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石利用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_石灰石论文

“石灰石的利用”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灰石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首届全市课堂教学大显身手活动,为广大教师展示教学技能提供了平台。我们有幸参加了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授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石灰石的利用”,由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这次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了解石灰石、大理石的应用;(2)掌握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物质的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析,掌握认识化学物质的方法;(2)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分析、解决煅烧石灰石时所发生的化学问题;(3)学会自主设计检验碳酸盐的简单实验装置并进行化学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黄山风光的欣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2)通过对火烧圆明园场面片断的回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古诗《石灰吟》的赏析,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并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二、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导语〕同学们到过黄山吗?黄山的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游览黄山,他是这样赞美黄山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中可以体验到黄山的美妙绝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黄山。(播放“黄山风景”视频片段。)

〔教师提问〕黄山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是“怪石”。)除了今天见到的黄山石以外,同学们还见过哪些“岩石”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黄山美丽的风景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充分领略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瞬间,引发思考:“石灰石、大理石和‘岩石’的成分相同吗?”从而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2.新知探究

(1)探究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教师导语〕先请大家认识一下石灰石和大理石。(播放“石灰石和大理石”图片及实物展示。)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岩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一般贸然回答是碳酸钙,头脑中还没有碳酸盐的概念。)

〔教师导语〕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地质作用,在不同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这些岩石中究竟有没有碳酸钙,要通过化学方法加以检验。若给你们一块岩石,应如何检验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呢?请你们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装置;教师巡视点评,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设计成果。)

〔教师导语〕用设计好的装置把石灰石、大理石、黄山石、花岗岩分别装入其中,再分别滴加盐酸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石灰石和大理石”的实验现象。教师演示黄山石、花岗岩和盐酸的反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花岗岩滴加盐酸无现象,说明花岗岩中肯定不含有碳酸钙;其他三种物质滴加盐酸后产生的气泡是什么?能否说明一定含有碳酸钙?

〔探究归纳〕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观察下列化学式,分析它们的组成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结论〕碳酸盐都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这一原理可以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盐。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并检验碳酸盐,很好地培养了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形成“碳酸盐”的概念,使学生懂得一定的鉴定物质成分的科学方法。)

(2)探究水垢、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盐。

〔演示实验〕探究水垢中是否含有碳酸盐?(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组实验〕探究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盐?(两人一组,仿照演示实验的操作要求进行。)

〔教师小结〕再结合其他的实验方法综合分析,水垢和鸡蛋壳中含有的碳酸盐就是碳酸钙。自然界中很多种物质都含有碳酸钙(展示图片),如钟乳石、贝壳、牙齿、鱼刺等。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探究石灰石、大理石煅烧后的产物。

〔情境导入〕①展示大理石在建筑业上的应用图片。包括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群、故宫的栏杆等。

②展示圆明园的全景图片。圆明园是我国古代最大、最美、拥有珍宝最多的皇家园林,其中很多建筑材料用的都是上等的大理石——汉白玉,可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却毁于一旦,如今的圆明园已变成了残垣断壁、遍体伤痕。(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教师提问〕为什么质地坚硬的汉白玉在大火面前却不堪一击呢?(引导学生猜想。)

〔演示实验〕煅烧石灰石,并把得到的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取其清液滴加五色酚酞溶液,观察有何现象?再向其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有何现象?

〔提供资料卡〕(见附表)

附表 相关物质的性质

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资料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灰石煅烧后的产物究竟是什么。

〔教师提问〕再向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为何溶液红色逐渐褪去且逐渐变浑浊?[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完成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卡”提供信息,经处理、分析获得新知,而不是把结论强加给学生。)

(4)石灰石的利用。

〔教师导语〕石灰石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烧制生石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用途。(展示图片,如制玻璃、建筑材料、炼铁、制水泥等。播放“贝壳烧制石灰”的视频。)

我们的祖先们很早就懂得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天工开物》中早有记载。明代军事家、诗人于谦17岁时,曾把石灰烧制的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石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气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播放《石灰吟》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问〕《石灰吟》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化学道理?能否用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来。

〔教师结语〕于谦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诗人,更是一位化学爱好者。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同学们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专多能”的T字型复合人才。

(设计意图:承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3.拓展应用

〔思考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在污染较为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为什么大理石雕塑和建筑、水泥路面都显得斑驳陆离?

(2)锅炉或水壶经常烧煮含钙较高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降低,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3)石灰窑怎样检验烧制的生石灰中不含有碳酸钙?

(4)怎样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定杂质中不含其他的碳酸盐)?

4.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石灰石的利用”,了解了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其实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究是无止境的,“神七”的升腾将会给我们带来关于月球上“岩石”组成的更多信息。

三、教学反思

1.情境诱发,问题引路

学习是一种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的原有知识与新接收到的信息之间出现的非平衡情况是学习发生的前提,所以本课的设计更多地强调在具体生活情景中形成非平衡状态,通过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就能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虽然有的答案还需完善,但毕竟是学生亲自思考而获得的,思考的过程更具有价值。如“拓展应用”问题(4),先把石灰石样品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然后分别通过不同的方法求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学生的答案共有4种:①通过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再换算成气体的质量求得;②把剩余的杂质洗涤、烘干,通过测定杂质的质量求得;③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药品的质量差求得;④把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然后通过测定沉淀的质量求得。在调动学生思维、启发思考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急于抛思路、不急于抛答案,而是给出相关信息挑战学生的思维。如“石灰石、大理石、黄山石分别滴入盐酸后产生气体,能否说明其中一定含有?”不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列出碳酸盐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再如“石灰石燃烧后的产物究竟是什么?”引入“资料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处理“资料卡”中的相关信息,从本质上做出分析、判断、推理而发现物质变化规律,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设计实验,培养创新

学生因为学过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所以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碳酸盐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由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的开放性也很强。如仪器的选择,有的用大试管;有的用锥形瓶;还有的用广口瓶……所设计的方案虽然还很稚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确实促进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些学生受设计实验的启发,增强了灵感,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全部排出,对测定的结果会不会有影响?用什么方法使得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排出?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怎么办?在探究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盐的分组实验中,由于鸡蛋壳和盐酸反应时,破碎的鸡蛋壳会浮在液面上,使得鸡蛋壳与盐酸接触不够充分,产生的气体较少,导致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是:用一个铜网或其他不与酸反应的物质卡住蛋壳,防止蛋壳上浮。我们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案中深深地感受到,设计实验的过程比获得精确的结论更为重要,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追求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过程,从实验教学的另一个角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大成智慧,综合发展

古诗《石灰吟》的教育意义深远,它不但揭示了深刻的化学道理,还可以看出作者咏物言志,抒发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同时还反映出于谦不仅是一位诗人、军事家,更是一位化学爱好者,不失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教育的好材料。“大成智慧学”把智慧分为性智和量智,性智和量智是相通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大成智慧学”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通过提高“性智”促进“量智”的发展,通过“量智”的发展推动“性智”的进一步优化。

标签:;  ;  ;  ;  

石灰石利用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_石灰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