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它造就了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培养出了大批的专门人才。苏联时期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及宇宙航天和军事技术的骄人成绩无一不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连。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属于同一模式;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也是相同的。因此,追溯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研究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起源

俄罗斯高等教育是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帝制时期形成的。俄罗斯的封建君主为了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于18 世纪开始兴办高等教育。 1724年彼得一世创建了俄罗斯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这所学校办得并不成功,于1766年关闭。1755年伊丽莎白一世成功地创建了莫斯科大学,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这所大学一直是俄罗斯享誉世界的文化和科学中心。当时的校长M.B.罗蒙诺索夫为该校制订的教学大纲规定,所有系(医学、哲学、法律)的学生都得通过三年的普通教育课程(预备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哲学、经济、历史及语文学科等;3 年毕业再到各系的专业教研室攻读4年制的专业课。 早期的俄罗斯大学与当时的西欧大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不设神学系,也不开设神学课。到了19世纪,俄罗斯帝国开始实行官衔国家考试以后,大学教育才逐渐取得了社会地位,成为培养官员的重要环节。

20世纪初(1915年),俄罗斯帝国的高等学校已发展到105 所(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有在校生12.74万人,教育规模相当于美国的1/3。当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性别限制(绝大多数高校不招收女生);2.家庭出身限制(工人、农民等不富有家庭出身的人上大学的机会相当于富有家庭出身的同龄者的1/2);3.学费(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生须负担1/3以上的学费)。这一时期俄罗斯高校中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些在世界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出版了许多优秀的科研著作。自1906年起,俄罗斯高校由学年制改为实行学分制。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除了在实验室和教学工厂的实践活动以外,可以自由地听课或参加其它的学习活动,但必须通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学科考试。学分制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二)苏维埃时期的高等教育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公民的教育问题。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费·伊·列宁于1919年12月26日签署了一项法令, 要求8~50岁的苏维埃公民都要学会用俄语或本民族语读和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普及活动。1920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高校总数已增至275所,在校生人数为22万人;1930 年高校总数为700所,在校生人数为40.6万人。截至到1940~1941学年, 即二战前的最后一个学年,全国已有高校817所,在校生81.17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41人。高校中的女生已占学生总数的58%,性别歧视被消除了。如果说20年代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享有高度的学术自由的化,那么,30~40年代的教育内容已明显受到“极左”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术观点的多元化已不复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教师和学生几乎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不少知名学者被解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一时期苏联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采取了一项严重失误的措施,那就是将一些规模很大的综合性大学分解成许多学院,由相应的政府部门来管理,这种做法大大削弱了跨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其消极影响一直持续至今。60年代苏联的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总数已超过美国,但是这种领先地位未能保持很久。美国政府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在宇宙空间竞赛中取得胜利,与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美国马上着手制定并实施了被称为“肯尼迪纲要”的教育发展计划,加快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速度,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发现并扶持天才青年。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又恢复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截止1980年,苏联共有高校883所,专业453个,在校生520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10人(人口总数2.65亿)占世界第五位。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模已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要,因此中央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缩减招生人数。到了1985年,苏联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大大落后于美国,其它一些国家也超过了苏联。这一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的社会地位明显下降,工程师、医生、教师的工资实际上与公共汽车司机、泥瓦工、售货员的工资持平。个性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及学术自由变得更少。

8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变更时期。改革者们提出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民主化的方针,主张取消按照命令统一思想和对新闻、书报的内容进行政治审查的做法,倡导思想多元化和公开性。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也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改革而开始了。1986年苏共中央政治局重新审议高等学校招生条例,取消了许多无产阶级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和特权;1987年3月,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作出了《国家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的决议,其主要内容为:1.实施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六年制教育;2.建立高校管理的社会组织——相关专业教学教法联合体;3.实行用人单位付费制,为解决高校经费来源问题提供了新途径;4.恢复大学校长选举制;5.放宽大学生自我管理范围;6.规定对高校实行定期评估。1988年12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全苏国民教育者代表大会,就教育改革的战略思想和管理问题做出了一些重要决议。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央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些职能开始逐渐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高校有了越来越多的自治权,在教学教法联合体的参与下更新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第一批信息工程中心也建立起来。招生条例得到简化。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教立法方面

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政府上任伊始便表现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1991年7月11日, 总统叶利钦发布了第一号总统令——《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教育发展的紧急措施》。该命令以“教育对发展俄罗斯智力、文化和经济潜力具有特殊意义,确保教育领域的优先地位”为宗旨,决定:1.免征教育系统机关、企业和团体的各种税赋;2.教授、教师的职务工资高于工业系统平均工资的一倍;3.教育部门占用的土地可以无限期地无偿使用;4.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纲要。1991年6 月16日召开的俄联邦部长会议通过了402号决议, 确定了落实总统令中各项措施的时间表。1992年1月, 俄联邦部长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俄罗斯高等教育至2005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俄罗斯高等教育新体系应实现的目标:(1 )向俄联邦的每一个公民提供智力、文化和精神发展、接受高等教育、获得适于其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机会。提高国民教育水平。(2 )确保高等教育的广度和质量,以提高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职业的机动性和社会保障性。制定高等教育的多级体制。

《纲要》中还提出了下列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新概念:(1 )高等教育三级体制模式及与其配套的教育大纲和职业教育大纲。所谓三级教育式,即:第一级,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二年,基础学科教育);第二级,基础高级教育(学制二年,专业方向学习);第三级,专业高等教育(学制二年,专业培养)。(2)高等学校地区管理网,以及每级组织(高校、地区、 联邦中心)的职能。(3)根据国家教育标准,借助高校潜能评价系统, 通过评估和审定的方法改革高等学校结构的机制。(4 )全面扩大高等学校在教学和经营活动中的自主权。

1996年7月19日, 俄联邦杜马通过了《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法》。同年8月22日由叶利钦总统签署生效。其主要内容为:(1)明确规定了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的调节、制定国家政策的原则、保证公民接受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权利的手段以及高校自治权和学术自由。(2 )阐述了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体制及国家标准和大纲,提出了高等院校的六项任务,规定了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的等级、学制和形式,高等院校的结构、种类、名称以及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和授予学位,创办、改组高等院校和对高校评估、认定、颁证的程序等。(3 )明确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体系中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各类学员、进修人员、学位申请者等)和教职员工(包括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政后勤人员、教辅人员等),并对其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学习进修、职称评定等作了具体规定。(4 )阐述了俄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对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的管理权限以及教育质量的国家监督机制,规定国家评估机构至少每5年对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高等院校进行一次评估。(5)对私有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和大学后专业教育体系中的所有制关系、国家对国立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以及高等院校的有偿服务、工资标准及不同学位、职称的补贴金额等作了规定。(6 )明确规定了高校有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对外经济活动,如: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签署交流与合作协议、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合作伙伴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等。

尽管俄联邦制定了大量的法令、法规,但其内容并不完善,没有完全覆盖教育活动所涉及的所有领域,而且存在着法令、法规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现象。如1992年通过的《教育法》中有关条款与俄联邦宪法第43条的内容相矛盾;有关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颁证、评估和认定方面法规的一些条款与《教育法》相抵触。这些法令、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法令、法规自身的偏差和局限性造成的。如:根据《教育法》建立起来的对高、中等专业教育机构检查和评估的国家统一机制,其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实施过程过于复杂,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财力,却又不能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系统管理的民主化原则,而国家监督机制却是僵化的,妨碍对教育机构和教学大纲进行社会性的专业评估;国家规定的统一的高等教育标准,限制了高等学校的个性和独创性;《教育法》中的某些条文以及以其为基础制定的一些法规背离了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另一方面,上至国家杜马、联邦会议、政府、各部委,下至具体教育机构,各个层次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存在着有法不依和违反教育法令、法规的现象。如《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经费应不少于国家财政支出的10%, 而国家杜马和联邦会议通过的全国预算草案中, 1994年教育经费仅占财政支出的3.68%,1995年占3.65%,而1996年则降为3.5%,总金额为150万美元,实际拨款31万美元。国家资金投入的减少,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1.高校分布情况。截止到1996年,俄罗斯共有国立高等院校535 所。其中大学110所,专门院校28所,其中,工科类15所,财经类4所,文科类1所,医科类1所,专业学院378所。上述高校中有220所隶属于俄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96所隶属于教育部,62所属农业部,41所属文化部,47所属卫生部,其余69所分属其它部委。此外,还有直属俄联邦国防部的19所军事学院,4所军医学校,83所高等和中等军校,200多所非国立高等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俄联邦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其欧洲地区,形成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中央和西北工业区等中心。其中,莫斯科有高等院校87所、军事院校18所,以及大约80%的非国立高等院校,圣彼得堡有高等院校42所、军事院校22所,中央和西北工业区有高校183所。高校布局的不合理, 导致了区域间高校设置和人才需求的矛盾以及人才的大量流失。2.专业人才培养。1992~1993学年,俄联邦高校在校生人数为263.8万,相当于上一年的95%, 比其高校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80年(304.6万人)减少了60多万。自1981年起, “每一万名居民中大学生数”这一指标也开始下降,1990 年已下降到了171,排名降至世界第26位。1995年,这一指标回升到175, 但回升的原因是全俄人口总数下降,而不是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数由1980年的260万人减少到1994年的190万人,同期,每一万名居民中的中专学生数也相应地由190减少到126;研究生数从1985年至1993年由6.67万人减少到5.03万人,而研究生毕业人数由1.72万人减少到1.34万人。俄罗斯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失调。在俄高校专业设置中,工科类专业占多数,工科类(含交通、建筑类)的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0.7%,而且专业之间也不平衡,建筑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一些专业人才过剩,电子、自动控制等专业则人才不足。高考中工程类专业的竞争也不激烈,1992年1.7或1.8人中录取1人(经济类为3.5人中录取1人,法律类为4.8人中录取1人)。与发达国家相比, 俄高校中学习经济和其它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小,仅占大学生总数的3%,而美国为24%,日本为10%,德国为9%。 美国就业人口中工程师所占比重为1.4%,法国为1.2%,德国为2.2%,英国为1%,日本为2.5%,而俄罗斯则高达5.2%。俄罗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长期忽视经济和法律人才培养所造成的人才短缺问题充分暴露出来。由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了一些专业人才过剩,高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已严重过剩,这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较长时间内找不到工作或用非所学,甚至失业。

目前,大学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1987年的调查中表明,有47%的高中生准备报考大学,到了1991年,报考大学的仅占28%。从1980年到1992年,俄罗斯的大学生总人数减少了13%,国立经济、法律类高校中的学生数减少了23%。

(三)高校师资方面

截止到1996年,俄罗斯各类高等和中等专业教学机构中共有教职工约70万人,其中,教师约35万人,科研人员约5万人, 教辅和管理人员约30万人。高校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5万人,副教授7.7万人。

近年来,由于国家拨款严重不足,高校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越来越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队伍越来越不稳定,人才流失现象极为普遍,师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1.大量的专业水平较高的中青年人才流失到经济实体或国外,导致了高校师资队伍的老龄化;2.报考研究生和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才(尤其是男性)人数锐减,75%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不从事教学工作,想“跳槽”的教师相当于想当教师者的3倍多;3.按期答辩的研究生大幅度下降(仅占研究生总数的20 %);4.师资的隐性流失。因经济困难、高校中的优秀专业教师不得不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其它工作,从而导致他们逐渐荒废了专业,对教学工作的兴趣降低,责任心减弱。

俄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很低,很难维持家庭生活。1996年,根据莫斯科市教育、科学工作者工会理事会的建议,莫斯科航空学院社会和心理学研究室在莫斯科18所高校的887 位教师中对教师的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项社会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4%~69%的大学教师的收入在最低生活水平线以下,其中,21%~25%的教师生活贫困,经常无钱购买生活必需品,有7%~8%的人经常吃不饱饭,只有7%的教师家庭生活良好。 据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统计委员会公布的统计资料,1998年哈巴边区的人均月工资为1522卢布,而靠国家预算拨款的教育、文化等部门的人均月工资为846~937卢布(1998年8月卢布大幅贬值后仅相当于40 美元左右), 大大低于全边区的人均月工资, 与人均月收入最高的银行系统(4307.2卢布)相差近5倍,而且工资施欠情况严重,为此教师罢教、 举行游行示威几十次。因此,为了维持生活,摆脱贫困,60%以上的教师不得不从事多种形式的第二职业,甚至身兼数职。兼职所得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以及对自己的工作极为不满,离开俄罗斯到国外工作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数量剧增。据俄社会学家估计,俄高校中1/5的专业人员和1/4的毕业生准备出国。具有工作能力的潜在移民人数在30~40万人左右,其中,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作家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在20~25万人左右,到2000年,将有近150万专业人员离开俄罗斯。

鉴于上述状况,俄高校在国家拨款增加无望的情况下,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想办法,开拓财路,如扩大国外留学生和自费生的招收人数,开办商业性学院,进行社会短缺人才的培训等。但这些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生活待遇,稳定师资队伍,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制止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继续下滑。

(四)高校科研方面

目前,俄高校科研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大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设备陈旧、简陋,每年只能购置所需科研仪器的20%~25%,80%多的高校没有试验基地,世界信息获得量不足1/3。从1992年起,外国科研文献、资料由国家购买的做法已不再继续。由于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高校科研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按季度拨款使许多科研项目难以制定研究计划并付诸实施。在西方国家中,高校是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美国高校科研的60%为基础科学,日本为55%,德国为59.7%,法国为90%,英国为95%以上,而俄罗斯却将教学活动视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和基本方向,忽视高校中的科研工作,使得高校科研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基础科学研究更为薄弱。而且,科研被人为地划分为科学系统、各行业系统和高校系统,这样的条块分割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科研工作者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破坏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联系,不从事科研活动,教师水平下降,人才培养质量也下降了。

目前,美国、英国高校科研经费占国家科研经费总数的11%~12%,法国和日本占15%~16%,俄高校系统获得的科研经费仅占国家科研经费总额的9%,而高校中的博士、副博士却占全俄博士、 副博士总数的一半。俄科学院系统每位科研人员平均占有的科研设备价值为(按照1988年的价格核算)27,500卢布,各行业系统为20,000卢布,而高校系统只有5000卢布。俄高校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也很低,每年高校完成的科研成果和发明能够得到应用的不足一半。

俄政府已注意到了高校科研领域的严重状况,1996年6月13 日叶利钦总统发布了“关于国家支持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一体化”的总统令,其主要内容为:发展高校、科学院、各部门科学院和国家研究中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保证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的相互促进;建立基础科学研究的信息基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授予、实验基地,供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教师、大学生和研究生共同使用;创造条件提高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声誉;责成联邦政府尽快批准“1997~2000年国家支持高等教育和基础科学一体化”的专项立项,并在联邦预算草案中为其划拨专项经费。但在俄罗斯经济形势无法好转,教育经费下降,工资拖欠严重的情况下,这一命令最终还将成为无法落实的一纸空文。

标签:;  ;  ;  ;  ;  ;  ;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