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杨俊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杨俊

(德州市第一中学)

摘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但也暴露出课程目标一维化、课程内容重复化、课程实施形式化等误区, 价值理性的缺失、人文旨趣的匮乏以及课程类型的断裂是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通过强化课程价值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活化课程形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问题; 对策;

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然而,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正式走进高中课堂时间较短, 加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 这门课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种种问题。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正视其发展中的问题,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 我们试着梳理了这门课程的现状, 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应的反思, 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1课程目标的一维化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理论上也应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但实践中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课程的实施, 人们往往更容易把重心放在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介绍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教材编写上, 有研究者考察了十余种现行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发现当前教材普遍存在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重技术轻人文、重已有技术轻未来发展等问题。[2]在课程实施环节, 这种目标缺失的现象更为直观, 当询问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了什么的时候, 学生的回答普遍是具体的软件操作:“学了word里面的艺术字”“学了上网搜索”等, 很少有学生会从“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角度考虑自己学习的内容, 这种学习结果上的单维认识实际上是学习目标一维化的必然反应。

2课程内容的重复化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制定时考虑到了小学、初中阶段已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前提, 虽然也兼顾了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但在课程标准制定上还是选择了非零起点的设计思路, 但这种思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表现的并不明显。特别在课程的必修模块, 高中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软件应用等, 而这些内容往往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因此有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小学、中学、高中的课程重复, 又都没学好, 真的运用不行, 教他们吧, 他们又不爱学, 可真的做东西又做不明白。一讲学生就不耐烦, 而学生又学得不扎实。”[3]课程设计时理想的螺旋式组织课程内容变成了实践中的机械重复。而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在选修模块中也有所体现, 如“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大部分内容在学生进入高中之前已经学会了, 而诸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等模块的内容又与大学里普遍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非常相似。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改进

多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漫无头绪的散乱问题统一起来, 从而找到更好的变革的方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种做法:

1强化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维度

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强调的是对客观操作的具体描述, 和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不多, 因此是“价值中立”的。计算机教育的这种传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多维目标的落实。虽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体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类构成, 但实践中人们往往只关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掌握这部分外显目标的达成, 而忽视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这在根本上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因此, 我们要特别关注课程目标的多元化, 整体、科学的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首先, 在课程理念上不能只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应结合内容具体设计价值目标并认真思考这些目标的可能性及落实手段, 其次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要有意识的把“社会问题情境”这一要素融入到技术操作中, 并在课程实施中明确这个“社会问题情境”并不仅仅是技术操作的载体, (3) 而是价值和态度学习的必要平台, 引导学生在这类问题解决中体悟信息技术的伦理意义。

2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目标达成的根本途径, 实践中我们要围绕多元的目标, 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以往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往往立足单一学科立场, 只围绕学科体系组织选择主流课程知识, 因此课程内容虽然系统但却略显单薄。从文化的视角看, 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体现为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共存;课程实施上应是学生、教师、信息内容之间的文化交互, 应该是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人与媒体以及多元信息文化的共生过程, [6]而我们的课程恰恰缺少了对边缘文化、草根文化的关注, 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反复讲解Windows但没有Linux, 重复练习Office却不关注WPS更没有Google文档, 用IE但不用Firefox, 有程序没游戏……这种对边缘文化漠视导致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性缺失使得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兴趣, 因为虽然学习者无法决定正式的课程的生产, 但他们却可以决定了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消费。

3活化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课程, 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 它有着超越学科的逻辑体系。从课程衔接上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起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而从课程内容上看技术从来都是要依附于具体活动的, 都是在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 因此课程有着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这种特殊的课程逻辑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活化课程的实施形式,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实施的策略方法, 另一方面还要对课程实施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例如, 在应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起点”的问题上, 有研究者提出“分层、分组”的教学策略[7];但也有学者指出分层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仆从, 在理念上“落后于时代”, 而且在实践效果上也无助于学生学力提高。[8]类似的对课程实施策略上的不同观点要求我们对课程实施的理念进行系统的梳理, 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课程实施的形式, 诸如任务驱动、讲练法、讨论法、基于问题的学习、Web Quest教学等教学策略或方法都应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并鼓励教师通过反思检验这些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2]张青.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5, (2):59-64.

论文作者:杨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_杨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