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作文评分误差的有效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差论文,有效控制论文,高考作文论文,评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语文试题中历来都有不少客观题,这种试题便于评分操作,但不利于综合检测考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又设计了相当数量的主观题,其中作文题在语文试卷中占分比例最大。比较起来,作文题是主观性最强也是最能测定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原理的能力以及布局谋篇、遣词用句和书写的能力的题目。因此,在历年高考语文评卷中,如何控制和缩小作文评分的主观误差,以便更好地按国家标准检测考生,为国家选拔大学新生提供可靠的分数依据,就成了一个既有实践意义又有理论研究意义的课题。
一般认为,作文评分很难做到公平合理。甚至有人戏言,作文评分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的理论根据是,每个人的评分标准总是有差别的;要控制和缩小高考作文评分的主观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以上看法表面上有一定道理,但实质上却有违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因为它把评阅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艺术欣赏活动,并把艺术欣赏和科学认识绝对对立起来,这样一来就把作文评分当成了一种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认识的随意过程,而夸大作文评分主观随意性的结果,当然也就很难使作文评分做到公平合理了。
不错,评阅作文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这一点上它跟一般的艺术欣赏活动有相类似的地方。但是,评阅作文毕竟又是一种科学地评判作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结构、书写等的优劣的认识活动。如果说,艺术欣赏虽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它通过想象联想而达成的情感判断,终究要受到欣赏对象的性质、特点的规范和引导,在根本上不能违反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那么,评阅作文优劣的科学认识过程,就更加不能不受到由考试作文要求所规定的考生作文的性质、特点的制约。
诚然,作文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体,这种统一,由于考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不同,个性气质爱好习惯的差异,文化修养水平的差别,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复杂情况,使作文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考生的作文又不是一种“自由”作文,(当然也不是一种“被动”作文)因为它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考试题目的要求,发挥考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写作。这样一来,评阅考生的作文,就不可能是一种无标准的评判活动,而应该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过程。评卷教师给作文的具体评分,本来就应该是一种有客观依据的科学认识评价的结果。
如此说来,高考作文评分就不应该有什么主观误差了。其实又不然。
不错,从单向思维的角度看,这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看,问题就复杂化了。因为评卷教师在作文评阅过程中并不是一种只有单向联系的被动的阅卷机器;相反,他们是有着复杂社会关系和丰富阅历修养的人。因此,引导评卷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客观存在的矛盾,就成了有效控制和缩小高考作文评分中可能出现的误差的一个方法论前提。
一般说来,高考作文评分中常常要遇到这样三个矛盾:一是考生审题和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与国家考试题目要求、评分标准之间的矛盾;二是评卷教师对考题特定要求的理解、认识水平与考生的理解、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三是评卷教师对考题的理解、认识与国家考试要求的实质性差距。不能正确认识处理第一个矛盾,作文评分中就会出现偏严偏宽的现象;不能正确认识处理第二和第三个矛盾,评卷教师就会按作文教学中养成的思维定势,以自己的习惯性标准代替国家标准来要求考生,使作文评分失去客观依据。实践证明,只有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正确认识处理好上述三个客观存在的矛盾,才能真正认清并把握住作文评分的客观依据,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国家考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办事,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评分中的主观误差。
那么,如何引导评卷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上述三个矛盾,把握好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和评分标准呢?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组织评卷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和评分标准,并强调,评卷教师千万不能把学习领会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和评分标准当成一种被动行为,否则,贯彻国家评分标准就会缺乏自觉性。只有通过学习,认真领会、正确掌握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和评分标准,才可以自觉防止和避免以往养成的作文阅卷评分的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干扰,减少评分的主观误差。
说实在的,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我们在抓作文阅卷评分工作过程中,年年都十分重视先组织评卷教师学习有关高考的文件和国家考试要求及评分标准。但是,试评中甚至正式评卷中,我们又往往发现不少教师评分标准掌握不好,出现宽严不一甚至与国家评分标准反差较大的现象。同一水平的作文,不同教师给分不同,甚至级差较大。同一个教师给同一类别的作文打分前后归类也不同。讨论起来,见仁见智,争吵不休,偏执己见不为所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评卷教师未能把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和评分标准内化为自身的要求和标准,以致以往作文教学与训练中养成的思维定势负效应在作祟。这就告诉我们,个人在特定条件下获得的知识、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模式等等,能否在时空和对象发生变换的情况下成为认识新事物并对它作出正确评价的基础,往往是跟个人的自觉社会化程度密切相关的。一个评卷教师,如果他在作文阅卷评分中固守个人的知识、经验、观念和思维模式,不善于按照作文的基本规律和国家考试题目的特定要求、评分标准来进行新的调整,就势必会影响到国家考试的要求和评分标准的贯彻。正是鉴于这种情形,我们才强调要把国家的标准内化为个人的标准,使个人以往养成的作文评分思维定势的负效应的干扰消解于无形之中。
当然,光有一般性的号召缺乏实在的榜样和参照系统,是远远不够的。作文的阅卷评分是一项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规范性的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选准聘好评卷教师,通过试评“训干练兵”,制定符合国家评分标准精神的“评分执行细则”,选印若干具有某种代表性和导向性的作文“标杆卷”,提供阅卷评分的具体参照对象,并以试评教师和正式评卷中涌现的掌握标准较好的教师为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模范作用,就成了作文阅卷评分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所在。为此,早在今年高考前一个月,我们就根据往年高考语文评卷组织工作的有关资料,遴选思想好、富有教学经验和评卷经验、业务水平较高的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为评卷员,力争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1/4左右。在试评中,我们又以大学教授、副教授和中学高级教师为骨干,引导大家正确认识阅卷评分中必然碰到的三个矛盾,结合考生的作文实际,展开讨论,制定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切合考生实际的“评分执行细则”,选印了分属五个类别的不同层次,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一定代表性和对评分具有政策导向性的作文“标杆卷”29篇。正式评卷时,以试评教师作为各评卷室组长和复查员。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在保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科学化、规范化,使国家评分标准的贯彻落到实处,引导、带动全体评卷教师全面达标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按照辩证唯物论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任何被认识的对象,其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的矛盾统一关系,整体是由具有不同质的差异面综合而成的,但整体又不是部分相加的总和。就一篇完整而有一定意义的作文而言,它当然是内容、结构、语言文字等因素综合的产物,但由于任何文章不仅存在着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各种因素的复杂联系,而且存在着各种形式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正是这些复杂联系使文章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判定一篇文章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就不能孤立地看待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文字等,不能孤立地看取它们各自的价值,然后简单地把它们的分值相加。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强调要对大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书写进行逐项分析判定,这对于避免一些评卷教师以往养成的综合评分思维定势负效应,使作文评分细致化,是有某种积极意义的;但在方法论上又可能会产生某种误导,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评卷教师对各分数的合分错误缺乏自觉就是一个证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评卷过程中,一方面强调要防止和避免以往养成的思维定势负效应的干扰,要认真按国家评分标准各项要求判分,同时又强调要对考生作文有一个总体把握,把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在具体做法上,我们要求评卷教师阅卷时先把好及格线,再判断类别,看看考生作文在总体上是否可以及格,大体属于好的、较好的、中等的或较差的、差的,在此基础上再按类别分档分项对号入座定细分,使评分中可能出现的浮动控制在类别之内。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可以利用评卷教师传统综合评分思维定势的正效应,加速评卷进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评分的大误差,各项分数合分中即使有错,也能及时发觉、及时纠正。
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人类一切活动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人类自身当然有着巨大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历史前进;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毕竟还是要受到特定时空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重温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考生作文与国家考试题目的要求、评分标准之间的差距实质,实事求是地给考生作文评分,缩小不同评卷教师之间的评分误差,是有实际意义的。应该充分认识到,考生的作文很可能带有平时作文教学与训练的成果性影响,但它毕竟是在充满严肃紧张的心理氛围和时空氛围里,在监考员的监督下的“即兴之作”,主观能动性再强的考生,其作文可能达到的水平,与平时作文可能达到的水平相比,无论如何也是有差距的,更不用说可以跟一些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然后才发表的报刊文章同日而语了。换言之,评卷教师在具体贯彻落实国家考试作文各项评分标准时,无论是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书写表现,都不能不考虑到考场作文的时间限制性、环境约束性、心理紧迫性等等复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只有把考场作文的要求与平时作文可能达到的水平适当区别开来,把考生作文严格区别于专业作家的文章,才能使一些评卷教师避免由平时作文训练或范文教学或阅读报刊养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对国家评分标准的误解和误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控制和缩小运用标准衡量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主观误差。
曾经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高考评卷工作犹如大兵团作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是很有道理的。从高考作文评卷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看,近两百人的评卷教师队伍,分成十几个评卷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经验不同,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有差别,要使大家的思想认识集中统一到国家考试作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上来,控制和缩小评分误差,没有学科评卷委员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调度,没有各大小组长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复查工作和具体的协调指导工作,阅卷评分的科学化、规范化、评分中出现的左右摇摆、前后升降现象以及某些固执偏见的防止和纠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由于阅卷评分与合分、搬分以及成品登分环环相扣,抠标准和要进度的矛盾的正确处理也就成了控制和缩小作文评分误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强调质量第一,质量就是高考评卷的生命,同时又要强调按时完成任务不抢进度。在掌握标准问题上,要特别防止前紧后松,使前后不同阶段被评阅的考生作文得到公平的对待;在进度问题上,则要特别强调防止前松后紧,以免影响评分标准的掌握,出现为抢进度而打保险分的现象。
如何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探讨高考作文评分误差的有效控制问题,既涉及世界观、方法论,又涉及作文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既涉及评分方法的研究,又涉及评分标准的研究,还旁及心理学、运筹学等等,十分复杂。本文只是就广西历年来特别是95年高考作文阅卷评分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作了些初步的探讨。认识和做法都还不成熟,诚望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