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1]2010年在《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无论是知名学者还是业界巨头,几乎都认同国际化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然而,近四十年来,西方学者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不一致的结论。一些学者研究得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国际化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部分研究甚至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也常常使我们困惑,一方面是出口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却是许多大型企业海外经营负面消息不断。理论和实践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和新兴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能否促进企业绩效的改进?通过在我国特殊的情境中检验国际化自身的价值这一国际商务研究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也能够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现有文献中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莫衷一是的现象,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多样性,以及国际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境依赖性是导致研究结论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而各种不同的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也使得研究结论不具有可比性。为此,本研究根据权变观点,将企业国际化的资源基础作为前因变量、国际化过程中的组织学习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企业资源、国际化、组织学习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通过区分国际化广度和国际化深度,揭示了不同国际化扩张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差异性影响。论文首先回顾了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行为学和战略管理等视角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通过综合各学派的观点,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资源、国际化的扩张战略、组织学习和企业绩效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以一定的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前提,而当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成功利用其资源时,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盈利,即国际化对企业资源与绩效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国际化过程中社会、技术和市场学习能够加大国际化的潜在利益,对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论文以江苏制造业企业为例,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筛选和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使用过的量表或测量指标,结合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和特征,对概念模型中的各变量进行了操作性定义,构建了一个包含国际化广度与深度的二维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据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其次,采取关键被调查人和方便抽样两种方式对江苏境内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共获得有效问卷205份;再次,在验证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源优势对其国际化程度,包括国际化的广度和国际化的深度,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国际化广度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国际化深度的提高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则不明显;由于企业资源对其绩效仍具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国际化在企业资源与绩效之间仅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国际化过程中的社会学习和技术学习能够增强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而市场学习对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则不显着。论文在对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并针对研究结果揭示出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国际化扩张做好准备;根据企业的资源基础,选择合适的国际扩张战略;建立组织学习机制,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作为支持和服务性机构,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协助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资源,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张祥[2]2013年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经营。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超过1.6万家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累计对外投资金额存量超过53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1,超过80%的我国上市公司正在开展国际化经营2。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叁大对外投资国和第一大货物出口贸易国。这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探讨。本文发现,虽然国内目前对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热点课题,但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企业层面分析“走出去”的绩效表现研究非常少。因而,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并对其绩效表现进行实证分析,以丰富国内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结论安排以及创新点。第二章分析和总结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和文献。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理论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等。国内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分为叁个方面:(1)论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2)分析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困难和不足;(3)对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出诸多建议和意见。总体而言,未能形成较为主流的理论成果。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国外学者的实证分析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1)上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2)在80年代后,不少学者发现,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也存在负面的影响;(3)从90年代至今,则普遍认同二者的关系表现为曲线影响,既存在正面的促进因素,也同时存在负面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本文的研究角度也因此具有重要意义。第叁章回顾和总结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叁十多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发展速度十分迅速,2012年达到878亿美元3。因此,回顾和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状况与绩效表现对指导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上,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宏观层面上,则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必要过程。但在目前,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包括国际化经营人才和经验不足,国际化经营的领域相对仍然很低端,最为显着的是国际化经营整体绩效欠佳。第四章就如何提升我国国际化经营企业整体经营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辨析。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资源理论等视角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进行详细探讨。“走出去”的具体动机主要有扩大市场份额、转移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技术、资源需求等。基于价值链的角度,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以及华为技术公司的国际化经营道路等案例分析,对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产业和区位选择,进入模式进行详细的理论辨析。认为当前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结论的多样性,甚至是矛盾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绩效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和稳健,因此,本文提出了国际化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当从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综合绩效等多个层面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而尽量避免只从单一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第五章,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的表现趋势和关系。本文认为,采用较为客观的会计和统计数据来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表现,相比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具有更好的统计有效性。而数据的收集是制约相关实证研究的关键,也是国内目前同类的研究较为缺乏的主要原因。本文花费大量的精力,通过校图书馆、CSMAR数据库、巨潮网、新浪财经等渠道,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来源。收集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的10年(2002年至2011年)间,所有开展了显着的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上市公司为最终样本,共收集到93家制造业企业和52家服务业企业。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因行业属性不同,国际化经营程度对绩效的影响关系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将样本企业区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类型,进行实证上的对比研究。如第四章如述,将因变量——企业绩效划分为财务绩效和运营绩效两个维度。用海外分支机构创造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来代表白变量国际化程度,同时,引用国际化程度的滞后变量以更好地体现趋势性,并引入相关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研发强度、企业性质、行业属性。主要的理论假设包括(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绩效和国际化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2)我国服务业上市公司绩效和国际化程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S型曲线关系;(3)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增强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并提升绩效表现;(4)国际化经营对绩效的提升程度,非国有/集体控股上市公司优于国有/集体控股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优于中低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优于传统服务业上市公司。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表现呈现倒U形的关系,即随着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提高,由于市场需求扩大、资源获取途径扩展、企业面临的机会增加,其绩效表现也随之不断提升。而当国际化经营超过一定程度之后,受制于跨地域的物流成本增长、沟通协调成本上升以及管理运营能力限制等阻碍因素,成本的增加将抵消收益的增长,导致绩效表现反而下滑。因而,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最优国际化经营程度具备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大样本面板数据,本文得出对制造业企业财务绩效最优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为35%,而对经营绩效最优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为48%。服务业因其独特的行业属性和不同的商业模式,表现为倒S形关系。本文研究发现,由于存在品牌协同效应、对东道国文化的整合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相比制造业而言,服务业企业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再次上升”的倒S形绩效变动趋势。因而,服务业企业开展国际化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品牌建设、文化整合、资源和经验共享等工作。企业规模与绩效表现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员工产出率不高,以企业人数为代理变量的规模特征对国际化经营绩效没有起到促进作用。研发强度对国际化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得到部分验证,说明企业仍需努力将研发技术转化为商业成效。民营企业在制造业领域未能比国有企业有更好的表现,而在服务业领域则取得了显着更好的国际化经营绩效。第六章,基于利润最化大的原则,从异质性厂商拥有的流动能力和非流动能力的角度,通过对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进行均衡分析,得到出口、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叁种主要进入模式下预期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模型。并采用Probit模型,通过706家首次开展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选择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我国企业的销售规模对选择新建投资的国际化经营进入模式具有削弱作用,而出口能力、技术水平等软实力因素则具备强化作用。因而,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新建投资的成功性,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技术、管理、人才、经验等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基于销售规模优势而依赖于海外并购这样单一的进入模式。第七章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企业绩效表现关系、战略发展定位等角度,就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走出去”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努力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并选择更加适合的进入模式。本文的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1)在选题角度方面,从绩效评价角度来实证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文献非常少,本文的研究既补充了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之处,也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明确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向应当关注企业绩效表现,并对提高绩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提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进行更全面的绩效评价研究。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绩效表现,划分为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综合绩效叁个方面,更好地评价企业“走出去”的经营成效。在实证分析中,加入多指标的稳定性检验,以加强结论的可靠性。(3)国内以往的实证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本文认为采用会计和统计数据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及绩效具有更好的客观性。实证分析收集了从2002年到2011年共10年间93家制造业和52家服务业上市公司,共计1450个样本数据。大样本的会计和统计数据使得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对更好的代表性。此外,将样本区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大类,对比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4)本文发现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与制造业企业绩效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而与服务业企业绩效呈倒S形关系。这印证了国际化经营对市场、资源、商业机会的促进作用,也体现了沟通协调成本、管理运营难度、物流成本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发现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在品牌效应、文化整合以及经验共享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使得绩效表现具备再次上升的机会。研究结论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具备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实证分析得出,对于制造业而言,国际化经营程度为35%时的财务绩效最优,而48%时的运营绩效最优。(5)企业的销售规模优势对于采用海外并购进入模式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品牌、人才、经验等软实力则能促进选择新建投资的进入模式。这符合当前我国大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的事实,更多依赖于简单的规模优势来选择单一的海外并购式进入模式,而较少采用需要软实力的新建投资。这说明,要成长为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我国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培养,而不应当只依靠单一的销售规模优势,特别是依靠国内行政性垄断优势做大的国有性质企业。
万益迁[3]2010年在《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在打开国门迎接海外投资者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序幕。在1978年以后的叁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企业也在市场经济的锻炼中不断增强实力,积累经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临,新兴市场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入、通讯技术的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融合。中国企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竞争优势,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然而,国际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中国企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风险的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就给众多中国企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既充满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各种风险,中国企业在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时,应该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和自身实力,对将要面对的风险进行全面扫描,权衡风险与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机会与风险并存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哪些内外部因素影响企业选择正确的进入战略?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进入战略选择?决策者的感知因素起到什么作用?怎么样的战略选择能够获得更好的绩效?进入后企业又将面对哪些挑战?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构建了进入战略决策模型,深入剖析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本研究第一章对研究的现实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概括;第二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对进入战略相关研究及其主流观点、国际化风险分类与测度研究、战略决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以往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第叁章则利用相关性推断和理论演绎的方法,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将客观环境因素、主观感知和战略选择整合,提出了一个叁阶段的进入战略决策模型,并且据此对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假设;第四章采用了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研的方法,针对第二章中提出的变量,结合中国企业的探索性访谈确定了变量的测量,构建了调研量表,并且在经过预调研等一系列量表开发过程,形成了正式调研问卷,然后据此收集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入战略决策相关数据;第五章利用多元层级回归方法对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分别考察了客观环境因素对决策者主观感知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主观感知对进入战略选择的作用,并且检验了主观感知的中介效应。第六章综合运用判别分析、均值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考察依据主观感知作出适应性进入战略决策的企业是否获得较好绩效,以及进入国际市场后,采取不同进入战略的企业感知到的风险差异;第七章根据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梳理研究结论,据此提出了管理启示,然后在对研究过程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第一,资源基础层面、交易特征层面和制度环境层面等客观环境因素变量对决策者的主观感知风险和感知市场机会产生影响。总体来说,所具备的资源能力越强感知的风险越小,感知市场机会越高,而资产专用性越高感知的风险越高,制度因素通过调节资源能力和资产专用性与主观感知的关系发生间接作用;第二,主观感知影响因素(感知风险、感知市场机会)对企业进入战略选择发生直接影响,而风险倾向作为决策者自身内在心理特征发挥了双重的调节作用(在客观因素影响主观感知、主观感知影响进入战略选择过程中)。第叁,依据对风险和机会全面感知所作出的进入战略选择能够获得较好的财务绩效和战略绩效,企业采取特定战略进入国际市场后其感知风险随着资源承诺不同呈现出相应的特征。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在进入战略决策过程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其理论意义在于:首先,本研究综合多个理论分析视角,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的客观基础进行考察,深入挖掘企业决策的客观因素作用机制,以弥补单个理论视角的缺陷,进一步完善了进入战略客观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本研究借鉴一般战略决策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决策分析框架,将感知风险、感知市场机会和风险倾向等心理因素引入到企业层面的进入战略研究中,从战略决策者的主观视角出发分析进入战略决策的形成,丰富了进入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思路。第叁,将感知环境风险因素和中国情境融合到战略决策研究中,在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研究引入环境动态特征方面作出了初步尝试。
曹朝晖[4]2017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北省推进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正使世界经济经历着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任何国家都不能不面对它所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企业纷纷加快国际化进程,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关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也成为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热点。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经济正处于“叁期迭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开放,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这需要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平台上考虑问题,以国际化化的视角考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可以拓展贸易空间,增加劳务输出、缓解区域内就业压力与矛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其要解决中国过剩的产能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及贸易主导这几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一带一路”战略为河北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实践空间,在这个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开展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河北省企业国际化战略有利于区域内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目标的实现,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河北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当前世界,区域一体化成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重要形式。研究河北省企业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抱团出击,走出国门,实现跨越国界的跨越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有关国际化的理论,回顾我国及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的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了各类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单一维度指标和国际通用的指标——跨国化指数两种方法,对河北省51家上市企业及中国企业100强中叁家河北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开滦集团与冀中能源集团的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了测度,与我国企业国际化平均水平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指出了现有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构建科学的企业国际化测度方法应加入国际比较方面因素的考量。在鲁桐蛛网模型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家风险、全球视野下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反应指数、国际化战略的存在与有效实施、企业的成长性和企业的盈利水平等,其中,国家风险与企业国际化程度负相关,全球视野下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反应指数、国际化战略的存在与有效实施、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盈利水平与企业国际化程度正相关。借鉴原蛛网模型的基本原理,并参考其他学者对模型的修正情况,将新因素引入修正模型,构建了新的蛛网模型,提出以蛛网面积测度企业国际化程度,动态而又全面的对企业国际化程度进行反映。通过对河北省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测度,及与全国企业国际化平均水平的比较,发现河北省企业国际化水平比较低。企业国际化导向、经济发展基础水平、国际环境、外向型人才的缺乏、信息获取约束等因素制约着河北省企业国际化进程。借鉴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外企业发展经验,同时学习和借鉴韩国、美国、印度、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或地区政府在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方面的先进做法,立足河北实际,尤其是结合“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找出了一些河北省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为规避一些国家风险、加快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出了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合适的区位选择与行业选择等政策建议。
罗天昕[5]2008年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变革领导力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它在改变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促进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国际化经营是国内企业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转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开发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变革领导力结构,验证其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变革策略对变革领导力与绩效关系的影响,以此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实践提出一些实践指导意义。整个研究主要分成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胜任力的研究思路,对14家经历了国际经营活动变革企业的22位中高层经理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变革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和典型事例。在访谈基础上,该部分对访谈材料进行内容分类,通过编码分析,初步提出了变革领导力模型的理论构思。第二部分为变革领导力与绩效关系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经历了多次国际经营经营活动变革的企业—株洲南车时代股份有限公司做个案分析,运用关键事件法对变革领导力的理论构思以及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索性研究,为考察变革领导力与绩效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准备。第叁部分为变革领导力与绩效关系问卷研究,通过对经历了国际经营活动变革企业的问卷调查,对217份有效问卷运用了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开发了变革领导力结构模型,同时验证了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此外,该部分还探讨了变革策略对变革领导力与绩效关系的影响,从匹配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变革领导力的变革策略选择思路。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变革领导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愿景驱动、文化塑造、创造突破和架构创新。(2)变革领导力对组织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具体表现在愿景驱动、文化塑造和架构创新对组织经营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愿景驱动、创造突破和架构创新对组织国际化业务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3)变革策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组织学习、技术创新和网络共享。(4)变革策略对变革领导力和绩效关系有显着正向缓冲作用。具体表现在组织学习策略对变革领导力和绩效关系有显着正向缓冲作用,技术创新策略对变革领导力和绩效关系有显着正向缓冲作用,网络共享策略对变革领导力和绩效关系有边际显着正向缓冲作用。
魏冬梅[6]2004年在《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同时给我国企业提出了如何适应这种全球化的大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国外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扩张,我国政府在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微观企业为了应对这种潮流,就需要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想,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自己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论述了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国际化经营的一般理论,力图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寻找可借以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论文将各种国际化经营活动进行整理和归类,把国际化经营方式概括为五大模式,逐一对它们的利弊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还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具体实践,通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最后重点分析了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国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思路。 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首先定义了企业国际化的范畴,以规范和明确本文所讨论的国际化的范围。接着论述了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国际化经营的理论综述。本文将指导国际化经营的理论概括为五大类,即: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论、企业国际化引力理论、国际技术授权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结合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论文分别简要分析了它们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参考意义。 第叁部分: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将国际化经营的模式归纳为五大模式:出口贸易型、技术转让型、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型、投资进入型及合约制造型的国际化经营,并对各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四部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首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做了概述,然后分别以海尔和长虹为实例来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教训。 第五部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路。这部分首先讨论了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然后从企业国际化的行业选择、经营主体选择、区位选择及经营方式选择四方面,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些战略思路。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对国际化经营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梳理和归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在企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的分类及其利弊的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方面提出和论证了作者的独立见解。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
李飞[7]2012年在《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全面走向了世界,一大批有实力有优势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开展了境外工程承包、收购资源、企业并购、境外上市等国际投资与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广泛参与了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其中,中央企业日益成为了我国境外投资的主力军,其境外投资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与我国央企境外投资快速发展相伴相随的,是境外投资的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境外投资与风险控制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对央企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并充分借鉴国外企业以及典型央企在境外投资风险控制方面好的做法与经验,旨在建立起适于我国央企境外投资的风险管控体系与机制,从而逐步提高央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与水平。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本章研究涉及的国内外背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研究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其次,从央企境外投资、央企境外投资风险、风险管理及跨国公司境外投资风险管理比较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阐明了从理论到实务、从国内到国际、从微观到宏观、从技术到制度层面的逻辑思路,以及采用的文献调研、比较分析、技术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困难和不足。第2章为本文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经济全球化概念、内涵与特征及企业国际化的含义、发展阶段、表现类型等理论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两者相辅相成之关系;其次,对境外投资含义、六个方面表现特性进行了论述,较为系统地比较研究了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理论、以海默为代表的垄断优势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内在化理论、以邓宁为代表的折衷主义理论等四大境外投资传统理论,以及境外投资新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不均衡理论”;再次,从风险内涵与类别、全面风险管理内涵与流程、风险预警系统等叁个方面对风险与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阐明了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国家战略、公共政策、境外投资保险、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等有关理论。第3章为央企境外投资与风险控制现状分析。本章研究提出了央企境外投资叁个发展阶段之后,对央企境外投资的主要成效、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基于国外投资环境、国内投资环境、企业自身叁个角度,提出了“叁大类十风险”央企境外投资风险的分类分析框架;最后,进一步总结分析了央企境外投资与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第4章为国外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的比较研究。本章重点从企业主体、政府主体视角,对欧美、日韩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具有差异化的投资发展阶段和不同特征,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在风险管理上呈现显着的差异性,如以企业主导型的欧美国家和以政府、企业双重主导型的日韩,现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而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境外投资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归结出了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的普遍认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5章为央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案例的实证分析。该章以国有重点骨干央企,也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矿业集团——中国五矿境外投资风险控制为案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从其境外投资发展情况与基本特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情况与主要做法,并分别通过境外并购两个成功、失败的个案,进一步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存在的主要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归纳。第6章为从企业层面构建“叁维一体”的央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体系。基于微观的综合视角,从技术层面对央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的对策与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思考。该章认为央企境外投资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应该突出重点,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目前,应逐步建立以组织体系为保障、以预警系统与风险评估体系为核心、以风险文化为灵魂的“叁维一体”的央企境外投资风险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央企境外投资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基于第5章“10类风险”设置出来的相应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还是基于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风险评估体系的设计建立,都具有一定前瞻性和科学适用性。第7章为政府层面构建“一体两翼”的支持促进与监管服务机制。基于宏观的综合视角,从制度层面对央企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的对策与措施,进行了研究思考。该章认为利用国家力量、政府与社会资源,支持促进中央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抵御抗击风险的能力,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为了管理风险,为此,提出了应建立以国家战略导向为主体,政策支持体系、国资监管服务机制两翼驱动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式央企境外投资促进与监管服务机制,并对该叁项对策措施进行了深刻系统的论述。文章最后强调,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的重要代表者的中央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投资与国际化经营中,要具有扎根海外、融入当地、放眼全球的胸怀和视野,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全面提高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国际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产业整合和风险控制能力,经过一定时期的不懈努力,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远景目标,必将会得以实现。
王志民[8]2003年在《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文中提出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全球生产”理论,列宁、毛泽东的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一些主要理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把“走出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开放改革互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和对中国企业最先与最大的“走出去”群体——香港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实施“走出去”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强调了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抓住当前契机,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完善各种支持、服务措施,才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更大的发展。
朱焱[9]2009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在构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从事出口销售为主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的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找出“走出去”道路上的症结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本文选取了1985年以来全国出口退税总额、人民币汇率的年平均值以及全国出口信贷规模与全国出口总额做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作为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的出口退税政策、信贷扶持政策在长期内与出口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程,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出口规模的长期影响效果不显着。在微观层面上,本文选取了2005年—2007年沪深两市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分别设定定量指标来考察各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资产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融资能力对海外销售比例和海外销售绝对额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企业高管团队的国际化经验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绩效的最显着因素,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人力资源能力并没有从技术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第叁,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对国际化经营绩效的贡献度偏小,无法形成具有独特的国际化竞争优势;第四,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顺利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障碍。
莉姿(Vilaiphorn, CHANTHANILEUTH)[10]2016年在《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老挝市场的重要的外资企业骨干之一,在老挝的外资比例中占有较高的份额。其在老挝的经营管理对当即经济与技术水平的提升都具有较突出的作用,提供了老挝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改善了老挝的基础设施。但是,中国企业在老挝的经营管理也存在一些,比如,经营管理的行业有些过于集中在资源领域;普遍缺乏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和意愿、企业文化差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困难等。本文基于企业国际投资理论与跨文化管理理论,探讨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优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与扩大。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对老挝国内以及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部分,分别对企业国际投资理论、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以及企业跨文化管理理论进行研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做理论铺垫;第叁章基于对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探讨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运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研究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第五章结合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劣势与挑战,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所论述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 杨丽丽. 江苏大学. 2010
[2].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其绩效研究[D]. 张祥.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 万益迁. 南开大学. 2010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河北省推进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D]. 曹朝晖. 河北大学. 2017
[5]. 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变革领导力结构与绩效关系研究[D]. 罗天昕. 浙江大学. 2008
[6]. 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D]. 魏冬梅. 四川大学. 2004
[7]. 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D]. 李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8]. 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D]. 王志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9].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 朱焱. 暨南大学. 2009
[10]. 中国企业在老挝经营管理问题研究[D]. 莉姿(Vilaiphorn, CHANTHANILEUTH). 吉林大学. 2016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境外投资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感知风险论文; 战略实施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感知中国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走出去战略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