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民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质量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农村城市化,有一个具有意义的问题必须研究,即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衡量农村或农民的经济水平、生活水平,传统的首要指标是人均年收入。从温饱状态到小康水平,有关部门曾经多次拟订过指标。贫困线的标准,起初是人均年收入低于200元者,后来提高为500元。小康水平的标准,有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有说人均年收入2400元的。就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京、津、沪等大都市郊区的农民来说,目前人均年收入都已高于或接近于3000元,因而再把“实现小康水平”作为追求的目标,已经没有意义。为此,必须引入新的概念,提出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既要求发展农业生产力,也要求加强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追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缩小和消失。因此这是研究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的牛鼻子,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
农民的生活质量既是乡、村社区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又是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活质量是人口素质的外部表现。一定的生活质量是一定的人口素质的培养基。追求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质就是要使农村人口的素质实现飞跃。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的集中体现,其水准高下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完全成正比。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人口素质的进化。因此,考察和研究农民生活质量,实质上就是探索农村经济发展途径的一种视角,无论在发达地区或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都具有深远意义。
收入水平固然反映生活水平,但生活质量的概念比生活水平含义更深更广。生活水平以衣食住行的更新为其内涵,从温饱到小康,实质都不过以维持生命或追求衣食住行的更迭。而生活质量则以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且赋以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性质。其标准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开发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提高,因而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狭义的理解就是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用得好。然而这是不全面的。我们要追求的是通过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去催生和培育高质量的人口素质。人口素质不只是体质强健的含义,而且还包括高尚的品格、聪慧的智能、相当的文化、丰富的涵养、向上的情操和适应事业发展的必备技能,等等。因此,高质量的生活应当是具有造就这种人口素质的功能、条件的设施和环境。从这一理解出发,它一方面取决于农民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需外部条件和环境的配合。
高水准的生活质量,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优越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居住在垃圾堆旁或臭水沟畔的人,吃得再好,穿得再时髦,也称不上是生产高质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追求空间的宽敞而外,还必须在生活区周围具有足够的绿色植物以提供氧气,净化空气;无烦闹的噪声干扰生活的宁静;有优质的水源、水体;垃圾、粪便、废秽物和污水都具应有的归宿和出路。无论是居住在城镇上还是乡村里,没有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就如同把人埋葬在压抑的境地,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
追求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追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真正缩小。
二
生活质量除了必须考察人均年收入、银行储蓄额、家用电器和高档消费品的拥有量等而外,一般还可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衡量:
——消费结构。剖析上海农民目前的消费支出。大致是食的方面占45~55%,衣着支出占15~20%,日用品支出占5~10%,文化教育支出占5~8%,人情礼仪支出占3~5%,其余10~15%用于建房、购房。这中间有两个指标是最为反映生活质量的,即恩格尔系数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即食的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温饱型的收入水平其特征就是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吃饱肚子。按目前粮价,一个人以年消费粮食500斤(原粮)计,若人均年收入500元,则除了吃饭,别无他剩,连副食品也说不上了。所谓“小康水平”,则用于吃的消费还占50%以上。目前上海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在3500元左右,因为主食、副食的品种比以前多,质量比以前高,所以用于吃的方面所消费的不下1500~1800元,恩格尔系数约为45~50。而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恩格尔系数30以上,其生活就谈不上真正富裕。由此可见,上海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是十分有限的。文化、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在人均年收入中的比重,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比重愈高,反映生活质量愈高。然而目前在上海农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消费一般仅占5~8%。发达国家或发达城市的职工收入或消费结构中,仅旅游费用支出一项,约占年收入的20~40%不等。这在我们还根本谈不上。
——营养结构。目前农民的营养结构虽无科学的检测资料,但根据营养学家和有关课题报告提出的要求,有几方面不平衡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在热量方面,“小康水平”的目标要求达到日摄入量2500大卡以上。从目前农民食用以细粮为主和荤食品较为丰富的特点来看,这个要求有的已经过剩。二是日常的摄入量与逢年过节或节假日的摄入量不平衡,往往是后者营养过剩,而前者残缺不全。三是一日三餐中早、中、晚的配比不平衡,往往早餐营养不足,而晚餐营养过剩。四是蛋白质的摄入量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之间不平衡,蛋白质本身则各种氨基酸成份不平衡。五是成年人、老年人和小孩的营养成份没有区别。一般说来,水果所含各种维生素的摄入量是普遍欠缺的。
——受教育程度。扫盲任务完成以后,农村人口受教育的目标要求:一是成年人基本上都完成九年制基础教育,即达到初中毕业程度;二是高中、中专毕业的在成年人中占40%以上;三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占10%以上;四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成为在职劳动者继续教育的普遍形式。综上要求:农村人口的群体文化素质至少达到初中以上,并且因初中文化程度深感不适应而在继续接受职业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愚昧,振兴科学,人才辈出,智能勃发,农村人口的物质和精神全面富裕。从这一方面考察,目前上海农村的文化教育任务还相当艰巨。据有关方面调查。45岁以内的青壮年中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还占10%左右,这是与发达的经济极不相称的。
——居住条件。近一二十年来,农民的住宅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不少农民的住宅已一翻再翻,越翻越大,越造越高。建筑质量是不成问题的,人均居住面积一般都高出市区3~5倍。美中不足的是居住分散,外部环境不美和内部设施不够文明。一是还是原来自然村和独家村的格局,使得公交、排污、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幼托、商业服务等社会设施都难以集约化,难以产生聚集效应。二是上水虽全部有了自来水,但下水排污问题没有解决,生活污水或随地乱泼,或倒进阴沟流入河道,成为农村水体质量等级不高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三是粪便尚无合理归宿,普遍还要倒马桶,即使自备了抽水马桶,但化粪池沉积粪便的出路也未合理解决。四是户外绿化很差。绝大多数人家由于片面追求楼房高大,用足用尽宅基地,以致跨出门不是道路便是田野,既无法栽树,也无法种草种花,因而绿不起来,美不起来。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应当有如下要求:住房宽敞,但不是大而无当的;建筑牢靠、造型别致;室内装饰讲究,室外环境优美;群落相对集中,出门交通便捷;购物娱乐就近,就学、就医方便;现代设施俱全,工作生活优越。一般都应集中为一定规模的居民点。一家一组独居住宅,以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为宜,过宽过大则大而无当。有的人钱多了就盖起四层楼3开间的小楼,三五个人住十数个房间,实在用不完,就布置起卡拉OK厅、舞厅和麻将室等等,那就使住宅的功能变异了,是不值得效仿和提倡的。
——医疗保健。一是医疗保健的起码设施是否具备。要求就近有卫生院、医务室,小毛小病不必出远门。二是医疗保健的消费有否保证,即有病是否看得起,有药是否吃得起。三是医务人员和医生在农村的拥有量以及他们的服务半径是否合理。发达的农村社会,平均每个医生的服务对象不多于1000人。以此标准,一个新型住宅小区至少应有两名够格的医生。我们的农村在这方面的距离还差得很远。四是对流行病、常见病防疫防治的制度和措施是否健全。五是最终要看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是否提高。
——社会保障。一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是否都有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以后也作为一个就业的部门,但不再是“没有出路的人就留下种田”作为就业,而是种田也要讲资格,同其他非农业产业招工招聘一样,够格了才录用,否则作为失业人口看待。而现代农村的劳动力分布或就业结构,务农的应是极少的,一般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20%,否则还是农业社会的痕迹,农民的生活质量十分有限,农村人口的群体素质不可能提高。二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含年龄自然衰老而失去劳动能力)有否生活的基本保障,如退休金、养老金等。三是因病因伤的医疗是否有保障。四是天灾人祸是否有社会保险。等等。所有这些方面,目前农村的欠缺还不少。
——业余生活。人类大半生的1/4至1/5的时间是在业余生活中度过的。这一部分时间由什么内容在填充,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生活质量的很重要标志,也是人口素质的体现。祖辈的业务时间,一般以男牧(养猪捕猎)女织为特点。后来不同了,妇女们视打毛衣、纳鞋底、补破衣为三大天职,要是不会这三手的,往往连出嫁都困难。现在又不同了,穿买成衣,脚蹬便鞋,破衣服也没人穿了。那么其业余时间为什么所占去呢?首先当然是电视,但没有这种条件和喜好的人呢?往往是麻将和扑克填充着这部分时间。这就是要研究的问题了。究竟用什么样文明健康的生活内容去填充这1/4至1/5的时间为好呢?鉴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位的应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文化补课。然后是文娱、体育之类事业的发展。总之,这一部分时间依然用得着经典作家的一句名言:“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去占领”、或者说“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去占领”。而社会主义思想或无产阶级思想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或抢占的,必须通过从软件到硬件的建设,逐步地进行灌输。然而其他思想和恶习却不但有自发性的特点,而且还有无孔不入和争抢地盘的天然本领,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素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
三
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此,在规划、筹措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时,有些规划、措施和手段,应当立足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或赋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或促成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一,还是要大兴非农产业,不断优化农村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因为只有现代工业和现代意义上的非农产业,才是文明的产物,文明的象征。如果以乡、村作为社区单位,则每个社区的社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的产值或增加值应位居5%以下。农村劳动力也相应地达到90%以上就业于非农产业,并且都是有质量、有效益的非农产业。只有这种境地,才是农村富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
第二,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布局、招工和企业内部建设时,应当赋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使命。不但是布局不要零乱、无序,以致破坏农村景观和农民居住群落,以及不要把污染空气、水体的生产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乡下,而且还要在招工时讲究文化素质。办工业或第三产业要求的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起初是引起农民反感的,但久而久之,农民可以理解。于是导致对于子女乃至本人求学的一种鞭策,甚至影响整个农村的文化风气。此外,办起一个工厂或一个第三产业企业,就应兴起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不只是维系企业生产经营的纽带,而且事实上构成一个现代文明的“发射台”。当千千万万个“发射台”都以现代文明的强磁波照射在农村时,就不怕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人口的素质不会提高。
第三,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农产品的食感效应和使用价值。二是改革农业经营的组织体制,形成从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都统一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三是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使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才能改变农业由乡镇企业职工兼营的局面,减少农业从业人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业比较利益不低于其他产业。为此,当前必须加速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要通过“绿色证书”制度,造就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适应现代化农业经营新体制的专业化产业军。
第四,以各类城镇为中心,规划建设新的农村居民点,适当撤并自然村,使农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为此,有条件的乡、村都应发展房地产业。要提倡住房商品化,不再实行“旧宅基上原拆原建”的政策,要使农民购房迁居新住宅区比之自己建造既便宜,又舒适,从而达到农村城市化的目的。
第五,攻克排污这个难题。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住宅区的问题解决以后,普遍的难题是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合理归宿问题。办污水处理厂须有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以生效。最好是生物工程的办法,通过沼气化实现化废为宝。且一个住宅区设一座沼气厂规模也正相当。这方面已有不少做得好的典型,应当大加宣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