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任务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任务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农业发展论文,特征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1.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买方市场形成,并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

粮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目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亿吨,供求形势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其他农产品如蔬水果、主要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的供求给也呈丰裕的态势。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以世界7%的耕地养育世界22%人口的国度,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新出现的问题也困扰着人们:随着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形成,出现了结构性和地区性的过剩。

2.收入目标上升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民收入货币多元化,靠农产品提价增收难以为继,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尤其是现金收入微乎其微,而且长期陷于停滞状态。改革以后,获得独立经营权的农民有了极大的生产热情,加之市场机制引入和政府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农业产量增长,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收入分为实物性收入和货币收入。实物性收入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食的农产品,货币收入是商品性农产品。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收入构成中实物收入所占的比重下降,货币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货币收入的重要性剧增,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性目标。

过去,农民增收主要靠增产和政府提高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和棉花)收购价格。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政府只要以价格激励,既可使农产品数量扩张,又可以达到农民增收的实效,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但是,长期依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90年代中期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尤其是在农产品过剩和加入WTO的前景下,提价政策已经难以为继。近些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和持续低迷,致使农民收入下降。

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改革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趋势是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改革之初的197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高达85%,2000年已经下降到51.2%。

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和土地的作用下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土地和劳动力的收入。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和土的作用下降。改革20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超过1.5亿,其中80%以上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为70.5%,1992年以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绝对数下降,1997年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

4.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从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地位,转向农业与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978年改革以来,农业制度创新最大的成就是再造中国农业的微观组织基础,确立农户独立经营的主体地位。家庭承包制是改革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制度因素。

随着市场化纵深发展,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经营越来越受到挑战。但是,一方面,家庭承包制的继续创新短期难以有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家庭承包制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度腾飞需要范围更广、更深刻的制度创新。90年代兴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新一轮农业制度最重要的创新。农业产业化通过整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使农民分享到价值增值的成果,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农村产业革命”。

二、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1.在保持较高自给率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在农产品总量充足、城乡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就是调整农业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加速变化的新的消费需求。但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农业中种植业的比重仍然过高,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仍然过高。(2)农业生产的区域结构不合理,各地都抓粮食生产的“同构”问题没有根本改善。(3)农产品品质结构落后,大路品种多、低档品种多、原料型产品多、农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因品种和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性过剩和地区性过剩。由于优质品种缺乏,一方面普通品种过剩积压,农民收入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进口优质农产品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制约,而且受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冲击。因此,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当前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中,指导思想要从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增长,转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更突出质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郊区要适当从粮食生产中退出来,发挥自身在区位、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品质更好、价值高的农业项目,同时也腾出部分市场给粮食主产区发挥优势。生态脆弱地区要有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相对有比较优势的林业、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结构调整后无论生产什么,都要将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放到突出的位置来考虑。

2.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日渐扩大的收入差异。

进入新阶段,在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稳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导性目标。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尤其是20世纪的最后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连续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连续几年下跌,表明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新阶段保证农民收入增长的任务相当艰巨。

进入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任务还有四个重点:(1)防止农民收入的差距扩大。(2)防止农民收入的地区差异扩大。从经济地带看,东、西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都有扩大。(3)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以后又趋于扩大。(4)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是农民收入的净减少,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直接削弱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严重问题。农民负担沉重反映了农村税费制度的缺陷。进入2000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被列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被称为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制后,新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

3.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化经营,培育市场体系,塑造现代农业产业。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包括生产、加工和流通在内。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是农业的后向产业,从这个意义上强调,有专家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后阶段的现代化”(韩俊,2000)。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创队伍,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制度创新最重要的任务。开展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就是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塑造现代农业产业。

首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世界农业经营的经验证明,家庭是农业最适宜的经营形式。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就是要坚持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实质是稳定和保护界定给农民的土地产权。在承包期内,无论农民是否自己经营承包的土地,他的土地权益不得受到侵犯。因此,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从财产主体的角度保证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保证农民是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受益者。

其次,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就是在“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作这样的“模式”界定的特定的制度含义是,各种中介组织(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各种农民合作组织,等等)是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龙头”,必须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样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才能保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增值能够为农民所分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品的地位,改善农民增收的困难。

最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农业,不仅农业生产决策和生产的进行,而且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市场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向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不仅包括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还包括农用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和信息、农业资金融通、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管理人员、农民生活和文化服务等市场的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市场硬件建设是指市场设施的建设,市场软件建设是指市场制度和管理的建设。

4.实施小城镇优化发展战略,集聚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虽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组织、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却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因此,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必须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拓展和集聚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大规模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

当前小城镇发展的问题是规模过小,功能不健全,集聚在二、三产业的少,就业门路狭窄。进入新阶段,发展小城镇主要指县城和重点乡镇。主要是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改善小城镇的基本条件,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使之能够集聚二、三产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去务工经商、安居乐业。发展小城镇不仅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有利于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和销售半径而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价值。因此,发展小城镇对完成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任务能够起到综合配套的推进作用。

5.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统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局,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事,它必然要反映到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以这些方面的变化为条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含义是,在行政区域上,绝大多数地区实现了相应的标准,而不是所有地区;在达标的数量上,不是全部指标都达到了,而是主要指标达到了;在达标的程度上,不是达到了某个确定的值,而是达到了一定的区间或范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到现代化的“临界点”,农业具备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但距离“百分之百的”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

总之,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要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统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全局。在实际工作中,推进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当以全面发展农村的社会和经济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单一发展农业,试图孤军深入实现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会成功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和保障性条件,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真正困难还面临攻坚,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标签:;  ;  ;  ;  ;  ;  ;  ;  

论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任务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