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257000
李栩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医学模式也随之转变,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和心理健康,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 未来十几年, 生活方式疾病在中国将会发生 井喷式 暴发,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健康的生产中, 医疗保健、 生活方式、 环境、 遗传因素是主要决定因素, 其中生活方式占 60%, 环境占 17%, 遗传因素占15%, 医疗服务占 8%[1] 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最终目的,这样一套好的健康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美国, 如今在美国的发展日益迅速和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管理将会成为管理健康资源、 保证人人享有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 健康管理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从社会 、心理 、生物的角度, 向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持 医疗卫生服务, 帮助人们成功有效的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3] 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 更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是一个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规划 、组织、 指挥、 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而中医治未病思想也包涵着相同的含义, 为我们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管理健康变得更加可行。
2治未病思想内涵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这句话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和思想, 就是在人发病之前进行调理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这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而治未病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预防或者养生保健上, 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 、愈后、 康复等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它的防病治病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 1 未病先防
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 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 一方面提出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和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的养生之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 顺应天时, 天人合一 ”, 积极消除致病因素, 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 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 预防为主 ”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 、体格锻炼、 合理饮食 、适时养生 、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2. 2 既病防变
人体在患病以后, 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 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 由轻变重,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因此, 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 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做到早期诊断, 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2. 3 愈后防复
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 要注意预防复发, 时刻掌握健康的 “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 大多虚弱, 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 做到除邪务尽。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 津液亏虚, 脾肾不足, 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 采取综合措施, 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 达到邪尽病愈, 病不复发的目的。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的理念,从中医 、西医、 心理学等多角度 、全方位的进行健康管理,应是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
3.健康管理展望
我国“新医改”意见也提出促进社区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建设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本课题提出的面向社区医疗服务的连续健康管理系统,将居民健康监测数据和电子病历等数据相关联形成连续的健康档案,解决了健康记录不连续且缺少共享、目前医疗服务不能满足全方位健康管理需求以及医疗数据隐私安全等关键问题。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基于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等健康数据共享,实现了居民基本医疗信息查询、健康咨询服务和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了社区服务人员调阅共享居民健康档案、简化工作流程以及对健康数据的二次利用等需要,同时促进了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互动式居民医疗健康管理模式,有效利用社区基层医疗资源,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节约了医疗成本。改变传统的健康服务孤岛,只有大型综合性医院作为引擎、健康服务运营机构作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医院技术、专家和医疗保健一体化的资源优势,调动体系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确保健康管理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持终端的飞速发展,移动健康服务、智能健康设备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和发展,智能医疗设备以及可穿戴便携式设备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厂商研究的热点。移动健康打破了人们以往有病了才去治病的传统,将人们的健康意识转变成以预防治疗为主。探索利用微信平台与APP应用两个途径,实现了以健康咨询、就诊预约、互动等方面的移动互联服务,实现个性化健康指导,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性。因此,借助移动网络和移动手持设备的发展潮流展开对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 1] 郭建丽.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2] 张晓燕, 唐世琪, 梁倩君.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对我国健康管理的启
示[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0, 4( 5) : 315- 317.
[ 3] 王志杰, 张红敏. 中国健康管理思考[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8, 21: 1525- 1531.
论文作者:李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健康论文; 疾病论文; 生活方式论文; 目的论文; 居民论文; 因素论文; 医疗服务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6期论文;