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图书馆公益性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势群体论文,公益性论文,图书馆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并提供利用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机构,作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和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免费教育的功能,在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政治势能。但是近年来受商业思潮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状况的压迫,图书馆界越来越倾向于取利行为。目前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也有人宣称应该向用户收取信息使用费,否则著作者、出版者、系统开发者就没有积极性。这种观点和做法并不具备社会伦理的合理性,是对图书馆公益性的公然挑战。它不仅违背了图书馆免费服务的立馆原则,更损害了广大弱势群体获得知识和教育的权利,最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不仅是一个社会道德、社会责任问题。整个社会应把图书馆的公益性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
1.弱势群体的特点及根本成因分析
弱势群体是指过着物质与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人群。我国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产生的,主要包括城市下岗人员、贫困的农民、城市农民工、以及残疾人群体等。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庞大,生活窘迫。据全国总工会的权威数字显示,2002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约710万人,全国生活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上的职工有1828万人,专家则认为超过2500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推算,目前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打工者已高达73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有3000万。他们生计艰难,抵御生活变故的能力极低。
(2)政治地位衰落。他们曾经是传统的利益群体,是在这场社会变革中牺牲较多的人群。比如城市下岗职工,不但他们的“铁饭碗”被打破,而且其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也几乎消失殆尽。广大的农民,他们也曾在最初的农村经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森严壁垒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之成为经济实力最薄弱的群体,此外,他们还要缴纳沉重的税负(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向农民收税的国家之一)。
(3)心理及行为倾向于非理性。生活的窘迫和政治地位的跌落使他们深受相对剥夺感和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双重困扰,是改革过程中最没有承受能力的人群,容易引发对改革开放的否定性评价。他们对激烈变化的社会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困惑、茫然、报怨甚至嫉妒,心理素质脆弱,倾向于以非理性方式而表达自己的诉求。
(4)较强的整合性易演化为集体行为,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无庸讳言,目前中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反抗,在城镇,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的犯罪率逐年上升,成为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弱势群体是我们社会中的基本劳动群众,是我们政权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是载舟之水。目前,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注意到,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多从经济角度去考虑。比如我国正在架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主要侧重于经济保证方面。这种被喻为生命线的保障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城市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即使这个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它仍是一个作用有限的保障体系。因为对于弱势群体来讲,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能使他们“活着”,而他们的根本诉求是要彻底摆脱弱势群体的处境,是要“发展”。
实际上,经济资源的缺乏只是弱势群体成因的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其基本能力的缺乏,而这种能力的缺乏来源于对知识或文化资源占有上的不足。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0年对农村贫困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的贫困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3%;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贫困发生率只有7%-8%;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有一半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中专以上学历的劳动力仅有20%左右处于1000元以下。对城市失业状况的调查也证实,劳动技能的提高是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根本路径选择。如当前扩大就业的难点,除了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无技能和低技能的劳动力严重过剩,中高技能的劳动力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全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则明显不足,大量失业和待业的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当今社会,弱势群体不但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缺乏,更是文化资源缺乏的一个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可能进入主流社会的唯一指望是对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因此,对弱势群体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救助就应该从提高他们对文化和教育资源占有程度的角度去考虑。社会能否公正、公平地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能否很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公益性图书馆在关注弱势群体问题上独特的政治势能
首先,公益性图书馆是政府对所有社会成员应尽的职责,是社会平等的一种象征。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社会效用与价值也不一样,但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命价值却是相同的,都有作为人所拥有的价值与权利,都应受到尊重、关怀与呵护。弱势群体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政府及全社会有义务给予关怀和协助。图书馆作为公共物品,它实质上是以整个社会的名义对弱势群体体现同情、善意和关怀的媒介,是能够以民主、法制、人权的原则,维持主流社会与弱势群体间至少是最低限度的,公民权利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同时,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机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体现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所指出的:“公共图书馆的大门必须是自由平等地向全体社会成员敞开”,图书馆的公益性对公民权利平等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它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无差别的服务理念和无偿服务行为体现了一种真正的平等,体现了弱势群体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政治愿望。
其次,公益性图书馆更能满足弱势群体的精神需求。弱势群体的“弱势”主要表现为物质或经济上的不足,但经济上的弱势并不代表着精神上的弱势。相反,他们对精神产品的渴求更加强烈和迫切,公共图书馆和其它各种公共文化设施是他们所最能依赖的精神资源。来自美国的最新调查报告资料显示,在美国失业者利用公共图书馆上网约是一般人的3倍,退休、退职者利用公共图书馆上网是一般人的2倍。我国广东东莞市长安图书馆,95%的读者是当地的农民工。在文化和精神产品日益成为商品的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最后一方免费提供文化和精神食品的机构,满足着弱势群体对精神产品的渴望。它以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成为弱势群体的心灵圣地和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公益性图书馆在维护社会稳定问题上能够起到“减压阀”的作用。它具有特殊社会教化功能,能够缓解各种矛盾。英国政治家早在1850年就敏锐地意识到公共图书馆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在他们看来,“公共图书馆法如能通过,等于配备了最便宜的警察”,日本森耕一在《图书馆的话》中指出:“防范所需的国家开支,几乎等于照此法建立公共图书馆所需的费用。”前不久,洛杉矶的选民否决了改善警察服务的提案之后,批准发行了高达1.78亿美元的债券,用于修缮28处图书馆分馆和修建4处新的分馆。美国从政府到社会成员对公共图书馆的体认,值得我们借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国是个奉行金钱至上的国度,但公共图书馆却始终坚持无偿服务的公益性原则,这更值得我们深思。
3.公益性图书馆是弱势群体累积知识和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
对弱势群体来说,政治资源太虚幻,经济资源又太稀缺,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其后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因此成为其能够忍耐的最后底线。但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日益成为一种产业。在并非义务的基础教育面前,在费用高昂的高等教育面前,弱势群体以知识赌明天的愿望被无情的击碎。而图书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收藏的丰富的文献,使图书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它的公益性的主张更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免费的、终身的教育场所,让其能在这里以零投入而获得知识和信息,掌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进而在社会上得到一席之地。
如果说,图书馆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服务,则更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成为弱势群体累积生存资本的有效手段,这是社会对弱势群体最长远,最有效力的关怀与救助。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信息和知识正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谁能拥有知识并有效利用,谁就能拥有财富。知识不但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部分,还是人们累积物质财富的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手段,目前它更已经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一个标准。弱势群体愈能越快越多的占有社会所需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就能越彻底地摆脱困境,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当今社会图书馆的公益性更具有崇高的、道义上的绝对价值:现存社会保障制度只能维系弱势群体的“生存”,而图书馆的免费终身教育和信息提供服务,则能使弱势群体有机会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积累参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资本和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发展”的能量。
4.坚持公益性:图书馆的自我拯救
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为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从贵族藏书楼嬗变为平民图书馆之后的神圣使命和天职,在当代坚持公益性更是图书馆的自我拯救。
首先,公益性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的资本由政府提供,来源于社会,是大家的,因此它不能成为图书馆界所独享和谋生的资本。衡量它好坏的标准不是它赚了多少钱,而是它取得了多大的社会效益。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第一句所指出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事业”。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为社会服务的宗旨维持着并终将维持着图书馆的生存。纵观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公益性、福利性的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如果图书馆远离了公益性服务,把自己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以营利为目的,那么图书馆就会失去政府的财力支撑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必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
其次,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会为图书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拥有全面、完备的信息,对社会可起到一定的整合调控作用。此外,人数众多、渴望发展、渴望改变自身现状的弱势群体,更亟需图书馆的免费教育和信息协助,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是社会所必需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无偿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它保障一无所有的人也能获得教育和知识,以积累最基本的生存资本,这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最大意义的彰显。
再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保障制度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是政治问题,它不能按要素分配,而只能是实行按需分配。公益性还是图书馆一个很重要的自我界定,是图书馆与其它营利信息机构的本质区别所在。公共图书馆的运营不能按照企业的特性去进行,而必须首先考虑它的社会价值和效用,保证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
总之,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保证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除了为强势阶层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较多的收入,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愿望也应得到尊重和实现。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弱势群体最缺乏的资源是文化和知识资源,对弱势群体最大的剥夺是教育机会的剥夺,社会对知识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对弱势群体最重要的投资,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率的投资。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另一种“国家机器”,公共图书馆更应大力弘扬公益性服务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为广大的农民服务,为广大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以及其它弱势群体服务,为中化民族的振兴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