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 130021
摘要: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是哮喘治疗的重要部分,中医药对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从脏腑论治,痰瘀论治,虚实论治以及外治法几个方面论述中医药在哮喘缓解期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哮喘缓解期;脏腑论治;痰瘀论治;虚实论治;外治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这种慢性炎症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
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学中属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哮喘指由各种疾病引起的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的症状;狭义的哮喘亦称哮病,为本文论述重点。中医诊治哮喘历史悠久,《内经》中无“哮病”之称,但是有“喘鸣”“喘呼”之类的记载,与本病发作特点相似。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同时还进一步提出“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准确的阐明了哮的临床特征和实质内涵。
哮喘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缓解并控制症状,而在缓解期中医药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哮喘缓解期的中医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内治法
1.1脏腑论治
1.1.1补肾法《类证治裁?喘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现代中医学者也充分认识到肾在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性,常在临床治疗上以补肾立论[1]。沈自尹等[2]以温阳片(由生地黄、熟地黄、附片、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治疗 284 例哮喘缓解期患者,以小青龙汤作为对照组,进行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的研究,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3.7%~75.0%,对照组显效率仅18.5%~22.2%(P<0.01),且治疗组IgE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抑制T细胞(Ts)显著上升,而对照组则无相关变化,提示温阳法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总IgE和特异性IgE的季节性升高,从而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以致减轻或中止哮喘的季节性发作。
1.1.2补脾法吴兆利[3]从小儿肺与脾在生理、病理诸方面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认为脾胃虚弱,痰浊内生为小儿哮喘的宿根;小儿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易感外邪,诱发哮喘。刘自力等[4]采用培土生金法,以益气定喘汤(由党参、黄芪、白术、柴胡、升麻、防风、陈皮、当归、炙甘草等9味中药组成)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5例,对照组30例采用氨茶碱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8%,对照组为7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肺功能及EOS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1.1.3肺肾同治法赵四林等[5]认为,哮喘缓解期治疗当以温肾阳为主,并补肺气,补肾以助相火温肺化气,纳气归之,金水相生,阴阳互济,呼吸乃和则喘平。将96例缓解期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服用加味二仙丸(由仙茅、淫羊藿、巴戟天、五味子、蛤蚧粉组成);对照组口服固肾定喘丸(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44020906,批号:20010223)。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年复发次数及病情轻重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通气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体液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普遍提高;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呼气流量日变异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1.1.4肺脾同治法陈茂业[6]将92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予金芪固本汤口服;对照组给予肌注胎盘脂多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观察金芪固本汤疗效确切,能明显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任国英[7]自拟益气平喘汤剂(由党参、黄芪、白术、半夏、柴胡、防风、陈皮、茯苓、炙甘草等组成)治疗哮喘缓解期36例,对照组32例采用氨茶碱片,观察对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为88.34%、69.75%,有显著差异(P<0.05);2 组治疗前后FEV1.0(%)FVC(L)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EV1.0(%)升高更为明显(P<0.05)。说明益气平喘汤能改善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对支气管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1.5肺脾肾三脏同治哮喘病位在肺,与脾肾的关系也很密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无以纳气,则生喘促;脾肺为母子之脏,脾虚致土不生金,则肺易虚弱;脾肾同源,互根互用,脾虚化源不足,则后天不能滋养先天;若肾虚命门火衰,脾土失于温养,均可导致脾肾俱虚之象。如此虚虚相循,最终出现肺、脾、肾3 脏俱虚的复杂局面,故治疗上有认为当从三脏而论治。李贵才[8]等对进入哮喘缓解期的90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自拟“参蛤河车散”(人参、蛤蚧、紫河车粉比例为2∶1∶10)口服治疗,疗程8周;对照组予酮替芬预防性治疗,随访1年。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3.33%。2 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9.21,P<0.01,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用药前后EOC计数、PEF检测,均P<0.01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在小儿哮喘缓解期应用参蛤河车散,可防止或减少哮喘急性发作。
1.2痰瘀论治
1.2.1从痰论治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发作。《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主要根据哮喘气郁痰阻之病机,运用理气化痰法治疗哮喘。如祝谌予[9]以治痰为要,重视调畅气机,除宣肺、肃肺之外,常以旋复花汤降胃化痰,逍遥散加味疏肝化痰,寓有调畅气机,气消痰消之意。陈军等[10]以厚朴汤加减治疗顽固型哮喘患者30例,总有效率为93.3%。痰需分清寒热,但其理气之法则类似。
1.2.2从瘀论治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痰是哮喘的宿根,然瘀血与哮喘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唐容川《血证论》中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且哮喘病程多缠绵,“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是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血之行涩。”叶天士说得更为明确:“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久病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影响津液正常输布,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痰瘀互结遂成哮病之宿根哮喘具有病势缠绵,病程长的特点,邵长荣等[11]根据“久病必瘀,病久入络”的理论,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当归、丹参等,发现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能增加平喘的效果。
1.2.3从痰瘀互结论治痰瘀互结也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机。王会仍主任医师[12]主张痰瘀兼顾:宿疾内伏,阻塞气道,气壅失疏而血瘀,即“有痰必有瘀”;哮喘反复发作,日久肺气必虚气为血帅,气虚则血瘀。因此,无论在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仅从宣肺、补肾、健脾、化痰、平喘等法入手,往往收效不著,此时如能“痰瘀兼顾”在主方中配伍降香、丹参、当归、赤芍、莪术、川芎等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时虽加一二味,但常能迅速见效。
1.3虚实论治哮喘缓解期多有脏腑阴阳之不足。临床上,补虚泻实同用治疗哮喘缓解期可有较好疗效。黄平[13]自拟三补二化汤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72例,治疗组用三补二化汤(党参、白术等组成)口服,对照组予酮替芬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4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理,若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则应以祛邪为主。
2.外治法
2.1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儿童内服中药的困难,而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容易被吸收。范莉丽[14]采用三伏天穴位拔罐并外敷自制定喘膏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每年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当日,选双侧定喘、肺俞、膏肓拔罐5min,再用定喘膏: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麻黄、冰片按比例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药膏,制成1cm药饼,贴敷于穴位上,纱布覆盖后胶布固定。依病人耐受程度贴3~4h,共贴3次。儿童贴 1~2h,连续贴治3年后观察疗效。治愈30例,占53.6%;有效20例,占35.7%;无效6例,占10.7%。总有效率89.3%。汪波[15]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为主药,研为末调匀,于每年夏季三伏这3天分别以生姜调湿成直径1.5 cm左右药饼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外以麝香止痛膏固定皮肤。约2—4 h至皮肤有烧灼热痛后取下,如皮肤有发泡破损可适量外搽龙胆紫治疗哮喘,总有效率为 87.5%。
2.2推拿疗法推拿疗法可以刺激局部免疫器官,激发机体经气,使气至病所发挥作用,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殷明等[16]使用的推拿手法—“飞经走气”具有疏通全身气血的作用。中医认为,搓摩、屈伸、挤捏手指、掌以及前臂,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这些常用的推拿手法,特别是搓摩法能提高局部皮肤的温度,加强毛细血管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通过研究观察,我们还发现该手法具有改善甲璧微循环的作用。
2.3走罐配合指针疗法黄万义[17]把58例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据病情给予吸氧、镇静、抗感染、支持、氨哮素(克仑特罗)加激素吸入疗法,并使用氨茶碱、博利康尼、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及拔罐治疗。治疗组患儿临床主要指征消除的天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
2.4中药雾化吸入中药雾化吸入指通过雾化吸入药物,经过局部渗透作用而发挥作用。王妍炜[18]采用中药通氧(氧流量6L/min)雾化吸入(组方为炙麻黄4.5g,蝉蜕3g,僵蚕10g,炙紫苏子10g,射干3g,鱼腥草20g,煎汁30mL澄清,置于雾化器中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治疗1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1);两组治疗后PE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能有效地控制小儿哮喘发作期的症状和体征,且可缩短疗程。
3.分析及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广大中医人的不断努力和刻苦钻研,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对哮喘的因机证治都有了长足的认识,尤其在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同时,中医药在治疗哮喘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等待解决:一是对于哮喘缓解期的诊断和治疗无统一标准,成为临证过程中困扰医生的一大难题,使治疗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差。二是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缺少临床验证及循证医学的支持[19]。三是中药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成分复杂,原理不清,口味差,制作过程繁琐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尽管如此,我相信通过几代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研制开发出更利民的良药,实现中药剂型改革,与国际更好地接轨,在哮喘的防治中为现代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雪莱,宋康.补肾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概述[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0):1096 -1097.
[2]沈自尹,胡国让,施赛珠,等.温阳片预防支气管哮喘季节性发作及其原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7.
[3]吴兆利.小儿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的探讨[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7,26(1):3-4.
[4]刘自力,吴兆利.培土生金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6,12(1):37-38.
[5]赵四林,范伏元,贺选玲,等.加味二仙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59-60.
[6]陈茂业.金芪固本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7,28(6):24-25.
[7]任国英.益气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证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2):23-24.
[8]李贵才,谢鹤,蔡文,等.参蛤河车散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60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4):69-70.
[9]董振华,季元,范爱平.祝谌予治疗哮喘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19.
[10]陈军,肖平.厚朴汤治疗顽固型哮喘30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6,18(1):41.
[11]邵长荣,陈凤鸣,唐忆星,李靖阳,张惠勇,于蔚林,李培成,许峰,章崇仪.川芎平喘合剂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8):465-468.
[12]王效姬,骆仙芳,蔡宛如.王会仍主任医师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与治疗辑录[J].中医药学刊,2004,22(9):1.
[13]黄平.三补二化汤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4):59.
[14]范莉丽,强艳丽,邹亚楠,等.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7):422.
[15]汪波,谢小兰.敷贴法治疗哮证32例[J].陕西中医,2002,23(4):342.
[16]殷明,陈秀珍,吴艳明.推拿飞经走气对小儿哮喘缓解期甲擘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0,4(2):114-115.
[17]黄万义.走罐配合指针治疗小儿哮喘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21-22.
[18]王妍炜.中药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32-839.
[19]李建生.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治疗概要[J].中医学报,2011,26(1):27.
论文作者:刘桓妤,孙丽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哮喘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小儿论文; 中医论文; 穴位论文; 有效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