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市场的信息规则和企业边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规则论文,市场论文,信息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1)02—0005—04
近来“市场链”这一概念在海尔大行其道,引起多方关注,其做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变部门、员工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注:刘洲伟:《张瑞敏“洛桑路演”》,《南方周末》2000年10月12日第25版。)很多研究者认为“市场链”是一种管理创新:继直线制、职能制和矩阵式之后的新型组织结构,但如果把“市场链和当前的市场网络化趋势联系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其中的实质:网络化市场的信息规则改变了企业的边界。
一、网络化市场的信息规则
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终于迎来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经济乘风破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发展相比,这个全新时代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网络化。网络化使得人类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传统产业深受其影响,而且网络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庞大的产业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网络化的市场,企业的边界也在这个网络化的市场中发生了改变。
(一)正反馈
网络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这就是网络化市场具有的第一个重要规则。正反馈同时也称为边际效用递增,意指在网络系统中,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要优于连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即新增一个资源链接对整个系统会产生递增的效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通信产业中,每个公司通过扩张网络进行竞争,网络可以通过与其他网络连接起来大幅度增加价值。可以假如一个电话网络只有一个用户,那么这个网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用户达不到与人沟通的目的,以后每增加一个电话用户,电话网络就能多提供一个沟通对象,网络的效用就会因此增加。用经济学术语表达就是,对最后增加的那位电话网络消费者而言,网络提供给他的效用高于任一原有网络用户加入时的效用水平;同时,这一新客户的加入也提高了原有用户的效用水平,我们把这称为正反馈和网络正外部性。正反馈和网络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网络系统对新增资源单位更有吸引力,新增节点将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市场结构朝着有利于大网络的方向发展,对加入其他网络系统的吸引力就小得多。这样就会导致网络结构中“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正反馈也告诉我们需求方规模经济对网络化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用户的选择决定了一切。用户之所以选择这个网络系统是因为它已经被广泛使用,是事实上的产业标准,而其他的不同系统则达不到足以威胁该网络的临界容量。与供给方规模经济不同,需求方规模经济在市场足够大的时候不会分散,如果其他人都选择这个网络,你就更有理由使用它了。
(二)非兼容性
网络化市场中的第二个信息规则是非兼容性。不同的网络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同质产品结构,他们的差别仅在于使用的网络不同,而用途却基本相似,这就是由网络相互不兼容性造成的。由于用户是处于一定的网络系统中,使得他只适应使用本网络系统的产品结构,他已经为该网络支付了高额的使用成本,这种成本在经济学上称为“沉没成本”。(注:J·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这使得他从该网络系统的产品结构转移到其他网络同质产品结构的成本极大。网络之间的不兼容造成网络化市场经常出现某些寡头垄断的特性,新技术、新产品就很难进入原有的网络系统。这种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例如,信用卡市场,Visa卡和Mastercard卡都存在基本类似的信用卡市场结构,但他们只在各自系统内相互兼容,而之间互不兼容存在竞争互替关系。因此,在一个网络体系内会通过组织的方式形成其特有的特征,这类特征在本系统内相互兼容,与其他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
(三)锁定效应
网络化市场的第三个信息规则是锁定效应。这是指网络系统内的成员或者使用者换用替代其他系统需要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更多的是知识的学习成本。举例说明,如果某软件开发商从前一直与微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Windows系统的软件产品,而现在改与IBM公司合作开发基于OS/2系统的软件产品。这种转换是存在成本的, 软件开发商不仅会损失原有的部分客户,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掌握新的系统。对于网络中产品的消费者也是一样,某一文字处理软件用户原先习惯于金山文字处理系统,假如他决定改用微软公司的Word软件,那么,他就得放弃原先花大力气学习的金山文字处理应用方法。所以,他一般不太愿意更改熟悉的软件,也就是不愿意换制。换制成本还可能来自于社会通用的产品对换制行为的限制。假如两种网络系统如前述不兼容,那么一般来说,用户会使用市场上使用得多的产品,换成使用人数少的网络系统可能会带来许多不便。
由于网络化市场中存在着上述带有正负效应的信息规则,处于其中的企业行为就必然随之改变。个别厂商由于网络的非兼容性和锁定效应而受到网络约束,同时又由于网络的正反馈而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利益。其演进带有路径依赖之特征。而企业的可能边界也正是在网络的正负效应中发生了变化。
二、企业边界的经济学规定
对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始于1937年科斯(Coase,R.H.)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注: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 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中译本,第1~19页。)他试图回答这样两个问题:(1)在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企业为什么会产生?(2 )企业组织的边界在哪里?新古典经济学继而也都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解释企业存在问题时依靠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如果通过市场安排协调资源的费用(即交易费用)超过了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费用,企业内部管理的资源配置就是十分必要的和合理的。可以通过管理协调来减少市场协调成本就是科斯对企业存在的理论解释。
对于,“企业组织的边界”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扩张会带来自身的组织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对企业家的管理才能(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之一)来说,收益可能是递减的,或者说“企业家也许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到它们价格最大的地方,即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因此,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的双重作用,“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从科斯对企业存在和企业边界问题的回答看来,企业和市场是人们实现同一功能的具有互替性质的制度安排。当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与市场中交易的边际费用相等时,企业与市场之间就达到了均衡。这个均衡点就是企业的边界。用图1来表示:令Cm代表市场交易的总成本, 因为企业的扩大可以减少交易市场总交易成本,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Cm递减。令C[,0]代表企业内部组织成本,因为管理才能收益递减, 所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C[,0]递增。这样, 企业的边界就应确定于Cm和C[,0]所形成的总成本C的最低点上,即图中Tm点。
科斯对市场和企业两种制度安排做了互替性的比较,并得出结论:企业组织的边界决定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协调成本的比较当中。但是,科斯的理论存在很大的缺陷,即事实上企业的生产功能是市场无法取代的。企业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产销售物品的管理过程,而市场本身并不能生产任何物品,它只提供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之间联系的纽带。科斯把企业作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可以先于企业而存在,或者说没有企业时就已经存在市场。而没有企业存在意味着没有任何产品生产出来,因而意味着市场不能执行任何配置功能,即市场根本也不应存在。科斯的解释从而陷入了难以统一的矛盾当中。而这与科斯完全背离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的定义,将企业存在的本质说成仅仅是为了交换而不是为了生产是一致的。
对此,科斯的追随者们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森(Williamson,O.E.)、张五常和杨小凯等人, 威廉姆森在许多篇论文中阐述和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包括1975年发表的《市场与等级结构》(注: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TheFree Press,New York,1975.)及1985 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注: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Capital》,The Free Press,New York,1985.)
威廉姆森在完善交易费用理论时,提出了三个假定前提。第一个假定前提是“有限理性”,即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不完全信息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理性往往是有限的。第二个机会主义假设。所谓机会主义指的是用各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来实现自我利益,包括说谎、窃取、蒙骗等,但交易费用理论指的主要是向交易对方提供歪曲的信息。机会主义假设的引入使签约的难度增加,或者说使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由此产生了用组织管理制度或相应的契约约束这种投机倾向的必要性。第三是资产专用性假设。资产专用性是指为了某一种特定的交易而作出的持久投资,它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它用途上去。资产专用性也是影响交易费用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因素。资产专用性越强,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就越高。
威廉姆森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交易费用理论体系。他继续沿用了科斯的交易费用的分析方法,明确了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从而承认了企业组织存在的重要性,认为企业组织是可分析的,企业组织的边界是受到市场交易费用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威廉姆森提出了“市场失灵”的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科斯因为采取“市场和企业可以互替的”前提而陷入的困境。说明企业组织内“交换”本身具有其不同于市场“交换”的特殊作用,从而组织自身的内部结构和组织能力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规模。但是,威廉姆森的理论仍然是以交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过份强调企业组织的交易功能,而忽视了企业的生产功能。
(二)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与交易费用学派过分强调企业交易功能相反,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为外部世界进行生产(包括服务)的专业化生产单位,侧重于强调企业的生产功能。尽管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没有正面和明确回答企业存在问题,但其理论包含着这样的思路: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与自给自足相比为其他人生产是有效率的;这种效率是由于有规模经济、专业化活动以及低而不高的交易费用的优势。(注:[美]哈罗德·德姆塞茨:《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译本,第14页。)企业的特征是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位,它可以直观地用图2 说明。(注:Dietrich, M.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 and Beyond》,Routlege,1994,第32页。)
在该图中,企业的核心是生产和资源配置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人和物质的投入,另一方面又把投入转化为产出。而这些投入和产出都需要通过内部组织活动来完成。同时,企业又通过内部组织在市场中的契约活动实现最初要素投入或产出分配。因此,考虑到企业生产职能的存在,企业规模本身能够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以采用更加细密化的专业化技术,而新的专业化技术能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直至市场范围对其约束。斯密(Smith,A.)曾用著名的制针例子来说明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注:[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8年中译本(上卷),第10页。)
由此可见,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特意对企业边界的问题作出问答,而是出于阐述分工和专业化的目的,顺带由规模经济提出了采用专业化形式的企业规模问题。但是,从企业生产职能角度去考察企业规模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从企业运行的角度看,企业目标是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而这毫无疑问需要通过企业的生产职能来实现。从长期来看,企业规模的变化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它服务于企业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边界将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要求企业作出生产职能方面的变化。
(三)企业边界的分析框架
通过以上对企业边界不同理论的论述看出,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表述如下:假定企业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在技术上都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后这些活动之间的协调(即交换)需要组织和管理,而组织和管理是要花费一定资源的。因此,企业面临选择是通过内部组织形式来实现上述活动,还是选择交由市场来实现上述活动。企业最终将选择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比较分析。另一方面,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坚持分工和专业化理论,讨论企业规模的变化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它们经典的基本分析方法是收益成本法,企业生产过程是按价值链创造价值的过程,企业规模的变动将影响价值创造过程,同样,企业面临规模如何变动的决策,这又是一个动态的比较分析过程。
其实,在分析企业组织边界时,上述两种思路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形态是相对稳定的。它们所决定的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也是相对稳定的,通过不同时期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形态相比较,交易费用学派的静态比较方法可以确定企业组织边界变动的方向。但这并不是决定企业组织边界变动的唯一因素,因为,事实上在同一市场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规模完全一样的企业。可见,企业规模差异的决定因素还应包括生产的效率。生产技术的演进对企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从生产的角度考察企业规模,无疑弥补了交易费用理论忽视企业生产职能的缺陷,是一种恰当的有益的补充。
因而,作为本文网络化市场中企业边界的分析框架,分工从而企业的存在是研究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成本收益来确定规模,正是基于不同性质交易费用的比较,网络所具有的正反馈、非兼容性和锁定效应才改变了企业的边界。
三、网络化市场中企业边界的重新界定
市场网络化之后,信息规则将影响企业的活动,企业间的交易关系也会发生很大转变。以一个只有A1、A2、B1和B2四家企业的市场为例来说明网络的正反馈、非兼容性和锁定效应是如何改变着企业边界的。
如图3所示:假定A1、A2、B1和B2是四家独立的企业。A1和A2 都生产A产品,B1和B2都生产B产品。A产品和B产品是相互关联的互补品。在传统意义的自由市场中,这四个企业可以自由的进行交换,A1可以自由选择B1或者B2进行交换;A2也可以自由选择B1和B2进行交换。此时企业的目标在于取得一个有利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交换的讨价还价中占据优势。而在网络化市场中,由于A1和B1长期的合作并出于预期的共同战略,逐渐形成了受一定契约制约的企业间网络;同样,A2和B2也形成一定的企业间网络。
首先,由于网络正反馈,企业网络的规模越大,它的价值越高,在网络竞争的背景下,处于网络之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趋向于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同时,网络化使得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增加,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不会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存在逐步扩张的倾向。90年代的市场是一个日趋网络化的市场,生产和交易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刺激着企业扩张规模。
其次, 由于网络的非兼容性和锁定效应, 市场上一般会同时选择A1和B1或A2和B2产品。A1与B2以及A2和B1之间的交换关系会逐步减弱。这时企业间的竞争演化为网络间的竞争,而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则在于不断地创新和升级。这实际上表明处于市场网络之中的企业网络外部交易费用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网络内部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成本却可以得到大幅度的下降。网络的非兼容性使得处于网络外部的企业无法或很难打入其中,而锁定效应则降低了消费者对网络选择的不稳定性,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相应的营销成本。
由于市场网络化给企业带来如上的影响,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判断:即不同网络之间企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在上升,而网络内部的企业交易成本却在下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企业边界的延伸实际上就是企业网络延伸的一个结果,因为网络化给企业扩张提供了可能性。
沿用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思路,从市场结构考察决定企业规模边界的因素,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述由于市场网络化之后给企业边界带来的影响。根据交易费用理论静态的比较分析方法,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图4 对市场网络化前后企业外部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变化作出比较。网络化之前市场交易费用曲线为Cm,组织内部管理成本曲线为C[,0], 企业最适度规模为Tm。网络化之后市场交易费用上升,交易费用曲线上移Cm', 组织内部管理成本下降,成本曲线由C[,0]下移至C[,0]', 此时企业最适度规模变为Tm'。由此可见,企业组织有扩张规模的要求。
可以看出,海尔的“市场链”只不过是在网络化市场下企业规模的一种扩张形式,在这里,企业的边界似乎更加模糊了,其实质却是企业的边界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