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背景,对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思辨阅读;借助问题导读,引导思辨阅读;借助自主表达,引导思辨阅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思辨阅读
“思辨”第一次出现在《礼记》中“学问思辨行”,在此书中思辨包含的深意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辨性阅读是与学生思维方式紧密相连的,人的思维方式一旦成形,就变得稳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也不会被遗忘。“思辨性阅读”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关键,而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就是“思辨性”,思辨性阅读更加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是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改变阅读中单纯知识点学习和接受文章观点的方式。将思辨阅读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了解,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能力的目的。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思辨阅读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转变期,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要借助形象事物去理解阅读中问题,而思维导图具有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功能,思维导图是通过线条、符号或者简单图形串联起来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直观图形,当展现在同学面前时能帮助学生抽象问题形象化。
二、借助问题导读,引导思辨阅读
阅读的关键是思维的高质量高效率活动。教师要始终坚持阅读学习的中心是学生的方针,让学生在自己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感知文章阅读的情感内涵,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受益者。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思辨阅读,并根据文本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导读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认知深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课中,为了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要善于设计导读问题,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例如,老舍先生在《珍珠鸟》一文中重点描述了珍珠鸟与“我”日渐亲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珍珠鸟的动作细节描写来彰显珍珠鸟的活泼可爱的,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思想,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所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读问题:作者分了哪几个时间段来描述珍珠鸟与“我”日渐亲密的?珍珠鸟在向我表达亲密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动作?“我”在此过程中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设计导读问题时以本文主旨为基础,而且两个问题相互递进。设计的第一个导读问题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珍珠鸟与“我”日渐亲密的过程是怎样的疑问去阅读;第二个导读问题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为学生深度挖掘作者全文写作感情变化埋下伏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借助自主表达,引导思辨阅读
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针对一个问题自由发表独特见解,教师不必干预学生想法,让他们用语言的形式将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表达出来。在教小学生阅读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表达自己见解,实际上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己思维形成额过程,从而达到思辨阅读的目的,进而拓展学生对文本内涵认知的深度。
教师应针对提出疑问或者给出答案时反问学生,进行追问“为什么有这样的疑惑”或者“你当时为何这样想”,这样的反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把看不到又不能触摸的虚拟的思维或者问题关键点展现出来,同学之间信息共享相互学习。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动词“冒”在文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引导:
师:在课文的语句中作者使用“冒”字只要是为了描述荷花的哪些方面?
生:“冒”字反映了荷花此时此刻的生长状态。
师:同学们可以具体描述一下吗?
生1:荷花铆住了劲往上长。
生2:荷花像一个兴高采烈的美少女以优雅的姿势露出水面。
师:同学们描述的都很到位,一个“冒”将荷花的生长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荷花生机勃勃、招人喜爱的特点。那么同学们再说下此字体现了荷花美在何处?
生:作者运用静态的文字描述出了动态的事物。作者在此篇文章中运用精妙的写作技能展现出了荷花的动态美。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冒”在文中的含义,使同学们领悟到了文字的意趣。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冒”在文中发挥的作用,是它让文章有了活力。
总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因为知识掌握多少的差别,根本区别在于思维能力的差别。发展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内,有利于学生保持思维活跃,逐渐养成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习惯,敢于挑战权威,充分发挥想象力,任由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为“新大陆”的发现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昌发 引导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探索[J].语文天地,2016,(12)。
[2]陈新明 让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具有思辨性[J].语文世界,2016,(08)。
论文作者:刘梦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思辨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出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在此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