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具体行动,更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实施路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涵义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探究,要注重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从其涵义上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本人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1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环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美丽代表了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生态美好等内容,表现出了社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保证农民富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加强保护,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单纯地追求环境美,也不能只注重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2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加强生产,并能够把握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要考虑到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三个方面内容。对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到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文化美四个方面内容。即居住环境美、人们生活宽裕、形成产业特色、具有朴实的乡风。
2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和实施路径
2.1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广人稀,生态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有些乡村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农业开发程度低,青壮年去城市打工,留下老人儿童驻守。由于封闭,原汁原味的特色淳朴生活被完整保留下来。近年来“乡村旅游”比较火热,城市人向往到乡村体验宁静安逸慢节奏的农家生活,吃吃农家饭,干干农家活,爬爬山,看看风景,有的还住上几天,让自己的心境平静下来,让压力得以释放。发展农业优势小的乡村,可以考虑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将“原味”放大,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生态化。
2.2生态环保模式
2010年环保部《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规定,建设指标从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三个大类,21个具体指标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森林覆盖率、主要农产品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2013年《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设定了20项具体指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内容。指标具体的体现了原则性与约束性。例如其中一个有关主导产业的指标,具体要求每个乡村要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当地农民(不含外出务工人员)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生产方式指标,要求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90%,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资源利用指标,要求集约高效,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地产出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农药化肥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高于本县域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率达到95%以上,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两个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上有交叉,又各有侧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认为农业基础条件好、积极引进二三产业、劳动力流失少的乡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采用生态环保模式走休闲农业之路。
2.3历史传承模式
近年来国家对历史小城镇、村落保护十分关注,非常重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通过基础资料的调查,确认价值特色,划定保护范围,然后编制保护原则,保护整治建筑、保护街巷空间、编制旅游规划、旅游产品策划、近期保护规划等。笔者认为历史文化村镇、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载体的“人”的发展延续传承。
古村镇的美,不仅体现在住宅、村庄等布局上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同样体现在村落中是否有丰满的历史文化以及村民现有的生存状态。现今以乡村为本源的民间技艺陷入濒危状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有一半品种流失加剧。民俗民艺后继无人、人亡艺绝,乡土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缺失,培育村民在乡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祖先创造文化的价值,加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势在必行。可以引导教育村民学习把传统的民俗民艺、地方戏、特色小吃等重新学习,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再加工创新,让历史文化不断的更新发展。因此,动员原住民,开设兴趣班,请专家进行再教育,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让村民自觉留在家乡传承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将文化转换成产品产业,努力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2.4近期宜居模式
近期宜居模式是现今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最多的。这类乡村地方优势不明显,资源、环境、产业、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发展一般,没有特色,也不存在亟待解决的发展建设问题。地方政府建议规划设计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加强调近期的村庄内部整治规划,以“投资少、见效快”为整治手段,尽量立足现状,从解决村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入手,降低实施启动的难度,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使得在3-5年间,村庄变得更加美丽宜居。整治规划更多强调的是治理,从问题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规划。
村庄内部整治规划比较微观具体,涉及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在整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的侧重村居立面改造,有的侧重公共设施,有的侧重住宅设计,有的侧重基础设施配套,有的侧重绿化景观,有的侧重防灾减灾和竖向设计,还有的注重村庄建筑整体风貌。
从现有的规划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村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筑外立面和空间的清理改造,二是环境整治与绿化。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农村建设用地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原有住宅推倒重建,尽可能圈地,在很短时间之内盖起了外表华丽的住宅。这些拆建没有经过统一的统筹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因此出现了风格迥异色彩杂乱的村居立面,同时由于尽可能的圈地,房子之间不留安全距离,有的甚至人都无法行走,安全隐患堪忧。
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住宅,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进行拆除。环境整治与绿化也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对村庄“脏、乱、差”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动生态环境优化。其次,在环境设计时,关注村民实际需求,以人为本,设置老人和儿童的活动空间,多增加些运动休闲的设施。再者,对绿化采用生态种植的模式,使得该地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观。最后,对农民住宅周围的空地可以进行设计指导,尽量做到见缝插绿,使得乡村绿化面积提高。
结束语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机械的模仿参照,需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最大程度保留本色原味的乡土文化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优势,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径,这才是美丽乡村最佳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52-54.
[2]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6:95-98.
论文作者:何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乡村论文; 美丽论文; 模式论文; 环境论文; 村庄论文; 村民论文; 生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