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要求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是未来城市建设规划方向。因此,未来在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落实好相应的规划工作,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水平逐渐提升,优化城市规划方式的同时增加其规划中的技术问题,并拓宽城市规划人员在实践中的工作思路。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应用
1、海绵城市的概述
海绵城市在国际上的通用术语是“构建低影响的开发雨水系统”,也就是在城市下雨时,对雨水的吸收、蓄水以及净化功能加以优化,如此一来,以便能够及时将存储起来的雨水进行释放,这一工作原理就好比海绵,不仅能够完成吸水以及储水工作,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能够将储存的水释放出来。因此,在构建海绵城市时,要转变以往老旧的观念。
如今,我国颁布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技术指南,并且在指南中对城市建设中如何使用“渗水砖”以及植草沟开展施工作业,以此来对排水系统进行组织优化,实现减缓压力、缓解排水以及对水源进行分散控制的目的,如此一来,也能够有效防止洪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收集雨水。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时,主要包含池塘以及江河湖等水系统,与此同时,还包含花园绿地,以此来实现对城市配套设施的渗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城市之中,城市自身的优势以及优点都各不相同,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应该注意不能够将其他城市的建设方案套用在其中,而是应该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实际特点,制定出满足城市发展的方案,以此来确保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如图1为传统城市规划的雨洪管理图,图2则为海绵城市规划的雨洪管理图。
图2海绵城市规划的雨洪管理
2、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2.1城市水资源紧缺
用水量大、用水时间集中、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城市用水的几大难题。由于我国水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城市能够存蓄的水量非常有限,使得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紧缺的窘境。同时,由于过度开采而导致的水资源生态系统的失衡。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都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作为保障,如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就会给正常的生产、生活、经济、城市发展等许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会阻碍社会进步。
2.2水污染情况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制造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多。并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十分有限,这些问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显得更为突出。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水资源污染现象不断加剧。
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3.1重视城市水系统的构建
城市规划中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需在了解城市所在区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视与之相关水系统构建,从而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表现为:(1)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考虑,并结合河流、湖泊、溪水等城市自然水系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在专业理论知识、创新理念等要素的配合作用下,构建出城市水系统,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保持该系统支持下城市水系良好的自净化能力,逐渐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2)当海绵城市理论作用下城市水系统构建好后,也需要在水污染治理、监督等部门配合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水系统造成的影响,满足城市科学规划要求,提高城市发展中内部水循环效率。
3.2注重城市道路的科学规划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应用,应注重城市道路科学规划,减少地区气候变化中对城市交通影响,为海绵城市有效建设提供支持。具体表现为:(1)城市大部分道路绿化带的平式改为下凹式,以此减少城市道路上路面雨水径流量面积,减慢雨水径流量速度,改善城市雨水径流量的质量,促使城市规划中外来水资源质量得以提高;(2)在海绵城市理论的支持下,城市规划初期可通过对透水路面、街道树池等要素的考虑,实现对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在优化城市道路安全性能的同时保持外来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良好的利用状况;(3)注重城市道路规划中绿化形式的不断优化,并在绿化带底部设置好水流暗道,促使城市水系统运行中能够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水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在城市道路规划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时,需要规划人员能够加深对该理论内容的理解,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道路规划工作,强化道路规划中雨水资源科学利用及管理方面的意识,并对其规划过程进行科学控制,从而增强海绵城市理论作用下的城市道路规划效果。
3.3结合城市园林规划
3.3.1引人新型雨水管理模式
城市园林规划是人类在进行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存而提出来的城市规划区域,水资源的管理配置,是园林规划的源头。城市海绵理论认为,在城市现代化进程如此快速的背景下,城市园林规划应当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源头分散模式。这种模式由美国提出,并且运用于实际城市园林规划,效果显著。源头分散式的雨水管理方案一方面保证了城市地理的水文特征不会受降水期改变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了城市对园林规划用地的开发利用,实用性很强。
3.3.2发展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
城市园林规划包括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和雨水花园结构的设计。绿色屋顶的植物设计指利用绿色植物不同的生物特征,以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规划、分配为基础,采取垂直绿化的搭建方式,设计植物的生长发育领域,最终在城市园林规划范围内形成统一稳定,具有降低城市光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的自然生物群落。雨水花园的结构设计一般是从内向外,包括雨水花园采集部分的砾石底层、砂底层、种植夹层、覆盖表层和蓄水表层。内部雨水采集结构利用穿管的技术,当城市降水达到一定量,系统采集到过多雨水时,多余的雨水便会随着溢流管排出,可以避免过多雨水导致植物溺死的情况。通过设置适用于不同植物的穿管,可以保证植物水分充足,生长发育良性。
3.4城市地下空间构建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灰结合”理念是完成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理念和基础思想。所谓的绿,就是绿色环保的原则,另外,还包括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利用,而灰则是指常规的地下空间建设中所需要用到的建设设备、原材料等。在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要求下,空间的利用除了借助传统的建设开发设备和方法外,还应当将绿色资源和设施也融入到建设工作中去,例如,地下水、土壤、岩石等,都是来源于自然环境中的城市建设材料和资源。只有尽可能大幅度的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使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全面有效的得到满足。
总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着的问题。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自然过滤,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与积蓄,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水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毓.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110-111.
[2]李丰,钱小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7(51):118.
[3]植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J].建设科技,2017(22):41-42.
论文作者:徐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雨水论文; 水资源论文; 理论论文; 水系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