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技术视角下的拉美美元化前景_南方共同市场论文

从纯技术的角度看拉丁美洲美元化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角度看论文,前景论文,美元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以来,美元化问题不断被拉美各国提到议事日程;先是1月份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宣布政府将认真考虑实行经济美元化,接着,萨尔瓦多与尼加拉瓜等国政府也公开表示将积极考虑让其经济美元化。2000年初,厄瓜多尔开始正式推行美元化,除了保留少量硬币“新苏克雷”外,原货币正式退出流通而以美元取而代之。2001年中期,阿根廷的货币危机直接导致了其货币局体系的彻底崩溃,从而引发人们对阿根廷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未来的货币安排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货币局体系瓦解之后,阿根廷应该尽快地让其经济美元化,而且美元化成为整个拉丁美洲未来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考察一下拉丁美洲美元化的前景。(注:所谓“纯技术”的角度指没有考虑政治等因素对拉丁美洲美元化进程的影响。)

一、最优货币区标准与拉丁美洲的美元化(注:美元化作为一种事实,是指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过程,是指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政策,是指一国或一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逐步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为(张宇燕,1999年)。美元化的上述三种含义可简称为实际的美元化、过程的美元化与政策美元化。本文主要讨论拉丁美洲的政策美元化。)

1961年,Mundell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随后,McKinnon(1963)与Kenen(1969)对其进行了扩展。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一个地区是否应该进行货币合作,组建货币联盟或者一同进行美元化,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1)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2)各国所面临经济冲击与周期的同步性;(3)区域内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程度;(4)是否建立一种区域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Mundell认为,拟组建共同货币区,各国间的贸易联系越强,得益于交易成本减少的收益越大;各国经济周期越同步,所受外部冲击相关性越强,丧失独立汇率与货币政策的成本越小。此外,较强的区域劳动力流动与一种区域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可以部分地替代独立性的汇率与货币政策,从而缓解不对称冲击与经济周期异步性的负面影响。

实行美元化作为组建共同货币区的方式之一,其可行性与利弊分析自然需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着手。下面主要从贸易联系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方面考察一下拉丁美洲是否符合Mundell的最优货币区标准。

(一)贸易的开放度

较高的贸易开放度可以增加美元化的收益,降低丧失汇率政策工具的成本。McKinnon(1963)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通过对可贸易商品价格的影响,对居民的生活成本造成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汇率的变动十分敏感,因此,国内的工资与价格决定将对汇率的变动很快做出反应,使得汇率政策无效。此外,贸易的开放性使得美元化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减少极具经济价值。

表1列示了2003年拉丁美洲4个地区贸易开放度的情况,并列出欧元区的数据以做比较。可以发现,拉丁美洲各国、各地区,在贸易开放度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几乎所有中美洲国家都很开放,平均贸易开放度超过了45%,甚至比欧元区要高;厄瓜多尔、墨西哥与加拿大也十分开放;但阿根廷、巴西与美国却十分封闭,其贸易开放度至多只有10%;虽然巴拉圭还比较开放,但阿根廷、巴西与乌拉圭的极端封闭导致了南部共同市场(Mercosur)的平均开放度较低;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与秘鲁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安第斯集团的贸易开放呈现中等水平。

因此,在拉丁美洲,仅中美洲在贸易开放度方面比较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与之相比,南部共同市场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表1 2003年拉丁美洲各国的贸易开放度(占GDP的百分比)(注:所谓“纯技术”的角度指没有考虑政治等因素对拉丁美洲美元化进程的影响。)

比率贸易开放度

安第斯集团20.1 中等

玫利维亚 16.7 低

哥伦比亚 15.2 低

厄瓜多尔 35.2 高

秘鲁 13.2 低

委内瑞拉 20.2 中等

中美洲② 45.5 很高

哥斯达黎加38.7

很高

萨尔瓦多 28.8 高

危地马拉 26.9 高

洪都拉斯 77.1 很高

尼加拉瓜 55.9 很高

巴拿马21.7 中等

南部共同市场 14.5 低

阿根廷9.1 很低

巴西 9.4 很低

巴拉圭25.1 高

乌拉圭14.4 低

NAFTA 25.3 高

加拿大36.1 很高

墨西哥29.7 高

美国 10.2 很低

智利 24.8 中等

欧元区的平均值35.4 很高

资料来源:主要根据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4)IMF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对于欧元区的数据,根据Eurostat(2000)的资料整理得到。

②(注:美元化作为一种事实,是指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过程,是指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政策,是指一国或一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逐步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为(张宇燕,1999年)。美元化的上述三种含义可简称为实际的美元化、过程的美元化与政策美元化。本文主要讨论拉丁美洲的政策美元化。)

(二)“相互”的贸易开放度

事实上,“相互”贸易开放度对于评判某个区域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更具理论意义。此处,“相互”贸易开放度定义为一国面向区域内的进出口额占其两倍GDP的百分比。“相互”贸易开放度越高,一国对区域贸易的依赖性越强,稳定区域内各国间的汇率就越有意义,各国一同进行美元化的经济价值也越大。表2列示了拉丁美洲各国面向各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其两倍GDP的比率,并给出欧元区的数据以为对照(欧元区的数据对应于欧盟成立前夕的1998年)。

可以看出,平均而言,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相互”贸易开放度十分接近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此外,拉丁美洲各国(除了墨西哥之外)的“相互”贸易开放度比欧元区的水平要低得多。下面重点考察南方共同市场与中美洲的情况。

由于南方共同市场多数成员国的相对封闭性,2003年,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面向区域内的进出口额平均只占两倍GDP的6%。在南方共同市场内,各国的“相互”贸易开放度又有很大差别:一方面,巴拉圭相当开放,且与南方共同市场其他成员国具有很强的贸易联系,因此,其面向区域内的贸易占两倍GDP的百分比十分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最大的成员国巴西,不仅相对封闭,且其面向区域内的贸易只占贸易总额的14%。但从1991年成立以来,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区域内贸易关税与壁垒的逐渐消除,这个比例还会不断上升。

2003年,中美洲共同市场的区域内贸易占两倍GDP的比率仅接近6%。中美洲共同市场主要与NAFTA成员国开展贸易(占贸易总额的50%)。区域内较弱的贸易联系可能源于中美洲20多年内部冲突的负面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中美洲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率达到20%以上,但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之间的政治冲突,以及萨尔瓦多、尼加拉瓜与危地马拉间的内战严重干扰了区域内贸易的进一步开展。上世纪90年代初,军事冲突的中止以及1991年,旨在恢复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特古西加尔巴协议”的签订,导致了区域内贸易的恢复。

表2 2003年拉丁美洲各国的“相互”贸易开放度(一国面向区域内的进出口额占两倍GDP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主要根据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2004)IMF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对于欧元区的数据,根据Eurostat(2000)的资料整理得到。

因此,虽然拉丁美洲各区域的贸易开放度较高,但由于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率较低,总体而言,除了NAFTA之外,各国区域内贸易占两倍GDP的比率都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在此,正如若干经济学家所言,拉丁美洲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但要看到,拉丁美洲各区域的“相互”贸易开放度正在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中美洲政治冲突的中止、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各区域宏观经济趋同政策的制定,拉丁美洲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将日益凸现。因此,拉丁美洲一同进行美元化的贸易、投资收益将不断增大。

(三)经济周期与外部冲击的相关性

在不对称冲击下,丧失独立的汇率与货币政策的成本是很高的。研究发现,针对整个美洲地区的供给与需求冲击是不对称的,而且规模巨大。因此,外部冲击的相关性标准并未为拉丁美洲的美元化提供有力支持。

表3 1990~2002年拉丁美洲各国之间供给冲击的相关性(注:美元化作为一种事实,是指美元在世界各地已经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过程,是指美元在美国境外的货币金融活动中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政策,是指一国或一经济体的政府让美元逐步取代自己的货币并最终放弃货币或金融主权的行为(张宇燕,1999年)。美元化的上述三种含义可简称为实际的美元化、过程的美元化与政策美元化。本文主要讨论拉丁美洲的政策美元化。)

资料来源:南方共同市场的数据引自Fernandez Vadovinos(2002);安第斯集团、中美洲与NAFTA的数据引自Pineda与Pineda(2002)。

Bayoumi与Eichengreen(1994)通过分析总需求与供给冲击的相关性对世界不同地区组建共同货币区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1969~1989年,在整个美洲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组合的经济冲击体现了较强的相关性。两人认为,在经济冲击的相关性标准上,除了美国(已经是一个货币区)之外,只有欧盟的核心成员国以及两个亚洲国家集团适合组建共同货币区。表3列示了1990~2002年,包括NAFTA的拉丁美洲成员国之间供给冲击的相关性。(注:在评估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时,供给冲击较之需求冲击更具相关性,因为后者主要由货币与财政政策决定,因此,随着货币一体化的进行,不对称性会越来越小,而前者体现了经济结构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小。)

关于南方共同市场与安第斯集团的计量分析表明,区域内各国间的经济冲击与经济周期仅具有较弱的相关性。Licandro Ferrando(1998)发现,与欧盟各国相比,南方共同市场各国的经济冲击更为不对称;Fernandez Vadovinos(2002)发现,南方共同市场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同性较低;而Pineda与Pineda(2002)也发现安第斯集团各国的经济周期具有较低的相关性。

将1975~1989年与1990~1997年的两个阶段作一比较之后,Licandro Ferrando(1998)发现,阿根廷与巴西的产出冲击的相关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加强,意味着南方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可能使得集团内各国受到的经济冲击更具对称性。此外,Carrera et al(1998)、Ahumada与Martirena-Mantel(2001)发现,上世纪90年代期间,南方共同市场各国产出周期的相关性在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周期与遭受的经济冲击存在着较弱的相关性。在这一点上,拉丁美洲并不十分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但应该看到,随着区域内各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各国遭受的经济冲击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也随之不断加强。

二、最优货币区标准的缺陷

从最优货币区标准而言,拉丁美洲地区似乎不宜进行美元化。但应看到,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缺陷的。

首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最优货币区理论没有考虑到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软钉住固定汇率制的不可持续性对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游资对欧洲货币体系的屡屡冲击,使其成员国间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加速了欧盟核心成员国的货币一体化进程。

其次,“债务美元化”对一国的汇率政策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若一经济体的债务美元化程度较高,则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将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汇率的变动将给经济带来较高的成本。因此,在债务美元化条件下,美元化能给一国带来汇率稳定的额外收益。

第三,最优货币区理论没有考虑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面临的经济政策的“公信度”问题。若一政府缺乏公信度,则其宏观经济政策很可能是无效的。但若一大国拥有一个极具纪律性与公信度的中央银行,则与其结成货币联盟或美元化,可以收到“进口”公信度的额外收益。在欧盟,德国是一个核心大国,德意志银行具有较强的公信度;但在拉丁美洲,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机构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因此,建立类似欧盟的货币联盟不能为拉丁美洲提供公信度收益,但若其一同进行美元化,却可从美国“进口”公信度收益。

第四,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内生”的。在加入货币区之前,一国可能并不符合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但一旦加入货币区,其宏观经济结构就会向货币区的核心成员国收敛(convergence),从而“事后”(ex-post)具备最优货币区标准。

最后,如果拉丁美洲国家一同进行美元化,则关于“相互”贸易开放度的分析不应局限于拉丁美洲之内,而应扩展至整个美元区。事实上,某些拉丁美洲地区对美元区的贸易依赖性是很高的,因此,适宜进行美元化。

三、支持美元化的其他因素

(一)金融的开放性

多数拉美国家具有较为开放的资本帐户。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期间,若干拉美国家对资本的自由流动施加了限制,但从90年代起,大多数拉美国家开始奉行一种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战略。到目前为止,拉丁美洲的五大国都具有十分开放的资本帐户:阿根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可兑换法”的背景下将其资本帐户完全自由化;作为NAFTA与OECD的成员之一,自90年代中期以来,墨西哥不断取消其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目前仅对证券买卖、外国资本对国内金融机构参股与利用比索进行离岸操作等领域实施资本管制;智利已于1998~2001年间逐步取消了所有的资本管制;整体而言,哥伦比亚与巴西的资本帐户也是相当开放的。

较高的金融开放度对拉丁美洲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拉丁美洲不应通过钉住汇率制来稳定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汇率。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货币体系遭受的投机冲击与90年代以来,若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遭遇的金融危机表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当区域内各国缺乏适当的制度约束(institutional commitment)以维持固定汇率制时,这种钉住的固定汇率体系将是不可持续的。其次,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欧洲货币体系屡屡遭遇的投机冲击加速了欧盟核心成员国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因此,拉丁美洲资本帐户的开放性与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应对其货币一体化或美元化的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实际美元化(de facto dollarization)程度

在实际美元化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汇率政策工具以应付外部经济冲击,因此,一国由于官方美元化而丧失汇率政策工具的成本大为减少。首先,较高的实际美元化程度往往导致较高的债务美元化,即银行的资产组合与大部分公共债务将以美元标价。此时,货币贬值会对一国银行部门造成严重损害。由于多数公共债务以美元标价,货币贬值还会增加政府部门的债务负担,进而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其次,在较高的实际美元化条件下,国内工资、价格的指数化(国内的许多合同以美元标价)将使名义汇率的贬值很快转换为通货膨胀,而使经济陷入一个通货膨胀——汇率贬值的恶性循环。

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具有较高的、甚至不断增长的实际美元化程度。研究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本世纪初,许多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程度在不断增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003年,在乌拉圭与玻利维亚,美元存款占广义货币的比率分别达到90%与80%。在秘鲁与阿根廷,该比率接近60%。在这些国家,美元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率同样很高;(注:参见Catao与Terrones(2000)。)美元不仅被普遍用作耐用商品的记帐单位,在某些情况下,还被用作支付手段。比如,在秘鲁,2001年自动提款机上约30%的现金提取是美元;信用卡交易总额的35%是以美元标价的。(注:参见Armas(2001)。)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洲的美元化比率也在显著增加。根据中美洲货币委员会(CAMC)的数据,排除危地马拉与巴拿马之后,中美洲国家以美元标价的准货币占M2的比例,平均而言已由1995年的27%上升到2001年的55%。此外,可以得到数据的所有中美洲国家的公共债务已被高度美元化,如表4所示。

表4 中美洲国家的美元化比率,1995~2001(百分比)

  美元标价公共债

外汇标价准货币占M2的比例务占共同债务总

额的比例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1998

哥斯达黎加 32.633.534.938.940.040.744.345.1

萨尔瓦多4.7 6.0 7.6 7.9 8.0 8.381.457.2

危地马拉 -

-

-

-

-

- 2.584.7

洪都拉斯

16.223.421.322.122.924.228.191.9

尼加拉瓜

54.760.361.464.663.165.666.6 -

排除巴拿马后

的区域平均值

27.030.831.333.433.534.755.169.7

资料来源:Stein et al(2001)。

(三)美元化的公信度收益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认为,组建共同货币区的主要收益在于由于汇率风险的降低而增加的贸易与投资收益,而未考虑到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由于长期的通货膨胀历史与糟糕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普遍缺乏反通货膨胀的“公信度”,使得致力于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长期无效。因此,“进口”公信度成为一国进行美元化的另一动因。

从德意志银行“进口”公信度成为许多欧盟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最终成为欧盟一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除了NAFTA之外,在拉丁美洲,没有一个次区域具有一个拥有良好货币稳定历史,从而可以从其“进口”公信度的大国,这是拉丁美洲与欧洲的一个很大差异。因此,在拉丁美洲,不大可能建立类似欧盟的货币联盟。对拉丁美洲国家而言,在美洲大陆,惟一真正可从其“进口”反通胀公信度的国家是美国;因此,与美国建立货币联盟(可能性不大)或进行单边美元化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后选择。

(四)“相互”贸易开放度的重新考察

上已述及,平均而言,拉丁美洲各国的“相互”贸易开放度是很低的,因此,似乎并不十分符合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但若考察拉丁美洲的美元化问题,理论上应该分析拉丁美洲各国面向“美元区”的“相互”贸易开放度。如果拉丁美洲面向“美元区”的“相互”贸易开放度较大,则其进行美元化的贸易、投资收益将是很大的。

中美洲的区域内贸易只占贸易总额的14%,但中美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例却达到了46%。因此,如果进行美元化,中美洲与美国将组成一个新的区域,此时,中美洲面向该区域的贸易将占中美洲贸易总额的60%。此外,由于十分开放,中美洲面向该区域的贸易总额将占两倍GDP的26%,这一比率甚至比欧盟还要大。若将厄瓜多尔及其他使用美元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加入该区域(从而形成美元区),则该比率还将继续升高。而且,如果墨西哥、加拿大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抑或单边美元化),或者中美洲各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继续得以恢复,这个比率还将得到显著升高。此时,中美洲各国一同进行美元化的收益将是很大的。

但是,安第斯集团与南方共同市场同美元区的贸易联系不大。因此,两者面向“美元区”的“相互”贸易开放度仍然不大,它们进行美元化的贸易、投资收益仍将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若将“相互”的贸易开放度进行重新考察,可以发现,中美洲的“打分”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安第斯集团与南方共同市场的境况却未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拉丁美洲各次区域之间,在美元化条件的符合程度方面存在着差异;最可能的图景是,某个具备条件的次区域率先实行美元化,其他区域逐渐跟进。

(五)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endogeneity)

事实上,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是内生的,完全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并非实行美元化的必要条件。Frankel与Rose(1996)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并列举了欧盟的经验,得出如下结论:一国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不能仅根据历史数据来衡量,因为一国加入共同货币区之后,其经济结构与贸易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因此,即使一国事前(ex-ante)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但从事后来看(ex-post),它很可能是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的。两人认为,如果只考察历史数据,某些国家仅仅是欧洲货币体系较差的候选者,但加入货币体系本身却为贸易的扩张提供了足够的激励,从而导致欧洲货币体系诸成员国商业周期更高的相关性与经济结构更强的相似性。因此,一国更可能是事后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而非事前。

四、结束语

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拉丁美洲并不十分符合传统的最优货币区标准,因此,似乎不宜进行美元化。但是,下列因素为拉丁美洲的美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拉美地区的货币一体化进程;较高的实际美元化程度减少了独立的汇率与货币政策丧失的成本;而且,拉丁美洲的“美元化”还可使其获得公信度的额外收益。

重新考察“相互”的贸易开放度之后,中美洲比较符合传统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从而适宜进行美元化,而安第斯集团与南方共同市场的情况却并未得到改善。因此,拉丁美洲的美元化进程似乎是有先有后的。但由于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如果进行美元化,安第斯集团与南方共同市场更可能在“事后”符合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这为拉丁美洲的美元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注释:

③贸易开放度的计算公式为:((出口+进口)/2×GDP))×100,区域的平均值仅根据简单的算术平均值算得。

④由于巴拿马预计不久之后将加入中美洲,因此将巴拿马的数据放入中美洲中加以比较。

⑤该数据表示智利与南方共同市场之间的进出口额占两倍GDP的百分比。

⑥欧元区的数据为1998年,欧盟成立前夕,欧元区内一国面向欧元区的进出口额占两倍GDP的百分比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⑧所选国家包括了NAFTA成员国。

标签:;  ;  ;  ;  ;  ;  ;  ;  

纯技术视角下的拉美美元化前景_南方共同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