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重点中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点中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为本世纪内普及义务教育而努力。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式——重点中学,在新的形势下,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它在基础教育中应起什么作用?今后重点中学面临怎么样的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教育界存在着争论。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论述。
一 重点中学是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办学模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办好重点中学,就是加速造就人才、多出优秀人才、多出优秀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它还能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高智力、高能力学生的教育属于英才教育范畴。按照我国专家的估算,智力特别高的青少年约占该年龄段人口的3%,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使这些高智商或有较高天赋的学生接受更为适当的教育,努力发挥他们过人能力、潜力,开掘人才资源的“富矿”,这是国家和全社会不容忽视的责任,也是重点中学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从物质条件看,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难以完全满足普及教育的需求。特别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所以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先保障重点中学的发展,优先改善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通过重点中学来带动其它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各地重点中学的形成,绝不仅仅是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优于普通中学那么简单。它的内涵,更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历史传统,包括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校风和显著的办学效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重点中学实际上是凝聚一方历史文化特色和经验成果的宝贵资源,在培养优质人才方面,无疑是有极大的优势的。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已普及了初等、高等教育,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重点学校”。如美国的布朗克斯理科中学、法国的路易十四中学、日本的东京都立国际高中等,它们都属于世界一流的“重点中学”。这些中学由于突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它们为本国的高等学府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还涌现出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由此可见,重点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存在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二 重点中学应当在教育系统中起到“窗口”与“示范”的作用,要主动承担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的任务
长期以来,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重点扶持重点中学的发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重点中学来推动一般学校的发展。使它能成为窗口性、示范性、实验性的学校;成为本地区中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中心。许多重点中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努力,无论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特色还是教学方式改革、第二课堂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普通学校虽然在办学条件方面与重点中学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可参照重点中学的办学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重点中学在发挥自己在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教学研究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把重点学校办成本地区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心,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示范课、公开课、访问、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发挥科研辐射作用,带动本地区其它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认识到重点中学的提高与一般学校的提高是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层面中相互促进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推动一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学校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重点中学提高;它们相互促进,最终使到整个教育系统整体质量的提高。
基础教育面临着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优秀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由于重点中学有生源、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上的优势,实施的是提高性教育,应该以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为主要任务。“升学率”自然是衡量重点中学办学质量的一个指标。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也存在适度分工的问题。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在输送高校合格新生和培养优秀劳动后备力量上也各有所侧重,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它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于使基础教育更好地完成双重任务。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小学生为43%,中学生为108%,大学生为300%。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到本世纪,要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体系,总规模达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当的水平,任务十分艰巨。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基础教育,特别是重点中学要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生源,以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 重点中学要以全国示范中学为标准,完善办学条件,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精神,为加强重点中学的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带动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家教委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设、评估、验收约1000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这1000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将成为未来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各地教育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对照国家教委的评估验收标准,结合实际,我认为重点中学首先要在贯彻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育质量,创办学校特色等方面继续努力,办出成绩。其次,重点学校在办学规模、教学常规设备、人员配备、现代教学设备等方面要保持较高水平,靠拢国家标准。除具备常规教学仪器外,还应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视听设备、专用学科教室、综合电教中心等。因此,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应继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使重点中学的建设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从而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未来各国各地区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重点是人才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当前重点中学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都要实现现代化,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转变。我们要加强对外国教育的研究,吸取和借鉴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敢于竞争,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另外,还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要准确估计今后10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能达到的水平,准确预测那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规划付诸实施。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科学化、专业化、技术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努力把重点中学办成具有一流质量、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管理的示范性学校,以迎接未来21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