围及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对此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一种理论解释是Porter(波特,1980、1985,中译本)的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他从产品市场的角度来考虑竞争范围,据此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即企业所选择的市场位置(注:在Porter提出的“五力”(进入者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佩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同业竞争)分析框架中,企业是一“黑箱”,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存在于企业外部,即能为企业创造持久优势与超额收益机会的市场结构,企业只需把握好产业结构,占领有利的市场位置,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与超额收益,并通过限制那些可能降低收益的竞争优势量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另一种理论解释与Porter的理论正好相反,即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学振,这种理论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理解竞争范围,并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那些在要素市场不能够买到的、内生于企业连续行动所累积的资源(注:企业资源学派认为,资源指企业所有资产,包括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及组织技能等隐性知识,企业被视为被一个层级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束.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地位壁垒所产生的“Richardson”租金。企业获取资源也就是获取竞争优势,通过长期投资与那些不可模仿与交易的资源积累获得。)(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Barney,1986、1991;Barney et al.,2001)与企业能力。(注:企业能力(firm capabilities),指企业根据环境所积累的组织知识、组织技能、管理能力(managerial abilities)。)其中,以资源为源泉的竞争优势通过“隔离机制(isolative mechanism)”来保持,以能力为源泉的竞争优势通过组织学习与知识创造来创建。我们认为,上述两类理论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者强调外部市场结构,后者强调企业特质性的资源与能力。实际上,企业间的竞争,不仅存在于产品市场,而且存在于要素市场。本文在综合考虑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基础上,从企业能力的角度来探寻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表现及其源泉。
二 企业的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表现
本文将企业竞争的范围分为两个部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含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并根据竞争的范围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
(一)企业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的表现
产品包括商品(goods)与服务(services)。在产品市场上,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为买方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注:在这里,我们假定产品价格通过自由侃价来确定。)。这一表现中含有效率与价值两层含义。在效率方面,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具有时间概念的满足买方需求的企业生产率。在这里,“时间”的概念不是“日历时间”概念,而是“逻辑时间”概念(Barney,1991),即竞争者复制、模仿与替代的容易程度(注:在企业资源学派看来,模仿、复制与替代的容易程度,由资源的异质性决定,而异质性是通过持续的组织学习积累而得。)。对于两个竞争者,如果竞争者B能很容易模仿、复制与替代竞争者A的产品,那么竞争者A的企业竞争优势就不持久;反之,则持久。对于生产率,表现为日历时间性质的劳动边际产出与资本边际产出。对于具有相同市场位置的竞争者而言,谁的生产率越高,谁的竞争优势越强。从效率层面来看,时间概念是第一位的,而生产率则是第二位的。
在价值方面,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买方提供更多的价值,即更高的产品性价比。这种性价比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心理价值(the value of psychology),二是使用价值(the value of using)。在心理价值方面,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企业的产品设计能为买方提供心理满足感,包括炫耀与个性的满足等。在使用价值上,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能为买方带来应用上的便利。从价值的层次来看,不同的市场位置、心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重要性可能并不相同。
从效率与价值两个方面来看,企业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上表现为四个方面:逻辑时间、生产率、心理价值、使用价值。其中,逻辑时间最为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其他3个方面都是对其的补充。
(二)企业竞争优势在要素市场的表现
企业竞争在要素市场的表现是,以更低的要素价格/质量比(the ratio of price/quality)来获取要素(注:在这里,我们假定要素价格通过自由侃价来确定的。)。
在资本市场,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能及时的以更低资本成本获得包括投资资本(investment capital)与组织资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在内的资本。其中投资资本主要以发行证券、长期信贷的方式来筹集,其资本成本表现为风险调整后的各类支出,如利息、股息等。组织资本通过收并购来获得,其资本成本包括收并购成本,以及收并购后组织整合(organizational integrating)的成本。
在劳动市场,企业竞争优势表现为能及时的以更低劳动成本获得整合所需的劳动技能,其中的劳动成本包括对劳动技能的定价成本(注:关于“计件”性质与“计时”性质的劳动技能分析,可参见张五常(1986),在这篇论文中,张五常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计件”与“计时”报酬的定价成本。但是,在张五常的定价成本之外,还存在另一类成本,即多种劳动技能整合为组织技能的管理成本(the managerial cost)。而本文劳动成本就包括这类成本。)(张五常,1986),以及多种劳动技能整合为组织技能的管理成本。无论何种劳动技能,在被企业选择后,都必须和企业内部的劳动技能整合,否则,这种劳动技能的使用成本加大。如果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劳动技能的成本对每家企业都相等,企业竞争在劳动市场的表现仅仅表现为该种劳动技能整合为组织内部的成本。如果这种劳动技能属于“计件”性质,那么还比较容易整合;如果这种劳动属于“计时”性质,那么这种整合就不容易,其成本也相对较高。
综合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企业竞争优势要素市场的表现除了包括能及时的以较低成本获取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要素整合入组织内部所指的组织成本,而这种组织成本,既表现为“逻辑时间”上的成本,还表现为数量上的成本规模。
(三)企业竞争优势表现的分析框架
图1给出了一个企业竞争优势表现的分析框架。图1中,左右两面分别是企业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表现。所有的表现中,在生产率、心理价值、使用价值、投资资本成本、劳动技能报酬方面的表现,都可以采用定量指标直接测算、比较。但是,由于存在因果不明(causal ambiguity)(Lippman and Rumelt,1984),逻辑时间、组织整合成本、组织技能成本三个表现,难以用一个或一组定量指标来直接测算与比较。
图1 企业竞争优势表现的分析框架
对于逻辑时间、组织整合成本、组织技能成本这三个表现,按照Barney(1991)的分析,它们在实质上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
三 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基于企业能力的分析
企业能力理论以Diericks和Cool(1989)的研究为发展始点,经过Prahalad,Hamel(1990)、Leonard-Barton(1992)研究的推动,以Teece等(1997、2000)的研究为正式形成的标志。
(一)不可交易资产(nontradable assets)—持久竞争优势
1.分析框架与研究意义。Diericks和Cool(1989)(注:Diericks和Cool(1989)的观点基本上针对Wernerfelt(1984)与Barney(1986)这两篇论文。)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竞争优势持久力的源泉是什么?在他们看来,Wernerfelt(1984)与Barney(1986)将强势市场位置作为企业竞争优势与超额收益的基础的观点过于狭隘,并忽视了为获得或保护强势市场位置而需被配置的资源束(resource bundles)。他们认为,竞争优势的持久力来源于强势资产位置,而非强势市场位置。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个“资产存量积累”分析框架来分析这一问题。
Diericks和Cool(1989)提出的“资产存量积累”分析框架的关键意义在于内生化了竞争优势的持久力,即企业为在产品市场上有效竞争所必需的资产存量,只能通过具有连贯性的投资或流量才能积累起来,被内生地发展出来。而企业资产位置的持续性取决于它被模仿与替代的容易程度,而这种容易程度又取决于积累资产存量所需要的(逻辑)时间、各种资产存量的初始水平、成功原因的模糊性等因素。
2.不可交易资产—战略资产存量。Diericks和Cool(1989)认为,企业为在产品市场上竞争所配置的资产分为可交易的和不可交易的。可交易资产,即能从公开市场获得的资产,不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因为其能被竞争者通过自由交易而复制;不可交易资产,即不能从公开市场获得的资产,是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于不可交易资产,选择在要素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其配置到产品市场,才能实现其潜在的租金收益,而由于不可交易性,其以固定供给形式存在。相反,没有不可交易资产的企业,只能寄望于建立这类资产来实现其产品市场战略。
Diericks和Cool(1989)认为,不可交易的资产,比如质量声誉、强悍(toughness)声誉、企业特定的人力资本、代理商忠诚、研究开发能力等等,是买不到的,只能由企业“建立”,这些资产分为存量与流量,二者的关系犹如“浴缸”中的水位变化一样。在这些资产中,战略资产,即在一段时期里遵循一组连贯政策的积累性结果,就是这类资产所共有的基本构成,战略资产存量(stocks)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资产流量(flows)选择合适的时间路径所积累而成,是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与不可替代的。
3.强势资产位置的持久力—持久竞争优势。Diericks和Cool(1989)认为,不可模仿的战略资产存量是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第一,这类资产多属软资产,其存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第二,资产存量水平具有规模效应,较高存量水平有利于资产的积累,即“成功孕育着成功”:历史上的成功转化为有利的初始资产存量地位,而后者又进一步促进资产的积累。第三,一项现存资产存量的积累不仅取决于它自己的水平,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存量的水平,所以模仿成功者的某项资产并不一定导致成功。第四,资产存量中各种要素的确切作用经常很难确定,由于没有能力去识别和控制真正起作用的变量,积累资产存量的过程是随机的和非连续性的,只是由资产存量的水平来决定成功的概率。某些资产存量,由于存在因果模糊性,不能完全确定哪些因素在积累过程中发挥作用。显然,其他企业模仿这种资产存量几乎不可能。由于资产存量的难以模仿性,他们认为,比模仿更具有威胁性的是资产存量的替代,成功的替代使原有资产存量价值迅速降低,因为它不再为顾客创造价值。
(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与核心刚性(core rigidity)—持久竞争优势
1.分析框架与研究意义。Prahalad和Hamel(1990)的工作承继了Diericks和Cool(1989)内生化持久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同样回答的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但他们认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内部内生的“核心能力(注:Prahalad和Hamel(1990)对“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只是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核心能力“是组织的集体学习,特别是学习如何协调多样的生产技能并如何整合多重技术的源流”,是“关于组织工作和提供价值”,是“沟通、卷入和致力于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它涉及许多层次上的人员和所有的职能”。此外,核心能力不会随着使用而磨损,反而会因为得到应用和分享而被增强。在国内,很多学者将“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理解为“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核心能力”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竞争是分层次的全面竞争,核心能力通过组织学习来获得。
Prahalad和Hamel(1990)研究的关键意义表现在,企业不仅仅生产产品,而且还创造、积累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内嵌于组织,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竞争,实质上是组织内嵌化的组织知识与技能的竞争。这等于将一直被视为“生产函数”或“黑箱”的企业打开了,引导理论研究与开始重视企业组织的“知识创造与积累过程”。
2.竞争的层级性:核心能力—核心产品—终端产品。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管理者不应只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而应从核心能力的角度看问题。他们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应该是,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培植孵化预料不到的产品的核心能力。因此,管理者的关键任务是要创造这样的组织:它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并创造出顾客没有想到但却需要的新产品。
Prahalad和Hamel(1990)认为,作为组织知识与技能的核心能力,应具有三个标准:(1)应该能提供进入许多产品市场的可能性,具有范围经济效应;(2)对终端产品的顾客提供明显的使用价值;(3)应该让竞争者难以模仿。从这三个识别标准来看,所谓的核心能力,并不是指个别技术,而是指把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各种技术和技能协调、整合起来的能力,包括企业某些特殊专长、企业在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有关组织内部的协调和学习的整体形式(pattern)等等。对于核心产品,他们将其定义为联结核心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间环节,是实际贡献于终端产品价值的元件和组件,它是核心能力的物质体现。
Prahalad和Hamel(1990)区别了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终端产品这三个层级,将产品竞争理解为三个层次上的全面性竞争,而且每一层级的竞争又具有不同特点。图2列出了产品竞争的层级结构。在这个层级结构中,终端产品的竞争不仅仅是终端产品的竞争,而且还是核心产品与核心能力的竞争。在核心能力层级上,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在某一产品族的设计方面建立领导地位;而为保持所选核心能力领域的领导地位,企业应该寻求核心产品在世界市场份额上的最大化。显然在不同的层次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力的逻辑时间也不一致,而核心能力就构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基础。
图2 产品竞争的层级结构
3.外部环境与持久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核心刚性。作为对Prahalad和Hamel(1990)核心能力概念的中性特征的研究,Leonard-Barton(1992)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提出核心能力和核心刚性是一个硬币两面的观点,从而令核心能力分析框架具动态性与普遍意义。
Leonard-Barton(1992)认为,企业的研发活动与其核心能力相互作用,核心能力一方面可以增强研发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阻碍研发活动,成为核心刚性。这种核心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雇员的技能和知识方面;二是在技术系统方面;三是在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方面;四是在企业价值观方面。因此,核心能力不是中性的,嵌入在企业中的知识集合也会给企业带来问题。过去对企业非常有用的价值、技能、管理系统和技术系统,现在可能仍然对一些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有用,但是对另一些项目而言,却变成了核心刚性——不适用的知识集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核心能力会被取代,但这种替代或更新不会在一个时期内发生,因此必须主动解决因实行新的研发项目而暴露出来的核心刚性,并通过引入新的能力来为组织变革铺平道路。
(三)动态能力—持久竞争优势
1.研究框架与研究意义。技术的快速变迁与不确定性所形成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D'Aveni,1994),要求企业是动态的企业(dynamic firm),快速地顺应环境。Teece等(1997)从“外部环境—组织能力”的层面分析了超级竞争环境下企业持久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并提出一个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Teece等(1997、2000)研究意义的关键在于其分析的连续逻辑时间的持久优势问题。如果将资产存量积累分析框架与核心能力分析框架,视为一个逻辑时间的分析框架,那么动态能力分析框架是一个连续逻辑时间的分析框架。因此,他们的研究在理论上明晰了支撑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就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2.动态能力—持久竞争优势。Teece等(1997、2000)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competences)的能力(ability)。其所反映的是,即使在技术进步、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s)与核心僵化的不利条件下,企业成功获取创新形式的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ability);而“动态”是指为与环境变化相一致而更新自身能力(competences)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为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而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巧、资源与功能性能力(competences)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Teece等认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是区别市场和企业的关键,因为企业内部以非交易方式组织的管理行动所形成的组织能力,恰恰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复制的。基于此,Teece等将“组织与管理过程(organizational & managerial process)”、“位置(positions)”、“路径(paths)”,构成其动态能力模型。
在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中,Teece等将“组织和管理过程”分为三个过程:协调/整合、学习、重构和转型。将“位置”定义为企业特定的资产,包括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结构)资产、组织边界,它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所有这些资产中,重要的是那些不可交易的知识资产及其互补资产,将“路径”分为“路径依赖”、“技术机会”。“路径依赖”指以前的投资和惯例历史制约了未来行为,当收益递增时,路径依赖的重要性会被放大。通过考虑技术机会,路径依赖的前景可被确定。“技术机会”是基础科学的传播、普及与新科技突破速度的函数,但不完全外生于产业活动,它部分决定了产业活动的速度与空间,并具有企业特质性。
动态能力模型的基本逻辑是,因为以组织惯例、技能和互补资产为基础的组织能力,包含大量的企业特定的隐性知识,所以企业的组织能力难以复制、模仿。而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在企业内部运行的、由过程和位置所决定的高绩效的惯例,其演进的方向受路径依赖(包括递增的收益)和技术机会的影响。此外,由于价值、文化和组织经验等“软”资产的难以交易性,组织能力一般来说是无法买到的,只能在长期过程中被发展出来。
四 结论
虽然企业竞争优势尚无一个严格的定义,但通过对企业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表现的分析,可以探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分析表明,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测量与比较的,另一类是难以直接测量与比较的。竞争对手可以观察、意会到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上的一些表现,并通过模仿等手段来削弱对方的竞争优势。而逻辑时间、整合组织的成本、组织技能成本这些竞争优势表现,即使竞争对手观察到,意会到,也难以通过模仿、仿制手段来削弱该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支撑这些难以模仿、仿制的企业竞争优势表现的因素,就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性的源泉。
从企业能力角度来分析,企业内嵌化的知识与组织技能,特别是具有范围经济效应的那些组织知识与技能,即核心能力,是企业在一个逻辑时间内的竞争优势源泉,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经济效应的大小决定了这个逻辑时间的长短。在竞争对手出现替代行为时,企业竞争优势会消失。如果是超级竞争,那么企业竞争优势与竞争优势消失的速度会非常快,也就是说逻辑时间非常短。对此,竞争双方的根本对策是发展动态能力,从连续逻辑时间的角度来建立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标签:核心能力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存量资产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逻辑框架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逻辑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