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二医院 湖南株洲 421000
【摘 要】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入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健康教育;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又称脑梗或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的缺血或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脑梗塞占全部脑卒中的80%以上,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其发病突然,无先兆症状,且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病的治疗以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同时应积极防治高血压,除此之外,脑梗塞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干预和康复治疗[1]。研究显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增强其保健意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2]。本研究对我院收入的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入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4.5±4.8)岁,病程为2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1±0.4)年。对照组中男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49.8±3.7)岁,病程为3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3.5±0.8)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且对该项研究具有相应的了解,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临床治疗,包括吸氧、抗凝、溶栓、降压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包括用药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训练。具体措施如下: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并详细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讲解脑梗塞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有一定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惶恐和情绪上的低落,增强患者治疗的决心;结合患者病况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并组织病情相似的患者进行知识学习,加强病友间交流,通过相互鼓励帮助更多患者树立信心;还可邀请恢复良好的脑梗塞患者现身说法,让患者认识到预期疗效,提高其依从性,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锻炼,助其早日康复。
1.3疗效评价标准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患者满意度的评分,问卷以100分为标准,大于85分为十分满意,60-85分之间为比较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
疗效评价标准如下:1)显效:精神状态改善明显,生活能力提高显著;2)有效:精神状态有改善,生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无效:精神状态无改善,生活能力无提高或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均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临床上根据栓子的来源,脑栓塞可分为三种,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其中心源性栓塞占60%以上。脑梗塞可引起动脉狭窄、脑局部缺血缺氧、脑功能缺失等一系列临床事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是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治疗方法包括缓解脑水肿、改善微循环、稀释血液、溶栓、抗凝等[3]。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会出现障碍,如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加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心理压力较大,产生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康复[4]。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减缓患者不良情绪,改变其对待疾病的态度,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5]。此外,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6]。通过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心理教育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脑梗塞的认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掌握脑梗塞的发病原因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使其认识到脑梗塞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警惕性,从而促进依从性提升,构建良好护患关系,为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进行健康教育后,其护理满意度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单纯的常规护理模式,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张新慧等[6]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证实健康教育应用于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较好,不仅能够为患者的病情康复提供条件,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永爱,濮孟久,李京等.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J].天津医药,2005,33(10):630-631.
[2] 郜风青,卢文甫,李秀英等.尿激酶、肝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型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223-224.
[3] 黄日材.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5):854-855.
[4] 夏如.健康教育对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8):39-40.
[5] 王清梅,刘跃晖,熊钰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并脑梗塞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5):397-400.
[6] 张新慧.早期康复与健康教育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30-31.
论文作者:王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9
标签:患者论文; 脑梗塞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程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