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活动的具体操作程序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操作程序,可分为四步进行。
第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探究活动作铺垫。学生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我们知道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
第二:自主探索,展开讨论
当学生已经产生了问题,努力想去探求知识的思维状态下,我们不要忙着去排除学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
第三:反思练习,归纳总结
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来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让他们在心态轻松的情况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此时,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
第四:质疑深化,学以致用
如果说反思练习主要是巩固和完善所得出的结论,那么质疑深化,学以致用则是提高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初步能将所学的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必要的时候可以展开第二次的讨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位置”和基本要求
当然,教师并不意味着“顺其自然”地“不作为”恰恰相反,探究前,教师应对学情进行正确分析,并做好适当的铺垫,避免多数学生思维入歧途后出现畏难心理;探究时教师应密切关注探究进程,对于代表性的错误,不妨“曝光”,予以警示;探究后,对比探究过程出现的不同路径,帮学生分析选择出“最佳路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及时反思,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设置的探究问题的思维容量应有个度,若探究活动过难,学生难于启及,会望而生畏:若探究的问题过易就不能尽其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没有探究的价值。因此教师在问题的提出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矗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产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问题提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教师有机地提出问题
当教师提供必要且充足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时学生是很难产生或不知道提什么问题情况下,老师往往自己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是目前许多教师的做法。
2、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数学知识往往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完全可以将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先是给出熟悉的情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再给出较复杂的含有两个未知量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结果全班学生都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再把这两个方程进行比较,思考着,议论着,学生自然能模仿一元一次方程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综上所述,对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实际上是以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探索,并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各个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适度的加以灵活运用。
论文作者:胡永青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方程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他们的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