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拉克局势演变看联合国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论文,联合国论文,局势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安理会6月8日通过的第1546号决议规定,美英在6月30日之前解散联军临时管理当局,结束对伊占领,将全部主权归还伊拉克。决议承认伊拉克临时政府为伊合法政府,该政府将在6月30日之前接收管理伊拉克的全部责任和权力。此外,新决议还规定了联合国在伊重建进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随着这份能体现“主权在伊、伊人治伊”政治原则的决议获得安理会一致通过,特别是随着美英提前于6月28日匆忙向伊归还主权,由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而造成的联合国权威的减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从战前安理会通过第1441号决议决定对伊实行核查,到美英撇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直到这次美英不得不同意第1546号决议,人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世界,单边主义是行不通的,军事优势可以取得战场上的一时胜利,但不可能赢得长久的和平与稳定。在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方面,联合国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联合国权威遭受单边主义的严峻挑战
2003年春,美国在一些盟国的支持下,不经联合国授权,便对一个主权国家、联合国成员——伊拉克发动战争,用武力推翻了伊拉克政权,并对伊实行军事占领。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行径,使联合国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的权威受到冷战结束后空前的蔑视与挑战。一时间,联合国的地位与命运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联合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何在?她还能承担起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的任务吗?于是有人提出要“改造联合国”,而美国的新保守派则欢呼“联合国的死亡”。联合国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顺从美国,要么死亡。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惟一超级大国。美国要利用这个契机进一步巩固其霸权地位,而联合国自然被美国纳入其霸权战略的框架内。不过,由于联合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力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已不可能让联合国完全听命于自己。于是美国对联合国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能合作时就合作,不能合作时就撇开联合国。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国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国就绕开了联合国。
“9·11”事件后,美国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将反恐作为首要任务,并为此寻求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的合作。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美国所发动的反恐战争最初也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支持,自然也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然而,美国并未放弃它既定的霸权战略,而是将反恐与霸权战略结合起来,利用反恐之机进行军事扩张,推行霸权。美国不仅扩大了在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且还提出了带有冒险性和侵略性的“先发制人”军事战略,退出反导条约并加快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修改核战略,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在军事实力上进一步拉大同其他大国的差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有控制中东战略要地,推进霸权战略的意图,并非完全是为了反恐防扩。也正因为这样,美国才不愿等待联合国武器核查机构的最后核查结果,不经联合国授权,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和世界人民的反战呼声,执意发动了对伊 战争。面对这样的美国,联合国遭受单边主义的严峻挑战就不足为奇了。
单边主义违背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
一年前,美国发动的“倒萨”战争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似乎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战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过现在看来,伊拉克战后事态的发展并未遂美国的心愿,不但政治重建困难重重,经济重建陷于停滞,而且安全局势持续恶化,反美情绪不断增长,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陷入了困境。
伊拉克局势的持续恶化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直接威胁布什总统的竞选连任。在美国国内,有人将伊战同30多年前的越战相提并论,有的直接批评布什政府发动伊战是在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据媒体报道,一个由几十名前高级外交官和军官组成的团体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联合声明,批评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使美国孤立于世界。
美国的单边主义还使所谓大西洋联盟遭受前所未有的分裂。虽然布什试图通过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和召集八国集团峰会来缓和美国同欧盟国家的关系,但是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布什原打算在今年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推销“大中东计划”,一方面寻求欧盟与俄罗斯在“民主改造中东”上的合作,另一方面借此拉近同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但结果是“大中东计划”并未得到法、德、俄的积极响应。最近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仍谴责了美军在伊拉克的虐俘行径。
伊战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造阿拉伯世界,所以战争自然遭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美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严重倒退。布什的“大中东计划”本来也有改善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意图,想通过帮助中东阿拉伯国家实现“民主改革”来赢得这些国家的拥护。然而,中东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对这一民主改革计划并不热心,甚至连美国最为亲密的阿拉伯盟友都拒绝出席美国为东道主的八国集团年会的相关会议。
伊战曾遭到世界人民的普遍反对,许多国家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人民的反战声浪虽然未能阻止战争,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力至今犹存。英国工党在5月的英国地方议会选举中惨败,工党所得席位落在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之后,跌至第三位。很明显,英国的选民是在表达对布莱尔政府帮助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的不满。
美国的单边主义还使国际联合反恐斗争受到严重干扰。尽管美国政府将伊拉克战争看成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但伊战的结果却使国际反恐联盟实际上走向瓦解。恐怖主义是个全球性问题,反恐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合作,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却破坏了国际合作的基础。伊拉克战争后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有增无减,就足以证明美国反恐政策的失败。西班牙的“3·11”恐怖主义袭击造成重大伤亡,一方面迫使西班牙不得不撤出驻伊维和部队,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国际社会应该如何真正联合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一时之胜在于力,千古之胜在于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屡遭挫折,受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诟病,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背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要合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而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是与时代主题和世界大趋势相违背的。凭借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或许能够得逞一时,但如不迷途知返,一意孤行,毕竟免不了最终破产的命运。
联合国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无可替代
伊拉克战争虽然使联合国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损害,但并不能由此就得出联合国已经名 存实亡或无所作为的结论。毕竟时代不同了,美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中不可能包打天下, 它需要大国的合作,更需要联合国的合作。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其作 为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的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 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已经成为公认的多边安全体系最具权威性和合法性的机构。冷战 结束以来,从促成纳米比亚独立到实现柬埔寨和平,从推动两伊停火到解决海湾危机, 从缓和刚果(金)局势到平息印巴核危机,联合国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美国也不敢完全否认。正因为如此,在伊战爆发前,美国还是尽其最大努力去争取联合国的授权,并把在联合国授权下解决伊拉克问题作为优先的选择。从2002年9月12日美国提出解除伊拉克武装问题,到2003年3月17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内撤回第二个决议案为止,在安理会围绕伊拉克问题是战是查之争足足持续了6个月之久。在这期间,以法、俄、德、中和大多数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为一方,以美、英为另一方,双方先后进行了多个回合的较量。其中包括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亲自来到联合国“提供证据”,让各国相信伊拉克确实掌握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违反了安理会的决议,但美国最终仍以失败告终,不得不撤回所谓授权动武的决议案。
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最终未能制止美对伊动武,但美国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联合国为其对伊动武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联合国内的较量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一次沉重打击。它至少向国际社会表明,联合国内大多数国家是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霸道行径的,以至在某些时候,她能做出强有力的反应,乃至挫败单边主义的行径。对此,美国的舆论也不得不承认:“联合国是惟一一个有可能抑制美国的权力和限制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机构。”
美国凭借超强的军事实力,虽然取得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的胜利,但由于没有联合国的授权,缺乏合法性,政治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伊拉克人民并未如美国预想的那样“箪食壶浆”地欢迎美国“解放”他们,相反,却视美国军队为“占领军”,美国成了伊拉克人民的对立面。自战争结束以来,美英军队特别是美军频频遭袭,伤亡惨重,总数超过了海湾战争,战争结束以后的死亡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争期间的战斗死亡人数,引起了美英两国国内的严重不安。袭击活动还扩大和波及意、西、日、韩等国驻伊人员,甚至殃及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援伊人员。这一切证明,在美国军事占领之下恢复伊拉克的和平与稳定,实施重建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正是由于美国陷入伊拉克泥潭不能自拔,布什政府才回过头来试图寻求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帮助。但它并不愿意让联合国在伊重建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不情愿尽早还政于伊拉克人民。然而,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重建工作就不可能顺利进行。面对遍及全伊的抵抗烽火,特别是虐俘事件使美国的国际形象空前受损,眼看大选临近,伊拉克问题越来越有可能成为布什输掉选举的关键因素,不得已,美国只好重新寻求联合国的合作,并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因此,第1546号决议的通过是美国寻求联合国合作的结果,也是美国霸权失能的又一次体现。
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地位的提高,作用的增强,是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密切相关的。由于各种原因,联合国在成立初期很难独立地发挥作用。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联合国都受美国的操纵。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内部力量结构 的变化,美国已经不可能操纵联合国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 通过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该决议的通过,宣告美国阻挠中 国重返联合国以及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彻底破产,美国遭受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 最惨重的失败”。联合国之所以能在此时摆脱美国的操纵,正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格局 发生了变化。那时,美国的力量相对衰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西欧、日本成为与美国并立的经济中心,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增强;中国与第三世界日益壮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克松、基辛格才提出“五大力量中心”说,并寻求同中国改善 关系。
当然,世界多极化进程是曲折的。冷战结束后,多极化遭遇了美国单极霸权战略的挑战,伊拉克战争就是这种挑战的突出表现。但是,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趋势并未因伊战而改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国家面对美国的压力敢于说“不”,体现了反对美国单极霸权的决心和力量,这也是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不能操纵联合国意志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