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语交际中的偏差与调适_英语论文

中学生英语交际中的偏差及其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偏差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英语如同学习其他语种一样,是一个经常出错、不断纠正、日趋熟练完善的过程。在学生出错的时候,很多老师不是分析出错的原因,研究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少出错,而是过多地指责学生。这样必然挫伤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使其不敢开口,从而对英语失去兴趣。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就必须对口语训练中时常出现的错误进行一些分析。

一、错误的必然

学生在英语交际中所出的偏误,有些来自本族语的干扰,更多的来自学习英语的过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己进行错误的归纳和推论,由于教师对英语现象不严密的解释或不恰当的训练,由于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所知甚少,加上受本族语文化的干扰,出现偏误是很自然的。

口语技能的培养,和其它技能的培养一样,也是一个过程,是从动作的不合理到合理,从内容中出现较多错误到很少错,从不熟练以至习惯的养成这样一个过程。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一过程中的出错现象,是决定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错误的源流

学生在说英语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不外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产生是由于种种原因的综合。其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

1.母语的干扰。这是中学生说英语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如语音方面就很难摆脱汉语语音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受方音的影响更为突出。如果教师不是从一开始就一直强调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不同,并要求学生严格模仿标准的读音,学生就会不自觉地用汉语的读音代替英语的语音。如汉语中没有

由于汉语明显的特征是四声,不是轻重节奏,学生朗读英语时不分轻重,一律重读,因此读不出英语的节奏,学不会地道的“洋腔洋调”。英语不但有单词重音,而且还有句子重音。在连贯的语句中,有的词重读,有的词不重读,学生分不清句子的重音,不注意去模仿,因而读英语如同读汉语一样。

学生不习惯读升调。英语有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语调,学生在该读升调的地方读降调,他们觉得升调难听、不习惯,不能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移情作用”。不愿模仿,对学习形成阻力。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比较接近,这一方面使我国的学生接受英语语法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却又由此不注意英语本身的特点。学生受汉语语法干扰产生的英语偏误主要有:句子结构即语序,名词的复数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时态、语态以及谓语动词因受人称、时态、语态影响产生的形式变化。

学生在使用英语词汇时受本族语干扰产生的偏误首先表现在只记词义、不记词类。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是,尽管一个词可以有不同词类,但字形不变,对多数词来说读音也不变。学生在使用母语时,脑中有固定句型,无需考虑词类,因为本族语的词汇往往是和本族语的句型结合在一起记的。当他们使用英语时,由于受本族语的干扰,往往不分代词的主格、宾格、所有格,说出:"I saw he on the street"、"He is me brother"之类的话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通过内部语言活动来进行,二者是无法分割的,对于一个多年使用母语并对之已达到规律性掌握水平的中学生来说,初学英语必然会依靠母语进行思维,所以母语的影响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通过大量的口语实践,使所学内容达到交际能力的水平,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克服母语干扰的过程。

2.逻辑推理的误区

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他们用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英语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但是学生所知有限,往往进行错误的推论。例如,当他们学了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谓语动词需加"s"或"es"之后,虽可写出"Tom studies English hard.",但也常常产生"Does Tom.studies English hard?"和"Tom does notstudies English hard."这样的错句。应该说学生每学习一个正确的句型都可能成为进行错误推论的基础,因为活的语言是十分复杂的,几个高度抽象的以汉语表达的概念与规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归纳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只能靠实践,这种实践不同于自然科学那样的观察、实验、推理,而是模仿、重复直至养成习惯。不说没有听到、看到过的句子,坚决抛弃语言学习中的推理习惯,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和大大减少臆造的那种表达错误。

3.教师的误传

教师在讲授英语现象时,所用教学语言不明确、不严谨,这是常有的事。自然,这也是学生产生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一般都习惯于讲解传统英语语法。传统语法虽以分类缜密见长,但也阉割了语言本身的有机联系,把原本有机的整体纵横割裂为条条、块块。比如语态、时态本来在句中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分开讲,学生学习起来虽方便,但学生往往以为是两种现象,总是忘记语态,只考虑时态。如果教师强调“先语态,后时态,再人称”,学生在运用时则会思维全面,不再丢三落四了。

4.文化背景的缺乏

学生对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不知或所知甚少,是产生偏误的另一个原因。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开始和外国人交谈,怎样结束谈话。甚至有些地道的英语还会使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如"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What are you doing?"一类的话,这正是由于他们不知道外国人对个人私事特别不愿别人问。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语言背景知识,同时告诉学生把想说、会说和该说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错误的性质

学生在说英语中出现的错误,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可以称之为失误,这是由于暂时的遗忘、精神紧张而引起思路混乱或是“说走嘴”而引起的。这种失误性的错误只须适当暗示,甚至不经暗示学生很快也会察觉而自行纠正。

另一类出错可称之为真正的错误,这类错误是由于学生尚不具备有关语言知识或习惯,往往根据已学内容进行推理而造成的。如有的学生想说:“我有一把削铅笔的小刀”,而当时还没有学过sharpen这个词,不恰当地以学过的另一词来替代,说成"I have a knife to mend thepencil."这时仍应着重肯定学生所运用的句型是正确的,打下学生要求进一步完善此句的心理基础,然后再根据情况提出恰当的用词。

在口语训练中,常见重复出现同一语音错误的现象,这是由于入门阶段没有过好“语音关”而养成错误的发音习惯所造成的。要减少这方面的错误,只有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多听正确的语音,除教师的语音语调力求正确外,还要让学生多听录音,对整句要有意识地模仿。

四、错误的消除

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口语训练中,没有使学生不出错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如何改正错误的唯一方法,但尽量减少出错现象却是可能的。学习一种语言,实质上就是通过大量的反复实践建立起新的语言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排除学习语言知识的必要性。从学习句子结构来说,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在母语或学过的某一句型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说错某一句子的,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予以指点,或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弄清错在何处,都是必要的。比如在学习现在完成时态时,学生常出现"I have seenhim yesterday"之类的错误。这时教师应把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作一比较,并设计恰当的情景进行对比性练习,这样做要比孤立地讲解语法效果好得多。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分清正误,在懂的基础上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要引导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尽可能使之带上交际性的口语活动,使学生主要依靠口语实践来发展兴趣,提高口语水平,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素材来扩大表达范围,从敢于开口到养成习惯。

任何一位英语老师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偏误进行纠正是一种办法;研究偏误之源,在教学中预测、解释、引导,把偏误消灭在出现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是一种办法,但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有利于保护与发展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二是必须注重实效。“有错必纠”的方法和错过时机以致“积重难返”都是不可取的。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和学习的体会,谈了一些粗浅看法,以期同行指正。

标签:;  ;  

中学生英语交际中的偏差与调适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