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的数量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解题思路策略、图标策略和生活化策略。围绕应用题教学,以学生为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思维规律,运用认知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之一。对于各类应用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导致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策略
应用题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都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基于这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1.读题
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
2. 画 批
就 是 把 题 中 的 重 点 词 、 句 和 思 维 分 析 、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 (箭头、着重 点 、 圆 圈 、横直线、曲线等) 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
3. 画图 。 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4. 说理
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通过读、画、说,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就非常有利于训练、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解决了应用题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图标教学策略
图标策略指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别、绘制各种图形表格,借助图形表格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从而学会自己解应用题。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 (系统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学时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 比 较 、 概 括 ,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根据这一规律,低年级首先安排了图画应用题、表格应用题、图文应用题,再出现文字应用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低年级的应用题大部分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中、高年级比较难理解的文字应用题也注意结合线段图出现或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等,通过这些直观手段和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法。
三、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策略是指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应用题的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每部分内容都尽可能地反映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实际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态度。如利息、保险、纳税等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开放式问题情境”。由于 开 放 型 问 题 的 解 决 , 一 般 需 要 学 生 去 观 察 、试验、分析、类比、归纳、猜测、猜想、综合、验证或证明,与生活问题及科研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十分接近,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无疑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改革应用题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研究,创新应用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掌握更多更广的数学知识。
四、小学数学应用题思维认知教学策略
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个体自然成熟的基础上,应用题教学必须提供适宜的环境维护和引发他们的天性,促进其主动发展。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应用题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思维特点,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学生的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挥应用题教学的最大效益。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大量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由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一个恰当、开放、新颖,学生既熟悉又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使问题寓于情境之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急于探索的动机。
2﹒利用实物操作,加强理解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用动作思维,乐于模仿,什么都喜欢动手试试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直观入手,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从中发现问题。
3﹒明辨顺逆,促进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顺向思维,他们接受顺向题较易,接受逆向题较难。然而,数学知识大多是一顺一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系统。教材不少地方,在学顺向题后,相应地出现逆向题,还用题组的形式附设顺逆结对的例题、习题。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题型结构,比较顺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启发学生可逆联想,逆向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惠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1).
[2]蒋金花.从实践的角度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创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01).
[3]刘正宇.提高低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学探索[J],2006,(12):79.
论文作者:潘焰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9
标签:应用题论文; 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数量论文; 操作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