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性论文,灵魂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对于深层 次的问题,如:创新素质有没有一个核心的灵魂?如果有,那么创新素质的灵魂又是什么?人 们很少追问,也很少论及。而这一问题,却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理论根基,关系到高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因而探讨这样的问题,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自主性与创新
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我认为在这诸多 因 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我们说:自主性是创 新素质的灵魂。下面就来具体地论述这个问题。
所谓的自主性,概括地说,就是指人们在认识运动和实践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性格品质,是人具有支配自己的权力和责任,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人的本质的 特征。因而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3页。)自主性是相对于他人的独立性,相对于社会
的 自由性和相对于客体的进攻性而言的。自主性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又是人类进行创造性 的劳动来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条件。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人的 自主性。主体之所以能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就在于它具有自主性。因为只有当主体能够支 配他 自己时,才能支配他物。任何主体只有切实地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才能产生活动的热情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的过程并关心活动的结果,才能迸发出想象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如果主体缺乏自主性,言行都不能自主,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创新的天地里 必将缩手缩脚,一无所为。人失去了自主性,也就是一个奴隶。“人的最大不幸不是肉体的 寂灭为泥土,而是肉体虽存却如同僵尸;有物质的躯干无灵魂、意志的自决。”(注:何锡章《中国现代理想人性探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自主性 可分为两个层次:自主意识和自主实践。自主性的最突出表现形式为:独立自主的意识、怀 疑与批判的精神、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交互主体性、勇于探索的精神等等。而这些 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人对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新的解释 是: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说创新是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中 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在其社论《拿起创新的武器》一文中指出:所谓创新是指人 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创新首先是个经济学的概念,但并不局限于经济学的范畴。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活动贯穿于人类的“三大实践”活动之中。不论是“弃旧图新”还是 “创造性的劳动”,都充分地体现了创新是人的一种自主性的行为,它需要人的独立意识、 怀疑与批判精神,需要人的自主性性格品质的一切要素。从创新与自主性的定义不难看出, 创新与人的自主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创新是人的自主性行为的必然结果,而自主性则是 创新素质的灵魂。
二、自主性是克服创新障碍的有效良药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打破常规,超出传统,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 方法。创新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路来,它具有很大的或然性。 因而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创新的障碍很多,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外部 的困难对创新者创造潜力发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消极影响要通过主体的感受才能 起作用,因而创新的障碍主要是来自人的内部,其中最大的障碍莫过于:落俗与自卑。如果 不冲破这些思想樊篱,创新将无从突破,而独立性与自信心是克服这些障碍的有效良药,其 中独立性是克服落俗这一障碍的最有效的性格品质。
独立性是指:不易顺从别人或屈从外界压力而改变自己,坚持自己对事物的态度,追求自 己特有的价值取向的心理的品质。它是人的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我们处理问题 的 自主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独辟蹊径的品质。它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创 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树起了人格上的支柱,扫除了思想上的 障碍。因此,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 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 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路。
习惯是创新的大敌,因为习惯这张无形的网,总是时常地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遇 到问题时,很少甚至不去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而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去处置。这 使得习惯成自然。人们喜欢习惯,因为这样用不着费多少脑筋,担多少风险,就能以最低的 成本将问题解决,按习惯行动是完全符合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自然的“经济学” 原理的,习惯虽然给人们处理日常事务带来许多方便,但它却是创新的大敌。因为创新从事 的是开拓性的事业,它需要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提出与权威或书本不同的观点,同时, 还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要取得创新的成功,没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是难以想象的。 因而 创新“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必须对于我们自身进行重新创造,重新调整和重 新审视。”(注:奈斯比特《大趋势》第166页。)以便摆脱习俗的束缚。如果人们安于按习惯行事,用昨天的老办法来解决今
天出现的新问题,那么在创新的天地里将永远不会有创新成果。
自信心是克服创新另一障碍——自卑感的又一剂良药。所谓的自信心,是指人们相信自己 能够成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反面是自卑感,是创新的大敌,它的危害极大,因为自卑者 还未同创新“交火”,就已经举手投降,从思想上败下阵来,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创新的动力 了 。自卑还严重地压抑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导致人们丧失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导致惰性 ,使人失去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创造精神,坠落成一个胸无大志、鼠目寸光、平庸无 为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不会为摘取创新的成果而苦思冥想,顽强拼搏的。
自信心是克服自卑感的一剂良药,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信心还是产生创新动机的基础,因为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时,才会产生强烈 的创新动机;自信心也是产生意志力和毅力的基础,人们只有相信自己最终会胜利,才会有 坚持下去的动力。所以自信心是创新的铺路石,是灵魂的防腐剂。
三、怀疑与批判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怀疑与批判就是以辩证否定的观点来对待一切,是破旧立新,是以新质代替旧质,是创新 的内在要求。创新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发展方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的关系,是人 类一切否定性及革命性与批判性活动的动力源泉,它需要怀疑与批判为其开道。
真理的相对性是“怀疑与批判一切”的理论依据。认识论告诉人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都是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因而它们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与深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绝对”、“永 恒”之类的东西。真理的相对性要求人们,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要 为成见、权威的观点所羁绊。而创新就是对己有认识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 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创新者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别人不觉得可疑的地方产生了怀疑,在别 人不敢疑问的地方提出了疑问。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开山斧,没有它创新之路将无 法开出。正是如此,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持 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术压倒。”其实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怀疑、不断创新的历 史。如果哥白尼不对地心说提出怀疑,他怎能提出日心说?伽利略不对亚里斯多德自由落体 观念提出怀疑,他怎能提出自由落体定律?如果爱因斯坦不对以太观念的怀疑,不对牛顿时 空观的批判,他又怎能提出相对论?如果李政道、杨振宁不对宇宙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提出置 疑,他们又怎能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应于弱相互作用呢?说到底创新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 它必然要经历怀疑与批判这一关隘。
四、交互主体性能使主体创新的能力得到放大
有自主性的人,不是唯我独尊,夜郎自大,更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积极地与他 人交互主体,充分地利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克他人之短,扬自己之长。从而使自己的创 新能力得到放大,有利于加速创新的进程。
“交互主体性”(即intersubjectivity)一词最先出现在胡塞尔的著作《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在胡塞尔那里,“交互主体”主要还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在胡氏看来,每一个认识 者都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主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显示 着他自己的主体性;为了避免认识中这种私人性、主观性,达到对世界的共识,即从“私人 世界”过度到“共同世界”,人们就要相互承认主体,又要彼此相互交流,转换视角;这样 人们就要扩展自己的主体性,并可以把世界理解为“共同的世界”,理解为一个“交互主体 的世界”。
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它离不开前人奠定的基础,离不开他人取得的成果。它是 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思维,以崭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创新 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一个人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到达科学的前沿,从事创新的事业 。特别是在科技发展迅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借鉴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借 鉴他人成果,能否充分的利用信息情报,已成为决定创新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充分地 利用科技情报,才能避免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别人重复;才能避免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为无效 的重复劳动。
也只有有自主性的人,才能真正认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创新实践中做到,既具有独立 自主的意识,又不唯我独尊;既尊重他人成果,又不盲目崇拜权威,屈从于他人的观点 。他总是能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性为手段,来评判前人与他人,并吸收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 的教训,他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做到与他人交互主体。这都有利于放大自己的 认识能力,有利于认识界限突破,使人在创新的天地里如虎添翼。牛顿是创新的典型,他之 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他自己说得好:“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没有自主性的人,是不可能同他人交互主体的,他要么封闭自我、盲目自尊,要么屈从他 人 、无辜自卑。闭门造车很容易迷失方向,盲目崇拜也难免落俗、迷失自我。这些都有害于创 新。唯有具有自主性的人,他才会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才会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文献、对 待权威,力争理解、消化和超越他们。这都有利于创新事业的发展。
五、责任意识是创新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作为自主性的人,他一定能够自作主张,自主活动,能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如此 ,结果如何。因而作为自主性的人,不仅能够知道自己的权力,更能够明白自己所承担的责 任。所谓的责任意识,是指主体明白自己的活动不应该是一种任性的自由活动,而应该是符 合 客观规律的,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规范的活动,应该给别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或至少不妨碍别 人的自由。责任意识属于伦理的范畴,而“伦理性的东西就是自由”,(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5页。)“就是成为现成 世界和自我本性的那种自由的概念”。(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第170页。)因而责任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内在的自觉 产物,作为一种内心的最高命令,它归根到底属于自主性意识的东西,是自主性意识的表现 形式。它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创新起着信念的巩固、意志的维持和行动 的督促作用。
创新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路来,它在 很大的程度上具有目标、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因而创新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无用功, 要和困难与失败打交道,要遭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的折磨,和经受无数失败的煎熬。创 新的结果虽然给人带来欢乐,带来荣誉,但创新的过程中经受得更多的却是挫折与失败。创 新的历程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山路,有时,甚至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无极之路。因此法国 作家巴尔扎克说:创新,不论在哪一方面,就是受尽煎熬。马克思也说:在科学的入口处, 就象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需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忧虑;这里任何怯懦都无 济于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对人类创新史最好的诠释。一个创新者,要走过如此艰难 的创新之路,靠逼是逼不出来的,靠一时的冲动也是难以维持的,靠的就是那种为科学而献 身、为人类而造福的崇高责任意识!
六、自主性是探索性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
创新作为一项探索性实践的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 因而创新目标的实现必然要经历假设这一中介环节,正是如此,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 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61页。)可以说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假说变成理论, 然后再把理论变成技术手段的过程。不论是把假说变成理论,还是把理论转化成技术,都离 不 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古今中外每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经过艰苦实践之后才获 得的,可以说,没有创新的实践,就没有创新的探索,更不会有创新的成功。因而,我们说 :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那么,创新实践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需要是驱动主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需要更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样有 需要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有创新能力,而另一些人却没有呢?这是完全取决于人的自主性, 因为有自主性的人,他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去变革外部世界来 满足自己的需求。因而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欲望,并且能够积极地去从事创造活动 。而缺乏自主性的人,总是以消极等待的方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因此我们说自主性是创新动 力的不竭源泉。
独立意识、怀疑与批判的精神、责任感等都属于人的自主性意识的范畴。是自主性的低级 形式,因为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仅仅知道自己应当做主人,不应该轻易地迷信或屈从外 部 力量。但如何作为主人,仍是一个未进视野的问题。只有随着自主性进一步发展,主体才会 不再满足于理想设计,也不再满足于对旧世界的批判与破坏,而是将理想或目标诉诸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在实践中创造一个新世界,在实践中获得自由。因此,实践尤其是 探索性的自主实践是自主性的高级形式,自主性是探索性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鉴于自主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在创新活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自主性在创新 的各种素质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
标签:问题意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