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炜[1]2003年在《缺血预处理和维生素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时间与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及预先静脉应用维生素C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成7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测定MDA,骨骼肌水肿程度和坏死程度来观察不同预缺血时间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和预先30分钟于大鼠股静脉中注射维生素C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 结果: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预缺血5分钟对骨骼肌坏死即有保护作用,预缺血10分钟时保护效果达到峰值,预缺血15分钟保护效果与10分钟相同,预缺血20分钟仍有保护效果,但效果低于5分钟组。预缺血5分钟即可减轻骨骼肌水肿,10分钟效果最好,15分钟开始效果下降,20分钟效果继续下降,但与5分钟组效果相同。预缺血5、10、15分钟均可降低MDA水平,预缺血20分钟MDA水平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同。预先静脉应用维生素C不仅可以降低MDA水平,还可以减轻骨骼肌的水肿程度和坏死面积。 结论:预缺血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的影响随预缺血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预缺血10分钟保护效果最佳。预先静脉应用维生素C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戚炜, 阚世廉[2]2005年在《缺血预处理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时间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制成切断患肢皮肤、肌肉和神经,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A组:直接缺血4 h再灌注;B、C、D和E组:分别缺血5、10、15和2 0 min,再灌注5、10、15和2 0 min,重复3次后缺血4 h再灌注;F组:制成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左大腿组织块模型,未经过缺血处理。通过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骨骼肌水肿和坏死程度,观察不同预缺血时间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 对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预缺血5 min对骨骼肌即有保护作用,肌肉存活面积达82 .4 7% ;预缺血10和15 m in肌肉存活面积增至最高,达89.0 3%和89.4 9% ;预缺血2 0 min肌肉存活面积降至78.2 7%。预缺血5 min即可减轻骨骼肌水肿;预缺血10 min骨骼肌水肿程度最轻;预缺血15 min水肿程度又加重,预缺血2 0min水肿程度继续加重。预缺血5、10和15 m in MDA水平均降低,预缺血2 0 min MDA水平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同。 结论 预缺血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以预缺血10 min保护作用最强。
汪群力[3]2002年在《缺血及药物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矫形外科常见病理生理过程,在断肢再植、血栓形成、吻合血管的组织移植以及止血带的应用均存在这一过程。它影响肢体的功能和存活,还可引起远位器官的损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缺血预处理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保护方法之一。现在已经从经典的缺血预处理发展到用药物模拟这种物理性预适应的保护作用,即药物性预适应。目前对预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研究上,对肢体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选取缺血IP5及IP10两种缺血预处理及腺苷,KATP通道开放剂二氮嗪两种药物预处理,观察其早期和延迟的保护效应,观察预处理对肌肉形态、功能、自由基等生化指标及微循环的影响,并比较它们的保护效果。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10组(缺血前阻断血流10min,复流10 min,重复3次)、IP5组(缺血前阻断血流5min,复流5min,重复3次)、腺苷预处理组(缺血前10 min于下腔静脉向心注射腺苷3.5mg/kg)、二氮嗪预处理组(缺血前10 min于下腔静脉向心注射二氮嗪10mg/kg),除正常对照外,各组双后肢完全缺血4小时,再灌注分2小时(早期)和24小时(延迟)两个时间点。在再灌注期末观察以下指标:①胫前肌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力的测定,②肌肉匀浆内MDA、NO、MPO及血清CPK的含量变化③墨汁灌注后取胫前肌切片在光镜下观察无复流的情况并行定量图像分析,电镜下超微结构的观察等。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在SPSS10.0软件上行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进行。 结果 1.相对于I/R组,在R2h及R24h,IP10、IP5及ADO组的胫前肌单收缩力均有所提高,其中IP5及ADO的作用更明显。DIA预处理组在R2h明显下降而在R24h则明显上升。各预处理组较对照组对胫前肌强直收缩力没有明显改善,只有IP5组R24h时明显优于I/R组。二氮嗪组强直收 缩力在RZh明显低于各处理组,到R24h则与各组值接近。 2.肌肉匀浆mA值 RZh及 R24h,DIA,IPS、ADO组均明显低于 1/R 组,IP10组在与1瓜组则无明显差别;肌肉故 含量:RZh及R24h,IPS、 AOO及0u组均明显低于1八组,IP10组在与1八组则无明显差别:肌 肉 NO含量 RZh及 R24h时,IP10组 IPS、ADO及呼A组均明显高于 I/R 组;血清呼K值:RZh时,IP10、IPS及加 组均明显低于 I八组,DIA 组在与VR组则无明显差别。R24h时,IPIO、IPS、ADO及MA组均明 显低于I门组。 3.无复流现象的观察:在RZh,I/R组较正常对照组组着色的毛细血 管明显稀少,间质增宽。处理组中可见n 组及腺苦的着色毛细血管最 密集,甚至高于正常对照组。高倍镜下见腺着组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 二氮呼组及 IP10组也明显强于 I川组,二氮唤组的肌纤维肿胀较明显, 间质也明显增宽。R24h:I人组的毛细血管密度较RZh时有所增加,IP10、 IPS、ADO及*A组均可见较为密集的毛细血管,与RZh比较,IP10组的 密度有所增加,而P 及油 组的血管密度则有所下降,DIA组可见肌 纤维的肿胀明显消退,密度与RZh接近,血管管径有所增加。 4.体视学分析显示,各预处理组胜前肌横断面上的毛细血管的总面 积明显大于 1服组。 5.电镜下,I用组肌原纤维排列不整齐,Z线不清,线粒体肿胀,并 有空泡化现象。各预处理组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形态清楚,有不 同程度的肿胀。 结论 1.缺血及药物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的功能有保护作用。 2.缺血及药物预处理能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自由基产生, 中性粒白细胞在局部的聚集,增加内源性NO的产生,改善无复流现象, 保护骨骼肌细胞。 3.在骨骼肌中,预处理有早期和延迟的保护作用。 4.对于大鼠骨骼肌,IPS的作用优于IP10。 5.二氮喷预处理的效果不如腺着理想,能起到一定的延迟保护作用, 也能引发组织水肿。
朱付平[4]2007年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骨骼肌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第一章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氧化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Ⅰ-IR组)叁大组。对照组8只(未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组24只,再分为再灌注后2h(IR-2)、4h(IR-4)和8h(IR-8)叁小组,每小组8只;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24只,再分为再灌注后2h(Ⅰ-IR-2)、4h(Ⅰ-IR-4)和8h(Ⅰ-IR-8)叁小组,每小组8只。对照组所有大鼠用橡皮筋松弛环绕双后肢不阻断血流;IR组和Ⅰ-IR组,按张连元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不给药物;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小时、造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ml;Ⅰ-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Ⅰ号注射液1ml。各组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冰盐水中快速洗去血液,滤纸吸干水份,剪碎制成匀浆,用于骨骼肌MDA、SOD、MPO的检测,另切取部分腓肠肌,固定于福尔马林溶液中行组织切片检查,再切取左后肢腓肠肌行干湿重比值的检查,然后于下腔静脉穿刺取血,离心,行血清MDA、SOD、MPO、NO检测。结果:(1)MDA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8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而复灌Ⅰ号干预各组在相应时间点均较IR组为低,除骨骼肌Ⅰ-IR-4组与IR-4组相比其差异为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其P值均小于0.01。(2)SOD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SOD值均较对照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8h内其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除血清Ⅰ-IR-2组与IR-2组相比其差异为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Ⅰ-IR组与IR组比较其P值均小于0.01。(3)MPO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血清和骨骼肌MPO值均较对照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8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而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均较IR组为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骨骼肌干湿重的检测结果:IR与Ⅰ-IR各组骨骼肌水肿明显,8h内水肿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水肿程度均较IR组为轻,除Ⅰ-IR-2组与IR-2组相比其差异为P<0.05外,其余各相应时间点Ⅰ-IR组与IR组间比较其P值均小于0.01。(5)血清NO的检测结果:在再灌注后2h时为最高,8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IR与Ⅰ-IR各组NO含量均较对照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IR各组较IR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组织切片的检测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肌肉组织水肿、肌纤维断裂并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复灌Ⅰ号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在肌肉细胞的水肿和肌纤维的损伤方面也有一定的减轻。小结:1.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2.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轻SOD降低的程度,更有利于机体清除氧自由基。3.复灌Ⅰ号注射液可降低PMN的游出数量,同时减少其在组织中的聚集,降低了炎症反应。4.复灌Ⅰ号注射液可降低血清中NO的含量。5.复灌Ⅰ号注射液可减轻组织水肿程度。第二章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第一部分所取的部分骨骼肌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经Motic Image advanced 3.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Bax、Bcl-2蛋白灰度值,然后对Bax、Bcl-2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骨骼肌组织经Bax、Bcl-2免疫组化染色后,高倍镜下胞浆染色为棕黄色为阳性表达,标记强度用灰度值表达,阳性表达愈强,灰度值愈低。应用图像分析系统(Motic Image advanced 3.1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产品)测定Bax、Bcl-2蛋白灰度值。(1)Bax免疫组化结果示:对照组骨骼肌组织中未见有阳性细胞表达,Bax灰度值为188.50±13.43,在再灌注损伤8h内,IR组与Ⅰ-IR组各时间点灰度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说明Bax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强,除IR-2组和Ⅰ-IR-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其灰度值均较IR组为高,除2h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l-2免疫组化结果示: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Bcl-2灰度值为183.75±8.28,再灌注损伤8h内,2h时表达最为明显,其后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减弱,灰度值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Ⅰ-IR组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均稍高,除2h外,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Bcl-2/Bax结果示:再灌注8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比值逐渐增加,说明其细胞凋亡越来越重,但Ⅰ-IR各组在相同时间点上较IR各组为低,除2h时间点外,其他时间点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灌Ⅰ号注射液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抗骨骼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小结:复灌Ⅰ号注射液可以降低Bax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从而减少骨骼肌细胞凋亡,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骨骼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钙调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其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钙调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变化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大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Ⅰ-IR组)。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再分为再灌注后0h(IR-0组)、2h(IR-2组)、4h(IR-4组)和8h(IR-8组)四小组,每小组6只;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24只,再分为再灌注后0h(Ⅰ-IR-0组)、2h(Ⅰ-IR-2组)、4h(Ⅰ-IR-4组)和8h(Ⅰ-IR-8组)四小组,每小组6只。对照组所有大鼠用橡皮筋松弛环绕右后肢不阻断血流;IR组和Ⅰ-IR组,按张连元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处死前不给药物,缺血-再灌注组于造成缺血前12小时、造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ml;复灌Ⅰ号药物干预组于造成缺血前12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1号注射液1ml。各组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在右后肢相应区域内剪毛,络合碘消毒,于右后肢后内侧沿肢体长轴方向切开皮肤,游离皮肤及皮下组织,剪除深筋膜,切取约1000mg腓肠肌,冰盐水快速洗去血液,滤纸吸干水份,剪碎制成组织匀浆,用于RyR_1和SERCA_1的RT-PCR检测。结果:(1)骨骼肌型RyR_1mRNA的RT-PCR结果: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8h内,IR组骨骼肌型RyR_1mRNA在再灌注0h、2h表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4h时有所恢复,但8h时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灌Ⅰ号注射液干预组0h稍有增强,增强幅度较IR组为小,与对照组和IR组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2h时其表达也最强,但要比IR为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也表现为降低,但降幅要比IR组为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ERCA_1mRNA的RT-PCR结果:对于SERCA_1mRNA的表达,再灌注8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灌Ⅰ号注射液干预各组的表达也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下降幅度较IR组为小,可减缓其下降速度,与IR组相比,除2h时外,在0h(P<0.05)、4h(P<0.01)、8h(P<0.01)等时间点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在再灌注8h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中RyR_1mRNA早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下降,SERCA_1mRNA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是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2.复灌Ⅰ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骨骼肌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双向调节RyR_1以使早期减轻胞浆钙超载,后期保护细胞器的作用来实现的。这可能是其防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骨骼肌损伤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
冰峰[5]2016年在《氢分子对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后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短时间内下肢急性缺血,而重新恢复其血流后导致下肢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常见于腹主动脉瘤、急性动脉栓塞等疾病手术治疗中长时间使用夹血带止血后再恢复血流的情况。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常伴随出现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组织损伤,甚至损害心、肺、肾和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氢气具有弱还原性,可发挥抗氧化作用,能够有选择性地清除羟自由基。由于氢分子较小,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器,因此作为缺血再灌注防治因子具有很大的优势,吸引了很多学者展开氢对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研究。本课题以大鼠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为模型,拟探讨氢对大鼠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的机制。由于氢的气体形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将采用氢生理盐水进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氢分子对大鼠下肢急性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应用氢分子缓解治疗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游离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神经的方法,游离股动脉约10mm,以Bulldog无创血管阻断钳夹闭股动脉,远端股动脉置管测压,血压为零标志缺血成功;到达预定时间点(本研究为缺血4小时)后去除动脉夹,恢复下肢血供血压升高标志再灌注成功。2、长期给药实验中,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造模成功后第1、3、5、7、9天,称取大鼠体重,采用姿势反射试验、肢体不对称试验两种方法作为行为学评价指标,观察氢生理盐水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3、短期给药实验中,每组大鼠于再灌注15小时后切取下肢肌肉组织及肝、肺、肾组织,经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冰冻切片获得组织切片。4、组织损伤检测:(1)采用he染色法进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和炎性浸润。(2)运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红蛋白(mb)、脂蛋白复合物(lpc)、脂质过氧化物(lpo)等组织坏死分解产物。(3)采用比色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5、炎性程度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il-1、il-6、tnf-α、hmgb1的浓度。6、氧化程度检测:采用比色法检测组织及线粒体中mda、gsh、gssg的含量,观察组织及线粒体氧化反应程度。7、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检测:(1)差速离心法分离肌肉组织细胞线粒体及胞浆。(2)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3)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膜势能以及线粒体中atp的变化,clark氧电极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观察线粒体损伤情况。8、细胞凋亡检测:(1)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细胞凋亡。(2)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组织中细胞色素c、bax、pro-caspase9和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含量。结果:1、氢生理盐水对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及远隔组织损伤的影响(1)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不管是骨骼肌还是远隔器官肝、肺、肾组织,氢生理盐水处理的组较对照组由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可见组织形态相对完整、组织细胞凋亡坏死减少、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等。(2)我们发现氢生理盐水能明显降低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及远隔组织中肌红蛋白(mb)、脂蛋白复合物(lpc)、脂质过氧化物(lpo)等组织坏死分解产物的升高。(3)我们还检测到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下降。2、氢生理盐水对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的影响普通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1、il-6、tnf-α、hmgb1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氢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1、il-6、tnf-α、hmgb1的含量较普通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3、氢生理盐水对大鼠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的影响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骨骼肌及肝、肺、肾组织中mda和gssg的水平明显升高,而gsh的含量明显下降,说明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及肝、肺、肾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明显增强,而氢生理盐水处理则能明显降低mda和gssg的水平,并提高gsh的含量。说明氢生理盐水可以有效抑制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及远端器官肝、肺、肾的氧化应激。4、氢生理盐水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姿势反射功能受损,以第1天、第3天、第5天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而第7天后,姿势反射功能有所恢复,而氢生理盐水的处理使得大鼠姿势反射功能受损减轻,以第3天和第5天有显着性差异;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肢体对称性变差,以第1天、第3天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第5天后,肢体对称性有所恢复,而氢生理盐水的处理使得大鼠肢体对称性受损减轻,以第3天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氢生理盐水可明显改善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损伤。另外,氢生理盐水处理可使得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改善。5、氢生理盐水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1)透射电镜观察可以看出,下肢缺血再灌注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形状出现大小形态不规则、肿胀、线粒体嵴紊乱不清晰、线粒体基质凝聚;而氢生理盐水处理的大鼠缺血再灌注组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则大小形态均匀一致、线粒体嵴及线粒体基质结构清晰规则、较少出现肿胀情况。(2)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势能相比假手术组大幅度降低,而氢生理盐水处理组线粒体膜势能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氢生理盐水处理可以在下肢受到缺血再灌注时帮助线粒体维持其膜势能,维持线粒体渗透压平衡,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免受损伤。(3)通过检测不同组大鼠下肢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中mda、gsh、gssg的含量,发现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组mda、gsh、gssg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上升,而氢生理盐水组较普通生理盐水组mda、gsh、gssg的含量明显下降。(4)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可增强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中atp的消耗,增强线粒体的氧化反应程度,而氢生理盐水组大鼠线粒体中atp的消耗明显低于普通生理盐水组。与之一致的是,氢生理盐水组大鼠线粒体中的磷氧比明显高于普通生理盐水组。6、氢生理盐水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1)tunel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凋亡细胞较少,而相较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大鼠骨骼肌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氢生理盐水处理的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凋亡明显下降。(2)假手术组中,bax的表达以在细胞质为主,而对照组中bax的表达在线粒体中显着增强,而在细胞质中表达下降,说明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ax可能由细胞质像线粒体转移,而氢生理盐水干预后导致bax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在细胞质中增加,在线粒体中的表达相对对照组下降。细胞色素c的表达与bax呈相反的趋势。(3)缺血再灌注后对照组骨骼肌细胞中pro-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而氢生理盐水处理后,骨骼肌细胞中pro-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本文运用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在再灌注时进行氢生理盐水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骨骼肌损伤、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氢生理盐水能明显减轻下肢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骨骼肌及远隔器官损伤。2、氢生理盐水能有效抑制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应激。3、氢生理盐水能有效减轻下肢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骨骼肌炎性反应。4、氢生理盐水能明显改善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运动功能康复。5、氢生理盐水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线粒体损伤。(1)氢生理盐水能保护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结构。(2)氢生理盐水能抑制骨骼肌细胞线粒体ATP消耗、呼吸控制率及磷氧比的降低来保护线粒体的功能。6、氢生理盐水能抑制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细胞凋亡。(1)氢生理盐水能调节骨骼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和凋亡蛋白Bax的表达。(2)氢生理盐水调节骨骼肌细胞中Pro-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显示尾静脉注射氢生理盐水可以明显抑制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损伤,进而提高线粒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减轻线粒体所受氧化损伤,另外,氢生理盐水使得线粒体膜势能得以维持,调控Bax和细胞色素C在线粒体与细胞质中的分布,并且抑制Pro-caspase9的激活、抑制凋亡下游分子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尾静脉注射氢生理盐水还可以降低骨骼肌及远隔器官肝、肺、肾的氧化应激,提高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能通过抑制骨骼肌及远隔器官肝、肺、肾中的炎性细胞聚集及炎性因子释放,显着减轻组织的炎症程度,从而有效保护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骨骼肌及远隔器官肝、肺、肾的功能损伤,有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且显着改善大鼠的身体状态。为氢生理盐水应用于辅助治疗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提供理论支持。
劳宏业[6]2015年在《不同缺血预调适方案对大鼠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3个不同缺血预调适方案对大鼠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影响,通过对骨骼肌组织学光镜观察和超微结构观察,测定骨骼肌湿/干比值、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检测骨骼肌坏死程度,比较3种不同缺血预调适方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果的差异,从中筛选出最优方案,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大鼠右侧后肢股动脉,再灌注时松开动脉夹,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缺血预调适A、B、C组共4组(n=12/组),缺血再灌注组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于夹闭股动脉4小时后,恢复灌注。缺血预调适A组采用夹闭股动脉2分钟,开夹2分钟,依此循环6次,再夹闭股动脉缺血4小时,后恢复灌注。缺血预调适B组采用夹闭股动脉5分钟,开夹5分钟,依此循环3次,再夹闭股动脉缺血4小时,后恢复灌注。缺血预调适C组采用夹闭股动脉1分钟,开夹1分钟,依此循环10次,再缺血4小时,后恢复灌注。缺血组和缺血预调适组分别于再灌注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时间点取股静脉血和左、右后肢小腿肌组织,并处死大鼠。股静脉血离心,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LDH和CK活性变化。取右后肢小腿比目鱼肌,用H&E染色观察骨骼肌炎症、水肿和坏死等病理学改变,用醋酸铀-柠檬酸铅染色,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取左(自身空白对照)、右后肢腓肠肌称取湿重,干燥后称取干重,计算湿干重比。切取右后肢胫前肌,用TTC染色,观察肌肉颜色变化并用SCION IMAGE图像软件计算坏死面积百分比,对比各组实验结果。结果:缺血组再灌注后叁个时间点(2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CK值和LDH值均高于预调适组(P<0.05);再灌注后2小时,预调适A组的CK值和LDH值低于B、C组(P<0.05),预调适B组的CK值和LDH值低于C组(P<0.05);再灌注后12小时,预调适A组的CK值和LDH值与B组无显着差异(P>0.05),预调适A组的CK值和LDH值均低于C组,再灌注24小时,预调适B组的CK值和LDH值均低于A、C组(P<0.05),预调适A组的CK值和LDH值低于C组(P<0.05)。湿/干重比:缺血组再灌注后24小时湿干重比值最大,预调适A组再灌注后2小时比值最小,缺血组不同时间点的比值均大于预调适组(P<0.05),再灌注12小时内预调适A组的比值均小于B、C组(P<0.05),预调适B组的比值低于C组(P<0.05);再灌注后12-24小时内,预调适B组的比值低于A、C组(P<0.05),预调适A组的比值优于C组(P<0.05)。TTC染色结果:缺血组坏死面积比均高于预调适叁组,再灌注后12-24小时内,预调适B组的坏死面积最少。HE染色示缺血组再灌注24小时可见肌原纤维变性扭曲中度水肿,横纹结构紊乱,部分区域核固缩消失,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预调适A组、预调适B组、预调适C组24小时骨骼肌损伤情况均轻于缺血组,其中以预调适A组、预调适B组骨骼肌损伤最少。电镜观察示缺血组再灌注24小时肌原纤维重度水肿、排列紊乱,肌丝溶解断裂,糖元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肌质网扩张。再灌注24小时,预调适A组、预调适B组、预调适C组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横纹结构破坏、线粒体肿胀、肌质网扩张均明显轻于缺血组,其中以预调适B组超微结构改变最少。结论:缺血预调适能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降低血浆中的CK、LDH含量,减少骨骼肌坏死面积,减轻损伤程度,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叁种缺血预调适方案的保护效果具有差异性,且缺血预调适的保护具有时间限制。综合分析,以3个循环5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的预调适方案保护效果最优。
苏全生[7]2006年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检测指标及保护手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选题依据运动性肌肉损伤(EIMD)是指机体从事不习惯高强度或/和长时间运动后发生的骨骼肌纤维微细损伤,主要表现为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细胞代谢功能异常、血液生化和肌电指标改变及收缩功能下降等,损伤具有延迟性特征,此期常伴随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有关EIMD的研究报道虽有不少,但对其发生机制、检测手段及保护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尚未见有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与骨骼肌EIMD的直接比较研究;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6可能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相关,但是否可作为EIMD检测指标尚未定论;CK同工酶CK-MM在反映骨骼肌结构状态方面的研究甚少;如何预防和减轻EIMD和DOMS的药物研究尚不多见。2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EIMD发生机制,探寻评定EIMD的新指标及保护手段。将184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大强度运动组(EIMD组)、I/R组和大蒜素-运动组,24名运动员分为对照组、联合抗氧化剂组和大蒜素组,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和注射大蒜素对大鼠比目鱼肌EIMD和血IL-6、CK、CK-MM、T-AOC等的影响;比较一次性大强度离心运动后大鼠EIMD和I/R损伤的异同及上述指标的变化;了解VC、VE、Se和大蒜素对人体大强度离心运动后DOMS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探讨IL-6、CK-MM、CK-MM/CK比值与骨骼肌细微损伤的关联性。3主要结论运动应激可能是运动后即刻IL-6增高的重要原因,此时的IL-6水平较难反映肌纤维微结构变化,但运动应激消退后,血IL-6的变化提示与EIMD有重要关联,可作为EIMD检测指标之一;与CK比较,运动应激消退后,血清CK-MM和CK-MM/CK比值的变化与肌纤维结构改变情况更为相符,建议将CK-MM和CK-MM/CK比值作为EIMD的特异性指标;EIMD组与I/R组肌纤维结构和血指标出现相似的变化,表明EIMD与I/R损伤的机制有共同之处,提示运动引起的缺血-再灌注可能是诱导EIMD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蒜素-运动组大鼠完成大强度离心运动后肌纤维超微结构及血液指标变化较EIMD组小,表明大蒜素可减轻EIMD;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抗氧化剂组和大蒜素组运动员力竭运动后血T-AOC、SOD均显着性升高,IL-6、CK-MM、LDH的升高幅度明显较低,运动后各时相肌肉酸痛程度较轻,提示联合抗氧化剂和大蒜素有助于减轻DOMS和EIMD。
李爱春[8]2012年在《富氢水对骨骼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与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研究证实急性大强度运动中体内氧自由基增加,导致脂质过氧化物蓄积、亚硝酸盐浓度升高及抗氧化酶活力降低等,引起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损伤与DNA损伤,致使肌肉疲劳、肌肉损伤、运动能力降低及过度训练等。许多研究发现补充生物抗氧化剂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运动能力,延长运动寿命。2007年国际上首次报道,富氢水是一种优质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特性具有选择性,对缺血再灌注等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显着的防治作用。然而,有关富氢水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的防治研究至今仍是一处空白,其在体选择性抗氧化作用与内在机制也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最易受氧化攻击的动力源性器官—骨骼肌入手,采用运动动物实验,研究富氢水对骨骼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防御系统及其信号转导分子、运动能力等的影响,并通过测定ROS水平,探寻富氢水选择性抗氧化的在体依据及可能机制。研究方法:8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EC组、C组)、运动对照组(EE组、E组)、运动前注射富氢水组(EH组、H组)与运动前后联合注射富氢水组(EM组、M组)8组,每组10只。实验前一周,除EC组与C组外,其余各组每天进行1次适应性低强度跑台运动,坡度0°,速度10m·min~(-1),持续10min。正式实验时,EH组与H组于运动前1min腹腔注射10ml·kg~(-1)体重富氢水,EM组、M组于运动前1min及运动后即刻腹腔注射各10ml·kg~(-1)体重富氢水,EE组与E组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EE组、EH组与EM组采用Marra方案进行一次性大强度力竭跑台运动,E组、H组与M组进行定量跑台运动(其持续时间根据力竭跑台运动实验结果确定),于运动后3h,取E组、H组、M组与C组后肢腓肠肌,用Elisa法测定骨骼肌3-NT、8-OHdG及PKC含量,用化学比色法测定MDA、SOD、GSH、T-AOC及O_2~-、H_2O_2、ONOO~-、 OH、iNOS与NO水平。研究结果:1.富氢水可显着延长大鼠运动至力竭的持续时间,具有显着的抗疲劳作用。2.运动导致骨骼肌ROS水平显着升高,SOD与GSH显着降低,T-AOC显着下降,PKC激活,iNOS活性升高,NO过量生成,3-NT、MDA与8-OHdG显着升高,氧化应激损伤加剧。3.富氢水能显着阻抑O_2~-、H_2O_2、NO、ONOO~-与OH等的运动性加剧,在体清除强效细胞毒性物质ONOO~-与OH,提高SOD与GSH,增强T-AOC,抑制PKC激活与iNOS活性升高,抑制NO过量生成,减轻NO介导的细胞毒性,改善微循环,减轻细胞损伤,对骨骼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显着保护作用;运动前后联合注射富氢水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防治具有协同作用。4.富氢水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保护作用的基础是富氢水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其可能机制在于:通过富氢水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在体清除ONOO~-与OH等的运动性加剧,正反馈抑制了细胞信号调控分子PKC的激活与NO的过量生成,减轻了NO介导的细胞毒性,减少了氧化损伤介质的产生,增强了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减缓了氧化损伤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研究结论:1.富氢水具有抗疲劳效果。2.富氢水对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是通过多靶点进行的,其基础在于富氢水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3.从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层面看,富氢水对运动性骨骼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PKC/NO途径介导的。
张冰[9]2007年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动物实验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L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能否产生保护作用,为临床上减轻肝脏IR损伤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并通过观察凋亡抑制基因Bcl-2及核因子NF-κ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IPC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SD(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27±12.6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缺血再灌注组(IR)、肝脏缺血预处理组(hepatic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HIPC)、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C)。(1) SO组:仅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而不阻断,然后关腹。(2) IR组:小号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十二指肠韧带致肝缺血30min,然后松开血管夹恢复灌注,关腹。(3) HIPC组:小号无损伤血管夹夹闭肝十二指肠韧带致肝缺血10min,再松开血管夹恢复灌注10min,如此反复3次共用时60min完成HIPC过程,以后操作同IR组。(4) LIPC组:游离双侧股动脉,两枚小号无损伤血管夹同时夹闭双侧股动脉致双后肢缺血10min,再松开血管夹恢复灌注10min,如此反复3次共用时60min完成LIPC过程,以后操作同IR组。各组大鼠于再灌注6h后再次麻醉,经心脏采血5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开腹取肝组织用4%中性多聚甲醛溶液及时固定,待做石蜡切片后行组织学检测。比较各组肝组织HE染色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NF-κB p65表达水平并计算阳性细胞指数(positive index,PI);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检测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多组间均数差异性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全部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O组大鼠肝脏表面色泽光亮红润;IR组、HIPC组和LIPC组在阻断肝血流后,肝脏颜色变成暗红色,质地变软。再灌注6h后,HIPC组和LIPC组大鼠肝脏基本恢复红润;IR组可见明显的点状或片状的无复流区,质地变硬。(2)SO组、IR组、HIPC组和LIPC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52.95±6.95U/L、654.06±104.45U/L、395.52±38.18U/L、437.25±48.41U/L;血清AST水平分别为79.66±10.63 U/L、782.49±112.40U/L、431.75±40.89U/L、481.53±58.17U/L。IR组、HIPC组、LIPC组血清ALT、AST水平较SO组显着升高(P<0.05)。其中IR组升高最明显,与HIPC组、LI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PC组与LI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SO组光镜下肝小叶结构轮廓清晰,肝细胞索完整,肝实质细胞结构正常、无水肿,肝血窦无明显瘀血,中性粒细胞散在;IR组见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肝细胞严重气球样变性,胞浆疏松化,见大量空泡样改变,窦状内皮细胞明显肿胀,部分脱离基底膜,肝内胆管明显瘀胆,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HIPC及LIPC组肝组织结构与SO组相似,肝实质细胞轻度浊肿,见少量空泡样改变,窦状内皮细胞部分肿胀,少量脱离基底膜,汇管区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4) SO组、IR组、HIPC组和LIPC组Bcl-2的PI分别为0.119±0.026、0.108±0.022、0.632±0.099、0.591±0.050。Bcl-2阳性表达在SO组、IR组较少,而在HIPC组和LIPC组表达明显,与SO组、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PC组与LI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SO组、IR组、HIPC组和LIPC组NF-κB p65的PI分别为0.093±0.025、0.402±0.046、0.635±0.079、0.583±0.047。NF-κB p65阳性表达在SO组较少,而在IR组、HIPC组和LIPC组表达明显,与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PC组、LIPC组NF-κB p65阳性表达较IR组更高,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PC组与LI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SO组、IR组、HIPC组和LIPC组的AI(%)分别为0.92±0.16、9.64±1.57、4.94±0.42、5.02±0.44。凋亡细胞在SO组罕见,IR组、HIPC组和LIPC组都有明显增加。IR组、HIPC组、LIPC组AI与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R组AI增加最明显,与HIPC组、LIP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PC组与LI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缺血预处理可以显着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细胞胀亡和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2)肢体缺血预处理与肝脏缺血预处理具有同样的保护肝脏、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肢体缺血预处理具有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等优点。(3)缺血预处理的抗凋亡作用与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有关。(4)核因子NF-κB的激活可能在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王刚[10]2016年在《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及对SOD及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下肢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近些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5-20%。目前,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情,但不能使已经阻塞血管再通,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渐发展,介入治疗在下肢缺血类的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介入改善了血管供血的同时,我们又常面临另一个让我们头疼的问题,就是肢体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肢体症状,比如疼痛、肿胀、麻木等,还可以引起远隔器官的损伤,比如心、脑、肾、肝、胃肠道等,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目前针对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中药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有很好的疗效,而关于中药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目前还非常少;杨博华教授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一直未能针对此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总结。本研究将60例下肢缺血患者在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后发生肢体再灌注损伤且属于中医湿瘀互结辩证分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加祛湿通脉方口服组,通过两组之间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分析,以评价祛湿通脉方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中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找到更多的治疗途径以及保证更确切的疗效,以达到在临床推广为更多的患者造福的目的;并在治疗后1、3、7、14天两组之间分别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是否有差异,以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的变化趋势,以期找出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找到更多循证学证据,以及为中药有效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方法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0月1日,我院下肢缺血患者在介入手术后发生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且符合中医湿瘀互结辨证分型的共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m1+硫辛酸注射液600mg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1+七叶皂苷纳注射液15mg,每日一次;常规给予降压降脂降糖等基础治疗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杨博华教授自拟的祛湿通脉方口服(康仁堂制药公司制作的颗粒剂)组方:黄柏15g 炒苍术l0g牛膝l0g茯苓15g丹参20g红花6g泽兰12g;服药方式:当出现再灌注损伤时即开始服用,每日两次,早餐前及晚餐前各一次,每次一袋,口服14天;观察指标:治疗开始后1、3、7、14天观察患者的疼痛、麻木、肿胀、远隔器官是否受损进行症状积分进行评价分析;并在治疗后1、3、7、14天行静脉抽血,查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录入SPSS数据库,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症状积分评价:在治疗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3、7、14天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2. TNF-α浓度: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的第1天和第14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3、7天治疗组的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同组不同时间点位比较:治疗组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TNF-α浓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第7天与第14天TNF-α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第7天和第14天TNF-α浓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3.血清中SOD的活性:组间比较:血清中SOD的活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治疗的第7天和第14天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的第1天和第3天治疗组的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O.05;同组不同时间点位比较:治疗组血清中SOD的活性在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有明显差异,P<0.05;但第3天与第7天、第7天和第14天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血清中SOD的活性在同组不同时间点位的比较显示:第1天与第3天、第3天与第7天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第7天和第14天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祛湿通脉方在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湿瘀互结证型者是明确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祛湿通脉方能更快的降低血清中TNF-α浓度说明其可能有较好的抗炎性反应,清除炎性介质的作用;祛湿通脉方还能更快的提升SOD活性,说明其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较强;肢体缺血再灌注后TNF-α浓度呈现高表达,后逐渐减低;而S0D活性在缺血再灌注后活性减低后逐渐升高;说明肢体缺血再灌注后体内的炎性介质被激活,炎性因子表达增强,而一些抗氧化酶因为要清除大量自由基而被消耗活性减低,这也间接说明了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参与导致了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机体组织的损害。
参考文献:
[1]. 缺血预处理和维生素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戚炜. 天津医科大学. 2003
[2]. 缺血预处理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J]. 戚炜, 阚世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3]. 缺血及药物预处理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汪群力. 第一军医大学. 2002
[4]. 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骨骼肌保护机制的研究[D]. 朱付平. 中南大学. 2007
[5]. 氢分子对大鼠急性下肢缺血再灌注后保护作用的研究[D]. 冰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6]. 不同缺血预调适方案对大鼠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劳宏业. 广西医科大学. 2015
[7].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机制、检测指标及保护手段研究[D]. 苏全生.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8]. 富氢水对骨骼肌运动性氧化应激损伤与选择性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D]. 李爱春. 苏州大学. 2012
[9].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冰.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10]. 祛湿通脉方治疗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湿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及对SOD及TNF-α的影响[D]. 王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