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经济社会更加科学化,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在新常态的条件下,城市规划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城市规划发展中应当注重人文因素,以人为本,回归本真,根据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计划,软硬件设施并重,促进和谐发展。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变革与传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引导形成适宜人生存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发掘企业发展的潜力,促进城市规划的革新。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变革
引言: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规划城市未来的发展计划,保证城市发展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革新,根据城市的特色来进行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性计划,保证城市发展具有现代性和多元化,保留城市的个性特点,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1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
1.1传承城市规划的传统和优势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发现城市规划中的个性特点与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城市规划的新方向,避免出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同时,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摒弃不切实际的发展方案,立足当下,将传统观念与创新理念有机整合,高效进行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调整城市规划与新常态转型的关系
首先,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承载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次,在西方语言中,“城市”与“文明”拥有同一词根,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使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媒介,是给予人们知识的工具。最后,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创新的理念,城市中的交流与文化碰撞成就了多元的文化,可以说城市是创新的发祥地,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变革分析
2.1推进城市规划在新常态下的体系转变
第一个环节,在新常态环境下,城市建设必须突出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城市规划中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同时树立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提高城市规划的地位,在此过程中注重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规划的功能,促进城市稳定发展,逐渐靠近新常态的标准。第二个环节,在新常态的环境下,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城市规划日趋法制化,逐步靠近新常态的标准。城市规划应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建立井然有序并初具规模的城市体系,同时注重反馈,尊重规则,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水准。
2.2转变城市规划在新常态下的技术核心
第一个要点,注重城市的人文元素,即“以人为本”,围绕城市市民来进行城市规划,提高城市整体的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达到预期效果。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市民,应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为根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城市规划的进程。第二个要点,强调了技术水平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技术水平,技术具有活跃性强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当保证新型技术的即时性,同时注重技术的创新,将高新技术有效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去,实现在新常态背景下技术的革新。提升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更新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采用动态的新兴技术来推动城市建设,强化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整合城市的基础与高新技术,对技术加以创新,与新常态下的标准相靠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分析
3.1回归正常:与降速相适应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躲避“经济危机”,就不应当过分依赖于投资,将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变为多元驱动,并且注重城市规划的创新性;如果想要躲避“安全危机”,就应当将工程建设趋于平民化,将高端的形象工程转变为普通的民生工程;如果想要躲避“环境危机”,就要改变现在资源环境超负荷的状态,节约资源同时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已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城市的发展必须脱离现在的模式,避免一切“假大空”的模式,脚踏实地回归普通模式,实事求是,尊重科学,遵循规律。
3.2回归本源:与转型相适应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必须回归本源,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看,注重转型,充分发挥城市的个性特点,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同时,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产物,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因此,城市发展必须与转型相适应,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特色,展示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技术革新与经济增长,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3回归理性:与多元相适应
城市发展应当是从单一性向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当代的城市发展应当立足于根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注重可持续发展。过去的城市发展舍本逐末,违背自然原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现代的发展必须摒弃这些错误的旧观念,不能以政府高官的想法来代替群众的呼声,应当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破坏已有的自然资源,注重保护公共措施。
因此,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并结合实际情况”,“为人民服务”是城市规划的总目标。首先,应当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于不同群体给予不同的帮助。其次,城市规划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的本土资源进行规划,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呀,发展经济。最后,城市规划中应当“软硬兼顾”,不能忽略城市的软实力,在发挥城市的硬实力的基础上,注重城市的软实力的发挥,增加城市规划的弹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的公共利益,回归理性,实现多元化发展。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常态的出现是一种必然,新常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必须综合考虑时代的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因素,只有城市规划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城市规划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同时,为了给城市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必须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的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从而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模式,
传承城市规划的精髓,推动城市规划的创新进程,从而探索在新常态背景下新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契机,对于城市发展有指导性意义,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邵亦文,徐江. 国际城市规划. 2015(02)
[2]社会冲突理论视角下的规划变革[J]. 杨保军,陈鹏.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1)
[3]转型中的城乡规划——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谈起[J]. 杨保军,陈鹏,吕晓蓓. 城市规划. 2014(S2)
作者简介:范已飞(1981-09-27),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当前职务:工程师,当前职称: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论文作者:范已飞1,王芳2,边克克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论文; 常态论文; 注重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济南市论文; 模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